上位者拜登,和他带来的机遇

全球应该如何面对美国这次政治、经济政策的大面积调整?

作者:杨旭然 

来源:亿欧网

2020年12月9-11日,「科创连动世界」WIM2020世界创新者年会·线上大会诚挚邀请您参加!

美国总统换届选举,民主党候选人拜登当选为美国历史上“最老的总统”。在这不同寻常的一年里,他将给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怎样的变化,让哪些产业走向发展的快车道?在WIM大会,我们将邀请知名学者、成功企业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起,和与会者共同探讨。

疫情、黑人运动、逆全球化、中美经贸摩擦等一系列变局仍在继续,2020年的美国选举,也因此成了史上最吸引眼球的一次总统选举。但更加重要的是,在戏剧性的选举结束之后,全球应该如何面对美国这次政治、经济政策的大面积调整?

虽然远隔重洋,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体之间更加紧密的内在联系,都让每一个政策的细微变化,都能够如蝴蝶效应,在中、美两个国家的各行各业中掀起巨大涟漪。

一旦经过更深程度的思考,我们又能够在这些政策转向与调整的背后,隐约发现全球都在面对的共同问题——医疗资源短缺、贫富差距、政府与市场之间越发凸显的矛盾,以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待提升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程度。

为了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包括美国在内,每个国家最优秀的执政者、政策的制定者、每一张选票的填写者,都在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旁观或回避的历史进程。人类,终究是在同一条航船上的命运共同体。


面对疫情,铁腕手段


相比直到不久前才开始认同戴口罩这件事的特朗普,拜登一直将疫情防控视为最紧要的工作。这成了在选举中,两方势力之间最直观的政策矛盾。

特朗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给予疫情足够多的重视,本人长期坚持不戴口罩,最终也成为了新冠病毒的感染者。

而美国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也并没有因为政府的“冷处理”而冷却下来,集群感染持续爆发,病例数量不断增加。更严峻的问题是,因为新冠疫情,很多美国人失去了工作,同时也失去了医疗保险,靠自己的力量难以承担治疗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拜登展示出了对防控疫情非常果决的态度。据法新社23日报道,拜登当日在特拉华州的一次演讲中,阐述了他提出应对疫情的“国家战略”计划。他表示:“一旦我们有了安全有效的疫苗,就必须向所有人免费提供,无论接种者有没有参与医保。”

拜登强势的作风,不仅局限于对此次新冠疫情的控制,更体现在对美国整个医疗体系的系统性思考——他计划在未来10年内将联邦医疗开支增加2万亿美元,甚至更多。

他对于美国医疗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一直不满。包括被特朗普取消的奥巴马《平价医疗法案》、价格高昂的处方药、医疗支出占GDP比重过高(17%),以及并不理想的国民健康状况……这些隐患,都在疫情到来之后一一浮出水面。

此前美国乃至全球的医疗体系,都没有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疫情的考验。然而大考一旦来临就会发现,现有的医疗资源供应完全不能满足集中出现的医治需求,甚至连最基础的口罩、塑胶手套都出现了巨大缺口。

有美国金融界人士判断,改善医疗保健绩效是未来加强美国医疗、经济和财政的关键,“应该成为下一届总统和国会的首要任务”。但在目前资源供给有限、利益格局坚固的环境下,任何变革都无从谈起。

如果能在拜登政府的推动下,打破现有的行业利益格局,那么包括医疗健康保险、创新药、医疗机构在内的各个细分业态,都将有机会迎来一轮“产能扩张”,服务更多公民。

相比之下,中国在医疗体制改革上步子更大、进展更快。政治体制的不同,让中国的政府部门有更强的行业掌控力,基本不存在医疗行业利益绑架政策的情况。疫情前后,社会资本、创业者加速以各种方式进入到行业中,为医疗健康领域注入更多活力。

如果美国的医疗健康领域也有机会像中国一样,能够突破行业既有利益的局限,那么一个前所未有的投融资热潮将是可以预见的。


利好新能源


拜登另外一个为人所熟知的政策偏好,就是对新能源的推崇。

此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拜登向支持者们描述了一项总支出2万亿美元的计划——承诺在2050年之前,让美国实现100%的清洁能源,并达到净零碳排放。

这可能是拜登与特朗普之间最清晰的政策迥异。身为共和党人的特朗普,早在上任之初,就已经态度坚决地力挺传统能源,对新能源产业大肆挖苦嘲讽:

“奥巴马对煤炭宣战害得好多美国人丢了饭碗,让我们对敌国的能源越来越依赖,做生意越来越难。奥巴马把煤炭业毁了,我们要把它拯救回来。”

“石油是美国能源独立的核心,美国政府应停止过度监管,努力加大对自身油气资源的开采力度。”

“奥巴马用我们的钱来扶持光伏,你看又一家光伏企业破产了。”

“风机该会杀死多少秃鹰?他们真是既无美感又戕害自然。”

2017年,特朗普上任之后坚定地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同一年,美国原油产能迅速增加,达到历史新高,出口量更是翻倍增长,一跃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之一。

美国的不断增产,让全球石油价格在过去几年不断下跌,最终影响到了美国石油巨头的业绩表现。为此,美国能源部起草了一份计划,以补偿相关公司,让他们将多达3.65亿桶的石油储量留在地下。整体上来看,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美国的能源政策完全是以传统能源巨头的利益作为出发点。

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足够多的石油储备,中国一以贯之地坚持新能源政策,目前已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新能源汽车数量大幅度增加,光伏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平价上网。

这些看得见的改变,让拜登包括整个民主党对新能源有了更高的期待,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规划。根据兴业证券的整理,其短期、中长期规划分别是:

拜登上任后将立即实施的短期解决方案:

使用联邦政府的采购系统(每年花费5000亿美元)来实现能源100%的清洁和车辆零排放;

制定更加严格的燃油排放新标准,确保100%新销售的轻型/中型车辆实现电动化;

拜登将在上任后的第一天,宣布重新加入《巴黎协定》。

中长期解决方案:

未来十年内对能源、气候的研究与创新,以及清洁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风电+光伏)进行4000亿美元的投资,并专门设立专注于气候的跨机构高级研究机构ARPA-C;

加快电动车的推广,在2030年底之前部署超过50万个新的公共充电网点,同时恢复全额电动汽车税收抵免;

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目标到2030年将海上风能增加一倍。

受拜登胜出良好预期的影响,美国市场中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类企业的股价,已经开始了大幅度的上涨行情。以特斯拉、蔚来、小鹏、宁德时代、隆基股份为代表的中美两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都成为了未来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的主要受益者。

清洁能源发展战略看似与美国煤炭、原油储备丰富的资源禀赋相悖,如果仅仅站在低成本、经济利益的角度去考虑,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确实有些“赔钱赚吆喝”。但新兴产业的发展,从来不能只着眼于短期收益,更需要站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进行全面、长期的思考与规划。

从这个角度看,中美两个最大能源消费国对待能源革命的态度将趋于一致从而对整个清洁能源产业的生产、应用带来更强的推动作用。


基础设施投入,强化“大政府”


与中国“新基建”战略类似的是,拜登也在推动美国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在未来十年进行1.3万亿美元的投资。

在其列出的基础设施建设名单中,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智慧城市、能源、水利、学校、网络等方面,与中国“新基建”的侧重方向大面积吻合。拜登明确表示:

“我们可以建造现代道路、桥梁、高速公路、宽带、港口和机场,以此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基础。我们可以建立将清洁的水输送到每个社区的管道项目。我们可以创造500万个新的制造业和技术工作岗位,让美国创造未来。”

新能源电动车(包括汽车的智能化)是其新基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作为关键节点,撬动包括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新一代宽带通信等多方面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

特斯拉是拜登可以利用的王牌。虽然这家企业已经成为了超过4000亿美元的巨无霸,但与之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却并不像每日不断上涨的股价那样乐观。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共466101个,其中仅北京就有5.4万多个。

相比之下,彭博社新能源财经(BNEF)数据显示,截至6月25日,美国共有60652个充电桩。也就是说,全美国的充电桩数量,大体上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而已。

即便中国已有46.6万个充电桩,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生态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充电问题仍然困扰着大多数车主。在特斯拉的“老巢”,充电桩不足也在制约着这个全球最大市值车企的进一步发展。

如前文所说,拜登已经在规划加快电动车推广,在2030年底之前部署超过50万个新的公共充电网点,同时恢复全额电动汽车税收抵免,这将会进一步推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繁荣。

而网络基础设施、宽带方面,一直就是美国的弱项。虽然互联网经济发展多年,并且出现了SpaceX星链(Starlink)这样高大上的项目,但是在美国本土,城市之外还有大量4G高速网络无法覆盖的地区。

根据全球网络测速网站Speedtest发布的2020年6月全球手机网速和固定宽带速度排名,在评测覆盖的138个国家和地区中,韩国手机网速排名世界第一(110.10Mbps),中国第三(103.67Mbps),美国仅排在第34位(44.94Mbps),与其科技实力、大国地位严重不符。

也就是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无线网络方面,美国相比韩国、中国等国家地区已经有了明显的落后。这也令人笃信,未来该领域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全球最大的投资研究机构之一CFRA就认为,电信领域将会是拜登上位之后的潜在赢家,美国政府会推动农村宽带和移动网络的建设,康宁、爱立信和诺基亚等电信设备制造商都将有机会凭此受益。

除了高科技属性更强的“新基建”之外,还有相对传统的工程类技术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水利等。美国上次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使用之后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老化。此时重启大规模建设工作,最直接的作用是能够带动大批就业。

虽然特朗普本人也曾多次吐槽美国基础设施问题,并且在2018年宣布未来10年投入1.5万亿美元,但在其四年任期内,从未真正大规模破土动工。为此,华盛顿邮报还曾专门撰文表达不满。2019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发布国家基础设施状况“成绩卡”,给美国的基础设施打分连年是D+,表示“大多数情况下低于标准”。

拜登上任后,这种情况有望发生转变。而转变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个民主党一以贯之的施政核心:将自己标榜为“人民的党”。


二次分配,改弦更张


特朗普之所以能够在2016年出其不意获得胜利,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以“铁锈带”为代表的中部地区选民的支持。在特朗普的经济政策中,对于这些选民所属产业的支持倾向十分清晰明确,包括煤炭、能源、制造业等。

但是在过去四年的发展中,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却发现,虽然特朗普政府对于非法移民采取了相对高压的政策,但其自身的生存境遇,却并没有出现预期中好转。

从基尼系数来看,特朗普上台的第二年也就是2017年,数值为0.482,到2018年进一步扩大为0.485。根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3日发表的《2019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美国贫富差距已经创下近50年来的新高。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反而进行了一系列针对企业、高净值人群的减税政策。2017年,将企业所得税率从原来的35%降至15%;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将免征额提高一倍,税率从七档简化为35%、25%、10%三档,并取消遗产税和净投资所得税。

表面上看起来,这些减税政策能够促进美国散落在全球各地的制造业回流,缓解美国“产业空心化”,并且惠及各阶层人民。但实际上的情况是,很多高净值人群原本就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合法避税,以至于其实际税率与工薪阶层相差无几,2017年减税之后甚至出现了部分低于工薪阶层的情况。

减税的结果并非是贫富差距的缩小,而是拉大。企业所得税降低所期望获得的产业回流,也没有如愿而至。

不过较低的企业税率,促进了其业绩增长,最终带动道琼斯、纳斯达克等重要股指连年上涨,形成了所谓的“特朗普牛市”。

反观拜登加税的强硬态度,强化二次分配的意图十分明显。通过加税,联邦政府能够获得更多资金,进而支持包括基建、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等在内的一系列公共服务。

另外,拜登还希望对高收入家庭额外增税,以让高收入人群对低收入群里的生活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当然也需要政府作为中间二次分派的角色。

显然这是一种“大政府”的管理思路——对大资本进行一定程度的钳制,给予中低收入者更多保障,并通过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就业。在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看来,这些政策可以看作是“罗斯福总统以来最进步的政策”,意味着政府将在整个美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新自由主义席卷全球几十年的过程中,“大政府”一度被很多国家理解为政府过度干预经济,会束缚经济发展活力、阻碍产业技术创新。人们更加推崇所谓“市场决定一切”的经济政策,如果经济政策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那就是自由还不够彻底。在特朗普的任期内,这种思维达到了巅峰。

然而疫情的出现让越来越多人看到,一个缺乏广泛社会动员能力、政策影响力的政府,在面对天灾人祸时,表现出的大多是缺位、无力,难以带动社会资源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人开始意识到,此前完全忽视政府作用、一味追求市场效率的做法,存在相当的风险。就连很多富裕人群,也开始愿意通过支持加税、让渡部分财产的方式,换取更大程度上的财产保全与安全感。此时继续向其宣导降税减税,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在“大政府”基调的推动下,在新一轮全球范围的产业变迁中,带有更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属性的企业,将会受到政府、人民、投资者更大程度的认同,迎来一波发展浪潮。

比如教育、医疗、硬科技(包括机器人、人工智能、芯片等)、房地产以外的基础设施等,如果是以新技术去改造这些相对传统的产业,则“吸金效果”会更加显著。


尾声


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开启了政府与大企业之间的直接对抗,并在1911年5月15日,成功肢解最大的垄断企业——标准石油公司。

1932年,在大萧条严重的危机背景下,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子富兰克林·罗斯福参加总统选举,并在次年履任。在他接手美国最高权力的初期,面对的是一个市场失灵、企业破产、处处失业、危机四伏的社会。

在他的推动下,美国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改革与复兴的政策,加强政府职能,以“大政府”的姿态,更加直接地对经济进行干预,大兴土木、刺激经济、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强化联邦政府机构。

这些看似与崇尚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政策,却成为了当时美国最早从大萧条危机中走出来的关键。从那之后,美国再也不是那个崇尚彻底自由的经济体,而是在时代的波澜中,不断融合“大政府”与“大市场”各自的优势,持续成长。

1992年之后,在大洋的另一端,一位老人在南海所画的圈圈,也是从“大政府”的角度开始,拥抱了“大市场”的变革。

直到如今,大洋两岸的命运再次交汇,时代在不断地轮回。这一次,两个国家的人民,再次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