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资最近大买平安银行(000001.SZ)?

未来,平安银行在业绩上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估值上还有提升的空间吗?

作者 | 小飞侠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截止9月20日收盘,平安银行以65.26%的涨幅遥遥领先于其他银行股,成为今年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银行企业。

平安银行如此好的市场表现,跟其不断给出超出市场预期的成绩单紧密相关。业绩的突飞猛进带来利润上的增长,再加上市场对平安银行整体价值信心的提升,平安银行的估值从年初的6.4倍到现在的9.81倍。

所以说,今年平安银行的股价是经历了"戴维斯双击"的过程。8月7日晚平安银行公布半年报后,8月8号大涨6.2%。在今年的A股市场环境下,银行股可以对业绩有如此强劲的反应,可以说是足够彰显了平安银行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那么未来,平安银行在业绩上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估值上还有提升的空间吗?

1

平安银行基本面继续向好

平安银行最新的半年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78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15.2%。

业绩表现优异,表明了平安银行在发行了260亿可转债后,资本充足,对核心资本各项业务不再受资本金的约束,收入增长迅速。在这份漂亮的成绩单的背后,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平安银行的资产质量。

首先来看占平安银行营收最大的利息收入2019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436.39亿元,同比增长16.6%,占营业收入的64.3%。

利息收入持续上升最主要是因为息差同比环比都有持续的改善。平安银行2019年第一季度净息差2.53%,而第二季度继续环比大幅上升到2.71%。

2019年以来,平安银行主动优化资产结构,强化负债成本管控。从资产端来看,公司贷款和垫款占生息资产比重为59.05%,基本与一季度持平。其中,个人贷款(含信用卡)占发放贷款的比重比一季度提升0.38个百分点至59.88%,个人贷款平均利率为7.74%,比一季度提升0.19个百分点,零售贷款收益率的提升助力生息资产收益率提升0.04个百分点。

从负债端来看,上半年平安银行存款占计息负债的比重为68.86%,活期存款占总存款的比重为31.33%,比一季度分别提升1.1个百分点和1.21个百分点,成本优势增强。此外,上半年市场资金面整体宽松,付息负债成本率比一季度继续下行0.06个百分点,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负债端的成本。

所以平安银行净息差的改善主要得益于生息资产收益率的上升及付息负债成本率的下降。其中,个人贷款规模与占比的增加带来生息资产收益率的提升,存款规模的增加及上半年整体宽松的市场资金面致使付息负债成本率下降。

2018年第一季度开始,平安银行结束了净息差下行区间,走向了快速上行区间,不断地为银行业务造血。

从结果来看,平安银行资产质量已经迎来拐点。2019年以来不良率、关注率等指标持续向好,偏离度下降至94%,不良生成压力显著减轻。

平安银行资产质量改善驱动信用成本不断降低,随着不良压力缓解、拨备安全垫增厚,当前相对较高的信用成本仍有较大下行空间,有望自下半年开始成为驱动净利润增速提升的核心因素。

平安银行18年拨收比高达41%,高于7家股份行平均10pc,高于最优秀的招行17pc。考虑平安银行存量包袱出清、主动调整结构后,资产质量压力显著减轻。若对标同业,未来信用成本下降空间巨大。

年初平安银行成功发行可转债补充260亿元资本(11.63转股价格),并于7月25日开始转股,从而补充了核心一级资本,使得资本充足率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

260亿元可转债如果全部转股完成将给风险加权资产规模在25000亿-26000亿(预计风险加权资产2019年底时的规模)的平安银行增加1%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预计2019平安银行年报的时候,平安银行就差不多有10%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了。

2

零售业务依旧亮眼

8月27日,全球规模领先的会员制仓储卖场,拥有近1亿会员的零售巨头Costco上海开业当天火爆到闭店的盛况占据各大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

在Costco进驻内地前夕,平安银行抢先一步与Costco达成战略合作,并将以Costco内地独家联名卡的合作方身份,发行平安银行会员卡+信用卡双卡合一的Costco联名信用卡。

作为Costco内地独家联名卡的合作方,这意味着平安银行独享Costco内地的会员流量。目前,Costco在内地市场仅有一家实体店,随着其在内地市场的布局发展,平安银行将拥有更庞大的Costco会员流量,同时平安Costco联名信用卡交易金额将不容小觑。

自2016年10月起,新官上任的谢永林明确提出了平安银行"要成为中国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的转型目标。

2017年8月2日,平安银行宣布将原作为直销银行功能的橙子银行、作为借记卡功能的口袋银行及信用卡等移动终端合并为新口袋银行APP,将贷款、理财、信用卡、支付等业务功能集中到一个全零售产品线上。

整合后的口袋银行APP注册客户数及月活客户数节节攀升,目前月活客户数在股份制银行中仅次于招行。

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之路可以说是非常的成功--2019年上半年,零售业务利润贡献高位提升,已达70.2%。其次,零售贷款占比提升至58.8%,较2018 年末提升1pct。并且,信用卡贷款是贷款增长的主体,2019 年上半年信用卡贷款增量占总贷款增量的61%。

2018 年下半年,平安信托直销团队转签到平安银行是银行零售业务高端化转型的开端。与基础客群相比,高端客群金融需求丰富、客户黏性强、财富规模可观,对银行的价值更大。

2019 年上半年高端客户增长势头强劲,6 月末私行客户数同比+48.8%,超过财富客户数(同比+43.9%)、零售客户数(同比+17.1%)。高端客户拓展带动AUM 增速再攀新高,6 月末零售AUM 达17550 亿元,同比+44.2%。

银行私行客户的增长部分来源于集团客户的迁徙(主要是平安信托),目前客户迁徙带来的增长空间仍然较大。2019 年6 月末平安集团个人资产规模达1000 万元以上的高净值客户合计22 万人,而银行私行客户(近三月任一月的日均资产超过600 万元的客户,门槛较集团的高净值客户低)为3.84 万人。目前集团财险、养老险等核心客户资源逐渐向银行倾斜,高端客户的持续快速增长可期。

如今,转型成功的平安银行与全球知名零售型银行相比零售贷款占比已达到较高水平。2019 年6月末平安银行的零售占比达58.8%,较摩根大通、瑞银集团、桑坦德银行等均更高,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

平安银行的竞争优势

1)平安集团的保驾护航

背靠中国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平安集团,平安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从集团本身的禀赋效益里有很多同业没有的先发优势。

截至2019年中,平安银行零售客户9019万,其中仅5188万客户同时持有集团内公司产品,2029万客户同时持有平安寿险产品。而平安集团坐拥1.96亿个人客户和5.76亿互联网用户,可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转移到平安银行。

 

平安集团19年上半年月均寿险代理人规模达123.5万人,规模远大于普通商业银行员工数量。若能充分调动,将成为最强大的银行产品线下销售渠道。

而且代理人的基本工资由集团支付,银行仅需承担变动成本,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解决了传统意义上发展零售业务成本高的问题。

并且,平安集团旗下拥有全金融牌照,可以配合平安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综合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

2)优秀的管理层

平安银行现任董事长谢永林先生,扎根平安集团已逾25年,从产险基层业务员做起,寿险、养老险都干过,集团三大块保险、银行、投资也都干过,曾作为核心成员参与过平安收购深商行、"平深整合",分任过平安银行副行长、原深发展银行副行长。

从前线带业务团队打仗,到运营、IT、人力资源、零售银行等业务条线的管理,可谓纵横集团多年,身经百战,在各个条线都拥有丰富的资源,能推动银行在综合金融、交叉销售、零售业务转型方面的发展。

而背靠的平安集团以马明哲为代表的管理层的优秀更不用说,在上层指挥着平安航空母舰的顺利、高效运行。

3)科技赋能

金融科技是一直是平安集团主打发力的业务板块,也是平安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根本区别。

平安银行的科技基因源于集团,集团目前已将"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板块拓展为"金融+科技"两大业务板块,旗下有陆金所、平安健康互联网、壹账通金融科技等6大金融科技子公司,2019年6 月末互联网用户达5.76 亿。

平安集团2018年金融科技投入约200亿,投入力度是普通商业银行难以企及的(比如招行2018年投入为65亿元);并且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4

结语

目前中证银行指数的估值(以PB为例)仅有0.85,处于历史的6.80%百分位,也就是说银行股的整体估值比历史上93%的时候都便宜,可以说目前的估值位置下行空间有限,有比较大的安全边际。

对标同业,平安银行在零售和资金业务上盈利能力均具有优势,但在对公业务上与同业差距很大。在零售对公贷款占比趋近于6:4的理想比例的情况下,这也意味着对公业务补短板将成为未来平安银行ROE提升的核心驱动力。

平安银行具有独特的综合金融和科技引领优势,必然成为中国未来新一代零售银行的代表。只要将对公业务短板补齐,走向综合平衡发展之路,平安银行完全有能力将ROE提升至15%的水平。

招商银行是目前蓝筹零售银行的代表,且ROE水平在15%-16%,参照招商银行估值(市场一致预期19年1.54倍PB),给予平安银行19年1.50倍PB的估值。

所以,接下来平安银行会继续处在"戴维斯双击"的向上过程,继续在股价上一骑绝尘。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