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大作手的投资诀窍

自信仅仅是一种有效性的错觉。

作者:饶胖 

来源:饶教授说资本

大佬的投资诀窍

股票大作手,是一个专业用语,特指美国早期明星投资家杰西·利弗莫尔。利弗莫尔是美国金融史上的传奇人物,16岁就下海炒股,二十岁出头就靠炒股成了百万富翁,要知道那是在上世纪头几年,百万美元是个很大的数字。

号称交易之神的他曾经3次破产3次东山再起,在1929年金融危机中,做空股市赚走一亿美元。利弗莫尔的回忆录《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是金融学的经典教材,巴菲特说:“读再多的书也不见得能笑傲江湖,但是连这本书都没读过,盈利基本等于妄谈。”这本书里宝藏很多,就如巴菲特所说,投资和炒股的朋友一定要找来看看。

这本书里除了利弗莫尔自己的故事以外,还有一些是他觉着对于认识投资有帮助的别人的故事。其中,他花了挺长篇幅介绍拉塞尔·赛奇成功投资西部铁路公司股票的故事。利弗莫尔指出

“投资者五花八门,有人喜欢研究存货、盈利等等数字,认为这是代表事实和无法改变的东西……但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投资者在事业之初就是节俭勤奋,到了华尔街也不改其本色,拉塞尔·赛奇就是其中一位,他非常善于调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利弗莫尔曾经指出优秀的股票交易员要有四个关键素质:观察、经验、记忆和数学。观察列在四素质首位。显然,利弗莫尔相当认可赛奇观察和研究股票的方法。接着利弗莫尔讲了赛奇投资西部铁路公司股票的故事

开始的时候,赛奇并没有投资西部铁路,而是重仓另外一家铁路公司的股票,艾奇逊铁路。不过,后来市场有负面传闻,说艾奇逊铁路总裁莱因哈特是个鲁莽且奢侈无度的伪精英。赛奇闻言亲自到艾奇逊铁路波士顿总部调研。

作为公司重要投资者,莱因哈特非常客气地亲自接待了赛奇,在他的办公室用相当精确的数字耐心地、详细地向赛奇解释了公司的运营和财务情况。对于外界传闻,莱因哈特表示,那些都是无中生有的诽谤。

回到纽约以后,赛奇很快清空了艾奇逊铁路股票,换成了西部铁路的股票。后来,艾奇逊铁路运营出现问题,股票大跌,而西部铁路公司运营良好,赛奇的投资翻了几番。多年之后,利弗莫尔向赛奇请教他是怎样得出这样的判断,做出这样神奇的操作?

赛奇对利弗莫尔说:“我注意到艾奇逊铁路莱因哈特总裁写数字时,从红木拉盖办公桌上的文件格里,拿出来了几张信纸。那是高级的重磅亚麻纸,带有精美雕刻的双色信头。这种纸不但非常昂贵,而且更槽糕的是贵的毫无必要。

他在纸上写了几个数字向我说明这家公司某些部门的盈利情况,或是证明他们削减支出、降低运营成本采取的措施,然后他把那张昂贵的信纸揉成一团,丢进了垃圾篓里。

很快,他又想向我说明他们正在采取一些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于是他又拿了一张带有精美雕刻双色信头的信纸,写了几个数字之后,‘砰的一声又丢进了垃圾篓!许多钱就在不假思索之中浪费掉了。

这让我想到,如果总裁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太可能去坚持使用或奖励那些节俭的手下。因此,我决定相信别人告诉我的公司管理层奢侈浪费的话,而没有接受这位总裁的意见,所以我卖掉了持有的艾奇逊铁路的股票。

买入西部铁路公司的决策正好是一个相反的故事,赛奇卖掉艾奇逊以后,偶然考察了另一家铁路公司,西部铁路。他发现,西部铁路公司总裁史隆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绅士,不过在没有客人的时候,他总是在自己办公桌上忙碌。

开始赛奇以为他在拆信,后来发现不是,史隆收到信件拿出信,并不丢掉信封,而是在空闲的时候将信封拆开,变成一面空白的单面纸,他将这些纸裁剪装订成便签本给下属使用。

赛奇说:“信封没有浪费,总裁的空闲时间也没有浪费。这与用豪华昂贵信纸的莱因哈特形成鲜明对比……我想如果这种人担任公司总裁,那么公司所有部门都会得到有效管理……这家公司资产状况也良好,所以我决定尽全力购买西部铁路的股票。”

讲完这个故事,利弗莫尔总结道:“这个故事的精髓在于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而且事实证明拉塞尔·赛奇买过所有股票都不如西部铁路表现优异。”

故事讲完了,你觉着怎么样?从宽泛角度讲,利弗莫尔只是要告诉我们观察很重要,严谨实地调查是一种好的观察方法。从狭隘的角度看,是否能认为,观察一个公司总裁无意识的行为,浪费昂贵的信纸就是一个坏公司的信号,或者总裁没有客人的时候就在那里收拾二手信封制作便签本就是一个好公司的象征?

按照这个逻辑,有私人飞机爱打高尔夫的岂不是一定要垮台。同样,万福生科老板残疾退伍军人形象、生活简朴,还不是一样骗的大家团团转。

从特定案例上讲也许有些道理,但认为这是可以推而广之的有效因果方法,似乎就有些问题。以小见大在很多时候是没有统计规律价值的,小样本经常会使我们误入歧途。不过,我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一样频频点头,觉着有理,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这是一种心理错觉:有效性错觉

找到有领导潜力的人

诺贝奖获得者、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说他发现的第一个系统性偏差叫做“有效性错觉”。那时,他刚刚从大学心理学毕业在以色列国防军心理部门服役,他的第一份心理学工作就是对士兵进行评测,从中寻找未来具有领导潜力的人员。

他们使用一套英军在二战时期创建的心理测评系统。把需要测试的士兵,8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全组都是陌生人,也没有军衔标志,大家都是平等的,是一个临时组建的任务小组。他们的目标是将一根长数米粗大的原木运过一堵1.6米的障碍墙,同时全组人员也要翻过墙,不过要求很苛刻,要求原木不能碰到墙也不能碰到地,所有的人也不能碰墙,碰到话就算失败重来。

这是一个要求全组协同的任务,有点像我们国内团建经常搞得那种团队合作项目,不过这个难度更高,特别需要有leader指挥协调。完成任务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一种是让几个人像钓鱼竿一样拿着原木,其他人从原木上过去,到了那边的人再像钓鱼竿一样拿住原木,一端悬空,最后一个人跳上原木调整原木角度让他滑过去。失败是经常的事情,需要不断重来。

卡尼曼的任务就是在旁观察,给他们每个人打分,发现其中具有领导潜质的人。这很容易,每个小组中的人表现各异,有的是天生领导人、有的固执、有的服从、有的逃避,在旁边看着他们的失败、挫折、危机和成功,领导人从中诞生指挥全组齐心协力完成任务,有时面对失败和危机,领导不断更替……

卡尼曼和心理科的同事拿着记录本在旁观察记录,卡尼曼回忆道:“在测试压力下,我们感到小组每个人都展现着了自己的天性。我们对参加实验的每位士兵的印象都如蓝天般真切……在完成测试后,我们根据记录分数对他们的领导潜力进行总结。我们觉着这很容易,因为我们感觉自己已经看到了每位士兵的领导能力……“

卡尼曼和他的同事对于他们能够准确预测这些士兵未来的领导潜力毫不怀疑,卡尼曼指出:我们对每一位士兵表现情况是清晰和明确的,在预测时也没有任何迟疑,脑海中通常只会出现一个分数……特别是那些在小组遇见麻烦时,敢于担当并带领团队完成任务的士兵当时就是整个团队的领导者,可以肯定地想见,未来他们一定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尽管年轻心理学家们信心满满,但是后来的反馈信息却让他们大跌眼镜。实际跟踪反馈情况表明,他们信心满满的预测实际上毫无预测的价值。卡尼曼说:“我们的预测仅仅比随意乱猜强一点,不过这一点弱到完全可以忽略。

尽管如此,下一次,他们又站在训练场旁边观察小组搬原木时,仍然感到自己所做的每一项预测都是有根据的,这感觉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卡尼曼特意为这种矛盾的体验创造了一个术语:有效性错觉。

卡尼曼指出:“我们对这些士兵未来表现的期望是替代问题的一个典型实例……对某个判断的主观自信并不是对这个判断正确概率的合理评估。自信是一种感觉,他能反映出某条信息和处理该信息时所体现出的认知放松是一致的。

自信是一种有效性错觉

在评估投资项目或者股票的时候,我经常充满自信,这种信心和这些项目预期成功的概率没有关系。只是我在评估这些项目时,获得了一种让我放心的自信,这种自信可能来自该公司董事长的一段令人振奋的讲话,也可能来自我做的漂亮财务模型给我的确定感等等。

就如赛奇观察总裁的行为方式决定投资与否,又如卡尼曼记录士兵的表现预测他们的领导潜力,这些都给了他们信心,确信通过这些可以预测未来。但是这些与真正需要预测的预期成功率,并不是一回事,预期成功率才是我们真正需要预测的东西,对某个判断的主观自信并不是对这个判断正确概率的合理评估。

此时,自信仅仅是一种有效性的错觉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