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史诗级经济格局变迁:南方省份全面反超之后,北方经济的3大悬念

中国或许正在迎来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格局的第二次大变迁。

作者:正和岛

来源:腾讯新闻×原子智库

中国或许正在迎来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格局的第二次大变迁:第一轮变迁的结果,是沿海开放地区与内陆差距拉大,而这次变迁则是南北经济发展速度差距积累到南方省份对北方的全方位反超。

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31省市三季度GDP排位出现了非常值得关注的变化——安徽反超北京,贵州碾压黑吉,福建与河北、广西与内蒙古、云南与山西的战况胶着。

如果以36个全国主要城市经济数据做对比,南北之间的差距,已经从入世之初的12个百分点扩大到了18个百分点,南方全面碾压北方。即便同是西部,西南的表现强过西北;同是东部,东南就吊打东北。

事实上,在2007年到2012年之间,南北省份的差距其实一直维持在0.5个百分点以内。而从2013年开始,就出现了南强北弱、南快北慢的新趋势。到2016年,南方GDP已经超过北方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南北差距其实只是在近五年才拉开。

第一轮经济格局变迁的结果,以中央启动西部大开发为标志,经过多年平衡,东部城市阵营的GDP占比与西部阵营的差距,已经从2006年的26个百分点收缩至2018年的16个百分点。

那么,这次的南北差距扩大,又将如何求解?

以下为正文:

01

北方经济面临的第一大悬念,是南北差距是否有可能缩小。

年初智谷趋势曾选用36个主要中心城市的GDP数据作出对比,发现东部阵营的GDP占比与西部阵营的差距从2006年26个百分点收缩至2018年的16个百分点。

反观南北,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从入世之初的12个百分点扩大到了18个百分点,南方全面碾压北方。即便同是西部,西南的表现强过西北,同是东部,东南就吊打东北。

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南强北弱的趋势还在继续强化。

31省市三季度GDP排位出现了非常值得关注的变化——安徽反超北京,贵州碾压黑吉,福建与河北、广西与内蒙古、云南与山西的战况胶着。

安徽出现了本世纪以来的最大变化。其实从2017年开始,安徽前三季度GDP已经实现对北京的赶超,但是北京的盘子更大,因此年末排位还是在安徽前面,安徽所能做的就是努力缩小与北京的差距。现在,回报来了——如果四季度安徽能继续保持领先北京1.5个百分点的增速差距,2019年安徽极有可能超过北京。

上一次安徽年度GDP超过北京,还是在1999年。这一次,除了安徽强省会战略的成功,实际也有北京本身淡化经济色彩的原因。

西南的增速吊打西北,华南的福建增速强劲,极大可能在后年赶超华北的河北,而南方最落后的贵州,经济总量反超东北二虎黑龙江、吉林。

财经公众号“三土城市笔记”提出:“这一轮起始于2015年的南方省份对于北方省份的经济绝杀,将以四川、湖北、湖南、福建等“南方四小龙”在经济总量上全部超越作为“北方三哥”的河北,后者的排名从第6一路下滑至第10而宣告大获全胜。”

只有河南,成为了北方省市里为数不多的亮点。其经济增量(3518.24亿元)反超浙江(3402.9亿元),证明了河南做大做强省会的战略成效。郑州的GDP增速取得了7.2%的成绩,增速超过了浙江的双子城杭州和宁波,这两个城市的增速分别为6.7%和6.5%。

但郑州未尝是高枕无忧的,一个龙头产业命系富士康一家、靠大拆大建拉动经济的城市,风险之高不言而喻,在中部崛起的龙头之争中,更是极难超越汽车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质量更优的武汉。

为什么北方会在这一轮经济发展中被南方不断拉开差距?

除了地理因素、天气原因掣肘了北方的发展,南北差距也和国家的转型道路、政策选择有莫大的联系。

历史上的北方,做出了不可抹去的巨大贡献。计划经济初期,中国选择走重工业道路,北方城市根正苗红,承接了诸多重点项目。东北为共和国打造钢铁躯干,西北守住边疆的咽喉,山西则源源不断地为全国输送黑色血液,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半边天。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视野变得前所未有的广阔。南方的步子迈得最大,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江苏有苏南模式,广东有深圳模式,浙江有温州模式。而成都、重庆、武汉、合肥等内陆地区,也借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借着上海这个中国第一大城市的跳板,与全球经济发生关联。

如今新旧动能转换,北方地区国有经济占比较大,经济发展就显得有点步履缓慢了。

我们还可以来看一组有趣的数据。

在2007年到2012年之间,南北省份的差距其实一直维持在0.5个百分点以内。而从2013年开始,就出现了南强北弱、南快北慢的新趋势,到2016年南方GDP已经超过北方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南北差距其实只是在近五年才拉开。

2013年是一个关键转折点,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导致南北差距加速拉大?

1. 国家的投资大周期变了

2008年之后开启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到2013年的刺激效果已经式微,而一直以来依靠投资拉动、国企改革缓慢、民营经济又较弱的北方也逐渐出现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

2. 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

这可能是对南北差距拉大的最直接影响。

2013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大宗商品出现了一轮超预期的持续性下跌。从2012年到2016年期间,中国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6年走低,其中2013年到2016年期间,黑色金属、煤炭、石油等出厂价下跌均超过30%。

而大宗商品的生产恰恰都分布在北方。有研究指出,如果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下跌50%,可以拉低被北方GDP总量0.4个百分点,同时拉低工业利润,对后期工业扩大投资带来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从2014年之后北方的投资增速也进一步和南方拉开差距。北方不是因为资源丰富才面临资源诅咒,而是北方过度依赖资源,导致经济缺乏韧性,在原材料大跌时抵抗力太低。

另一方面,南方却受益于上一轮大宗商品的大跌,南方有92%的原油依赖外购,油价下跌反而使南方为此年均节约近2700亿美元的能源成本,对处于转型中的南方制造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3. 行政干预的色彩加重

到了2015年,中央决定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淘汰市场上的落后产能。这个思维是对的,能够加快推动北方的经济转型,但执行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用环保政策等行政手段清出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最后终于拉高了原材料价格,利好了上游的巨头,但终端议价能力高,导致产业链中游企业的利润被两头压缩。

这种调节手段,不是运用市场,那么就出现了一个悖论:本来是想让北方转型,结果反而加重了这里的行政干预色彩,对市场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北方经济失速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南北分化的趋势仍在进一步强化,且目前没有看到任何扭转苗头。

02

第二大悬念,当北京不再提“发展首都经济”,谁将是北方经济龙头?

北京,虹吸了全国资源的中国首都,一度想要在经济上与上海形成抗衡的局面,经历40年不懈奋斗,北京的经济规模也大有赶超上海的势头。1980年,北京GDP仅相当于上海的44.6%,到了2018年,这个数值已经攀升到了 92.78%,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

但就在这个关头上,北京突然打算不追了,它开始剥离经济色彩,强化首都功能。

去年北京发生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疏散运动:腾退批发市场,以每天几千个足球场面积的速度拆除违建,给予货币补偿让直管公房退租,京津冀地区医保通用以鼓励北京居民到外地养老……

这一场非首都功能疏解,不分阶层,不分等级。

关于北京更具体的分析,可以看看我的老朋友旺角黄局长写的北京系列文章,比如其中一篇已经找不到了,叫《北京离上海越来越远,离中央越来越近》,现在我们已经准备出版成书。

这些事情的背后,是北京的定位发生了变化。北京打算做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再也没有提“发展首都经济”,更加没有说要成为“经济中心”。

这场义无反顾的腾退运动,是北京打算治理大城市病,让它不再受贫民窟、城市拥堵等问题的困扰。这是一个离市场越来越远,离权力中枢越来越近的北京,所以,经济增长也必然要做出牺牲。

以后,北京的GDP排位不断下滑,也是必然趋势,而这里可能也会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不用考核GDP的城市。

北京是可以任性撒撒娇的,比如出现财政压力时,可以公开喊穷,但北方的其他城市却不一样,所以,北方经济的火车头以后会在哪?这是一个悬念。

北京和上海、深圳、广州这些一线城市的不同,除了权力等级,还有一点就是经济的辐射能力。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都能够形成一体化格局,一荣俱荣,而京津冀却出现了著名的“环北京贫困带”,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看看这是三大城市群的NASA 2016年夜晚灯光图,这是反映城市群协同发展情况的最好情报。

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翼

北京和天津周围出现大片灰暗,这是非常尴尬的经济凹陷地带。

现在北京的疏解,对周边城市还没产生直接的经济带动作用。

我们再看其他北方城市,在前三季度中排名前20中的北方城市还有天津、青岛、郑州、济南。

天津,北方的强二线、另一个直辖市。

在过去十年,天津得到了政策的倾斜,整个滨海新区,有近百家央企,对政策带来的投资、对国企的依赖很大。但过于依赖政策的地区,经济周期也会受到政治周期的影响。现在的天津已经告别了上一轮政治周期里的大利好,国家战略重心转移,有长三角,有粤港澳,有雄安,还有中部的强省会,天津的竞争对手一下子增多了。

天津抢人这件事,多少还是能看出天津的紧迫感,但远远不够,天津亟待激活民间实体的活力。如果未来还出现央企分流到雄安的局面,天津的GDP排位会被进一步挑战。而直辖市的地位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天津改革的动力,因为不敢试错。

青岛和济南,北方经济第一大省山东的双子星城。

济南吞并莱芜,是山东强省会的第一步,但不管是青岛还是济南,可以说整个山东最大的问题是行政主导了这里的经济,地方的政治生态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培育。

民间调侃,山东什么产业链最牛呢?造官产业链,三分之一的中央委员来自山东,可能在山东,哪个县在上面没几个人。这是山东的优势,能给山东带来资源、计划的倾斜,带来资金、项目。

但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政治优势也会成为山东经济的绊脚石,导致这里过度依赖政策、依赖计划,忽视对市场的培育。山东年轻人热衷当公务员,从中也可以一窥这里的社会风气。

这不是山东的错,应该说,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做事之前,牵桥搭线很重要。所以,这何尝不是山东的另一种“资源诅咒”呢,只不过它不是矿产资源,而是行政资源。

其实山东的领导同志是看得很清楚的,比如山东省政府网站上发表的那篇精彩的自揭短板文章:《山东究竟该向南方学习什么?——潍坊市委书记南方考察归来的“发展之问”》。山东的危机感还不够强,新旧动能转换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怎么落实,怎么推动,要继续观察。

放眼北方,谁能在经济上挑得起大梁?

03

第三个悬念,也是最大的悬念,雄安会如何破局。

2017年,对于北方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雄安新区“千年大计”横空出世,中央大手笔投资,定位比肩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北方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兴奋了。

这一年,高层在视察山东时首次提及“南北差距”,“现在中国经济出现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走势分化的情况从‘东西差距’变成了以黄河为界的‘南北差距’。”

也是这一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出台,北京定位发生大变。

中央意识到了南北差距,但在北京定位大调整是必然之事,如果北方其他城市迟迟难以打破利益旧格局,那么北方经济的破局者就应该交给后来者——雄安。

雄安是一张白纸,一块国家试验田,将来要怎么搞,要怎么颠覆游戏规则,开创出一个什么样的新局面,给周边其他城市制造多大的危机感和机遇,是一个必须高度关注的大悬念。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