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 疫情好转背面的那条线

科技就是这样一种无声的温情,把我们从困境中,从恐慌中带了出来,帮助我们一点点战胜疫情,最终走向胜利。

作者:雷斯林 

来源:为你写一个故事

01

今天4月1号,愚人节。

和以往的气氛不同,今年的愚人节,气氛有些沉重。

没有人刷“今天都没人向你表白你也太惨了”,没有人骗你说你中了大奖,微博上也没什么整蛊热搜,大家讨论的,只有疫情。

看到现在国外一天一个样,疯涨的感染人数;看到全国的电影院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看到自己喜欢的一些餐厅、酒吧终究还是没能撑过这个冬天;还有一些我们喜欢的明星,感染新冠,重病,去世:

我们都明白,虽然疫情终将过去,但有些人有些事会永远留在这几个月。

所以今天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在发这样一个视频。在说如果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该有多好啊。

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不过顺着视频里的思路,仔细想想,其实现在4月的生活已经比2月的时候好不少。

——2月那会儿到处都是坏消息:大家不能出门,许多城市几乎完全停工外面没有任何店开着,医院医疗资源不足,感染人数一天增长几千个。

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而两个月后的今天,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情景。

武汉4月8日马上就解封了,市内六条地铁线路、108条公交线路已经恢复开通,这座城市在一点点恢复往日的生机和喧闹。

全国各地都基本复工复产,快递恢复通行,越来越多的餐饮都重新开了起来,许多人的生活,其实和日常也没太大区别。

在国内的旅行已经成为可能,大家该上班的已经要去上班,按照国家卫健委的说法,是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过去,这次以武汉为主战场的战斗,基本宣告胜利。

伤口愈合后的疤,是我们今后的警醒,所以我们永远不可能当这一切没发生过

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创口愈合,而这一点,我们做得不错。

说实话,这次的病毒,潜伏期长、无症状感染者多、无症状感染者也有传染性而且还是呼吸道传染疾病,可以说是几百年难得一见的灾难。

我们能做成这样,已经非常不容易。

这当然和我们国家优秀的组织能力、应对果断及时有关,但更应该感谢的是现代科技的发展。

02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爆炸的时代。

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是你让1700年的人想象1800年的生活,他可能还能想象出一个大概。但如果你让1920年的人想象2020年的生活,他可能打死都想不到电脑、互联网、手机、5G网络、磁悬浮列车。

别说1920年的人想象了,你现在回去看1990年拍的种种科幻电影,也会发现他们对现代科技的爆炸发展一无所知,甚至你问当代人,我们的生活是怎么被改变的,绝大多数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个被称作“黑箱理论”,意思是这个世界在我们面前就是一个黑色的看不见内部的箱子,我们并不懂其中的构造。

但科技的发展是全方位的,科技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在改变我们应对疫情的方式。

想想疫情初期,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处于一种极度恐慌的状态。

恐慌源于未知,那会儿全世界对新冠病毒都不够了解,而越不了解的东西,我们就越恐惧。而这种恐惧,又会滋生谣言。

国内就不提了,大家都能感受到。国外也一样,《科学》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叫《How lies spread》,研究者的数据包含了12.6万个推特"转发链",通过大量的计算和演化得出一个结论——只要不是自己专业的领域,任何人都会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所以你能看到那个时候,不管性别男女,学历高低,见识多少都被网上的信息挑动着恐慌的神经。

谣言并不是这次疫情的专利。

比如民国初期的霍乱大流行,信阳县志记载:

“民国七年戊午九月,瘟疫流行,病者十之八九,死者十之二三,凡孕妇皆流产,无幸免者,以致硷者无仆人,购棺葬者无处雇工,往往用薄帘收硷,人人自危,情况至惨。”

后来记载说,那几场大的霍乱,光在河南一个省,就让32万人去世。

更恐怖的是,因为信息闭塞以及迷信,那会儿街头巷尾流传着,这种病是阴间要来收你的魂,不要医治,医治了无法投胎的谣言。谣言广为流传,耽误了不少人的治疗。

再比如,1928年南京有不少小孩开始高烧不退、呕吐、身上出现类似淤青的斑点,后来查明,这是一种脑腹炎类的疾病叫“拉麻症”。

然而当时的南京居民不知道这是什么,于是流传出了这么一个谣言:

从1925年开始修建的国民党总理孙中山的陵墓即将完工,石匠需要160个童男和160个童女的生魂以合上龙口。为了得到这些童男女的灵魂,市政府正在进行户口和学龄前儿童调查,要把小孩的生日时辰报了上去。南京东门一带,已经有好几个孩童被摄走灵魂而夭亡。

正好那会儿正准备第二次北伐,报纸上天天动员打仗的内容,于是谣言有了新的版本:

前方需要阴灵助阵,所以政府派了许多妖妇出来施行妖术,摄人灵魂。那些看上去毫不起眼的神秘妖妇,身边携带着药瓶、符箓、小针等摄魂工具,出没于南京的大街小巷,随时准备走向无辜的受害者。

结果就是,家家户户给小孩胸前挂了一个红布条,上面写着一些奇怪的歌诀,到处行走。譬如“石叫石和尚,自叫自承当;快快回家转,自己背石板”;“你造中山墓,与我不相干,一叫你魂去,再叫你去当”。

这一方面给瘟疫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也让谣言传播得更广了。

南京是民国的首都,然而谣言四起的情况下,用了两个月才开始反应,用了更长时间才了解到这是一场传染病。

结果就是南京的生产、生活,南京人的健康,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这是历史,到了2020年,我们的反应就快多了。

疫情发生后,国家紧急集合了科研专家组对病毒进行研究。

专家们用最快的速度分离病毒毒株,了解到这是怎样的一种病毒。

科研人员还测得了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由此可以确定这次疫情爆发的自然宿主是蝙蝠。(中间宿主有待研究)

它们体内发现的病毒与新冠病毒全基因组一致性高达96%,受体结合域相似度为89.2%。

除此之外,通过研究,我们更加清楚了病毒的更多传播途径,提出了具有对应性的防护建议。

紧接着这些信息又通过百度辟谣版块等各种媒体渠道,被解读、传达给更多普通的人。

在疫情初期,消除了很多不理性的恐慌。

现代科技用极快的速度,发掘了并传递了我们不知道的信息,消除了疫情的“信息鸿沟”,稳定了人心。

和一百年前的霍乱相比,和几十年前的脑炎相比,甚至和17年前的非典相比,这些工作都来得更快,更直接——这是现代科技带来的巨大的进步。

但这还远远不够,根据中国解决这次疫情的思路“切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再加上中国14亿人口的现实,最大的问题是“效率问题”。

这个效率问题,体现在人口流动的每一个环节。

从年前的春运到年后的复工,只要有人口迁徙就要解决感染患者的筛查工作,几亿人口的流动,难度可想而知。

但很庆幸的是,在这次疫情最艰难的时期,很多公司的科技成果被紧急研发出来,提高了抗击疫情的效率,百度就是其中一家。

比如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的春运,在疫情之下就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如何把几亿人中出现发热症状的人识别出来,是个大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来自百度安全、企业智能平台、物联网、百度视觉技术部以及飞桨等多个团队的程序员们经过了3天的持续通宵作战和2天的紧急试点部署,开发出了AI测体温方案。

它能在1分钟内实现超过200人同时通过单通道实现体温检测,乘客几乎不用停留,避免了人员拥挤,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交叉感染。

而春运结束之后的社区排查问题里,有一个数据说,防疫人员平均每天要排查350名群众,他们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之中,很多人都倒在了一线。

基于这个问题,百度研发了智能外呼平台,每天能打十万多个电话,还能自动把这些信息归类整理。

不仅避免了基层上门交叉感染的风险,还大大解放了人力,减少了排查时间提高了防控效率。

还有,在疫情还没有过去的时候,很多地方开始复工复产,在家办公。

百度Hi企业智能远程办公平台就解决了语音电话会议、文件传输、协同办公这些问题,为国内的经济恢复加了把劲。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想说的是,这两个月可能对于大多数自我隔离在家的人来说,就像进入了一个扭曲的时间的机器,每一分每一秒都被无限拉长。

我们身在其中,看着疫情张牙舞爪地来,也看着疫情一点点地好转,可能这前后的区别仅仅是出门或者不出门。

但当我们享受到这些科技成果的时候要知道,从来没有一件事,就理所应当要发生。

从来没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推动者疫情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听到的所有好消息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默默努力的结果。

03

曾经看到过一个问题,叫“是善还是恶推动了人类文明”,历史上确实有不少人为此争论不休,从此能引申开的问题很多很多,至今还是各种舆论场上的争执中心。

但@曾加,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全新视角,他这样说:

如果你熟读历史,会明白他下面举的每一个例子,在现实世界中都有相应的影子。

各种帝王将相里,有的人善良,有的人邪恶,有的人暴戾,有的人温和,他们也都有不同的政策。

——但无论哪种情况,文明都没有真正意义上被推动,因为无论他们谁给谁苹果,谁抢谁的苹果,苹果还是只有10个,还是只能让三个人过得不错,最多养活五个人。

所以无论善还是恶都没有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真正推动人类发展的,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第11个苹果。

不说人类,单单放在中国尺度上,让我们可以从西汉的6000万人,成长到明末可以养活近2亿人,一直到现在的14亿人,吃饱穿暖过得更好的,就是科技。

科技的背后是大棚种植,光伏鱼塘,盐碱水稻,高度的机械化生产等等,是一次又一次的进步。

这次疫情也是同理。

前线的科研医学技术,这些服务社会的百度的技术,可以说覆盖了疫情发展的每个阶段,为我们阻击新冠病毒做出了极大贡献,正如百度提出的那句口号:科技为更好。

如果说新冠肺炎病毒是一只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黑天鹅的话,那么科技才是背后推动这一切回到正轨的大手,让这一切变得更好。

阿尔贝·加缪在《鼠疫》里说:“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下的小城奥兰,只要有一丝温情尚在,绝望就不致于吞噬人心。”

我想,科技就是这样一种无声的温情,把我们从困境中,从恐慌中带了出来,帮助我们一点点战胜疫情,最终走向胜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