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版“上证综指”来了,为什么要改?股市基础制度方面还有啥不足之处?

据上交所公告,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决定自2020年7月22日起修订上证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案。

作者:刘畅 

来源: 理财周刊

据上交所公告,经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决定自2020年7月22日起修订上证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案。修订后的上证综指将从三个方面改善指数失真现象。同时,上证综合指数编制修订的实施不会影响上证综合指数的连续性,不影响投资者观测市场行情。

今天大盘表现也十分配合,全面收红,上证综指涨幅0.37%,创业板指数涨幅1.19%。

可是,为什么要修订上证综指呢?其中又凸显了那些目前股市基础性制度方面的不足之处呢?


 指数失真引发争议 


今年两会期间,上证指数的编制方法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适当调整上证综指的编制方法,切实提升指数的作用及内在稳定性。此外,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们还针对科创板、“T+0”提出相关建议。

这些关于资本市场的建议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尤其是上证指数发布至今已近30年,未有大的变化,然而市场在不断变化,上证指数的缺陷越发明显。

上证指数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发布,其样本股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上市股票,包括A股和B股,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

“如果以沪市总市值来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得到了充分反映。2000年上证总市值约3万亿元,2019年底已达35万亿元,同期GDP从10万亿元到99万亿元,两者都是10倍左右的增长,幅度相当。但为何指数总是不涨?为何上证综指没有充分体现出这种增长?”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提出,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上证综指的表征性还有提高的空间。

还有的学者认为,上证综指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与其指数编制基础有关系,包括新股计入的时间、成分股的具体选择比例等。多数学者认为,非常有必要修正上证指数编制,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客观反映股市发展的真实状况。

这些建议立即得到上交所的回应:上交所在研究上证综指编制方法的完善方案时,将充分听取市场各方意见并借鉴国际最佳实践经验,在修订指数表征功能的同时,应尽量保证与现有指数无缝衔接,保证指数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


 三大修订符合市场预期 


今天,据上交所公告,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决定自2020年7月22日起修订上证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案。修订主要包括三部分,完全符合市场此前的预期。

一、剔除风险警示股票。指数样本被实施风险警示的,从被实施风险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将其从指数样本中剔除。被撤销风险警示措施的证券,从被撤销风险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将其计入指数。

上交所此前表示,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了风险警示制度,被实施风险警示的股票存在较高风险,基本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投资价值受到影响,难以代表上市公司主流情况。剔除被实施风险警示的股票有利于上证综合指数更好发挥投资功能,更好反映沪市上市公司总体表现。

二、延长新股计入指数时间。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位的新上市证券,于上市满三个月后计入指数,其他新上市证券于上市满一年后计入指数。

国际代表性指数通常根据所在国家和地区市场特点,设定新股计入指数时间。一般而言,新股需经历充分的市场定价博弈之后才被赋予计入指数的资格。同时,为保持指数的市场代表性,部分代表性指数会设定大市值新股的快速计入机制。

当前A股市场新股上市初期存在“连续涨停”及高波动现象。2010年至2019年,沪市新股1年内平均收益波动率约为同期上证综合指数的2.9倍,计入高波动新股不利于上证综合指数的稳定。

因此,将新股计入上证综合指数的时间延迟至上市1年后。考虑到大市值新股价格稳定所需时间总体短于小市值新股,为保持上证综合指数的良好代表性,对上市以来日均总市值排名沪市前10位的大市值新股实行上市满3个月后计入。

三、纳入科创板上市证券。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科创板上市证券将依据修订后的编制方案计入上证综合指数。

一般而言,证券市场新板块上市的证券通常需经一段时期跟踪评估后才会考虑计入市场代表性指数。自2019年7月22日首批科创板证券上市至今,上交所已持续跟踪评估近一年时间,科创板整体运行平稳。科创板已成为沪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创板证券计入上证综合指数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股市基础制度仍待改善 


没有完美的指数,也没有一项制度设计得完美无缺。

重点是,放眼世界,股市交易的基础性制度并非新生事物,也并非艰深难懂的高科技。股市交易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已经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完善的交易机制。监管机构要提升对股市基础制度的认识。在有了一定共识的基础上,相关改革措施也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快推出。

此外,还应看到,很多股市基础性制度之间相互关联、互为依赖。

比如,有专家认为上证指数失真的原因之一是新股计入指数的时间存在不合理之处。专家认为,近5年新股上市后平均连续9个涨停,个股在上市后第11个交易日的股价最高点计入上证综指,此后股价大跌,当然要拖累指数。

本次修订上证综指,监管部门也指出,当前A股市场新股上市初期存在“连续涨停”及高波动现象。

关键问题是,为什么会“新股上市后平均连续9个涨停”?为什么新股股价会“高波动”?这是在全球资本市场都无比奇葩的怪现象,暴露了我们A股市场新股分配制度的重大漏洞。

事实上,炒作新股这一恶习完全是由不合理的新股分配制度造成的。

在海外成熟的股市,没有人炒新股,因为新上市股票执行类似“一人一手”的极度分散政策,每人就一点新股——有啥好炒的呢?

但是A股新上市股票的分配政策是“资金量越大可以获得更多新股”,这样一来新股集中在少数大户以及机构手中,非常容易操控股价。

当然,科创板推出后,新股分配制度设计有所微调,但本质未变。因此,爆炒新股的恶习一直未有改变,甚至“打新”成为机构们的一种无风险投资策略,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一大奇观!

可见,新股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与上证指数失真是有关联的,延缓新股计入指数当然可以一定程度让上证指数更加合理。但是,新股分配制度的漏洞还在啊?

改革新股分配制度,当然会动机构们的奶酪。但是,为了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这个“奶酪”一定要动!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