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要抛弃“股东至上”?

股东至上时代最重要的主题是持续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作者:平立

来源:瞭望

◆ 股东至上时代最重要的主题是持续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唯一目标的做法,被认为是美国资本主义诸多问题的根源

 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员工利益、社区利益和环保利益等都在不同程度地被削弱

美国商业圆桌会议《关于企业宗旨的声明》被认为是向“利益相关者”模式迈出的重要一步,发出的信号值得关注

  “每个利益相关者都至关重要。我们致力于为所有公司、社区和国家的未来成功地创造价值。”这段话出自美国商业圆桌会议最新发布的《关于企业宗旨的声明》。2019年8月19日,来自摩根大通、亚马逊、通用汽车等美国顶级公司的181名首席执行官共同签署了这份声明。

  声明指出,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只是企业宗旨之一,其他宗旨还包括为客户提供价值;通过培训和教育等为员工提供支持、补偿和尊重;与供应商公平合理地进行交易;支持社区和保护环境。

  此举被认为释放了美国大企业摒弃“股东至上”的信号。但这一仅有300字的声明并未纳入提高工资、环保等具体举措,能否有实质性变化仍有待观察

大变局下使然

  商业圆桌会议声明对企业宗旨的重新定义,背后是时代趋势的重大变化。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民众对企业不信任感加深,加之技术和环境带来的挑战,流行的“股东至上”主义受到更多质疑,更多人开始反思“大型跨国公司奉行的那种资本主义”。

  全球知名公关公司爱德曼2018年1月发表的年度全球信任度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民众对政府、企业和媒体的信任度均大幅下滑,综合信任指数在所涉28个国家中垫底,其中对企业的信任度下降了20个百分点。

  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唯一目标的做法,在美国大选和新闻舆论中也屡屡被批评是当前美国资本主义诸多问题的根源。

  早在几年前,就有机构做出预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宣告全球经济步入大转型时代,将迎来大变局,“股东至上”将走向终结。

  全球性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将工业革命以来企业形态与发展分为五大特征鲜明的时代:规模化的学徒制时代(1790年代~1830年代)、早期实业家时代(1830年代~1870年代)、托拉斯时代(1870年代~1920年代)、专业化管理时代(1920年代~1970年代)和股东至上时代(1970年代至今)。

  股东至上时代最重要的主题是持续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主要特点包括强调职业经理人的重要性和追求规模效应,以实现经济效益领先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使股东至上时代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比如普遍的赢家通吃局面;股东价值追求更着眼于短期,杠杆、回购和分红愈演愈烈,长期战略难以快速而有效地执行;作为劳动力队伍中生力军的年轻雇员,希望为追求利益之外还秉承更高目标的企业工作;各方对于现代企业在导致不公方面的批评等。

  这些压力所累积的影响酝酿着另一场深刻的时代变化,这一变化将是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股东至上时代以来最大的变革。

  对此,贝恩公司大中华区总裁韩微文指出,随着劳动力结构转变、市场复杂性增加和颠覆性科技诞生,股东至上的时代将很快成为历史

美国资本市场或面临考验

  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员工利益、社区利益和环保利益等都在不同程度地被削弱。大企业高管为不断推升收益和股票价格,往往通过股票回购、外包、裁员来攫取利润,高管薪酬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代价是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美国收入最高的四分之一富有人群的收入和财富显著上升,但处于收入中位数的家庭与1989年相比收入和财富只提高了不到1%。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91%的收入增长都来自收入最高的1%群体

  企业通过股票回购推高股价维持股市增长,其结果是最富有家庭更加受益,对实体经济长期增长和工人收入增长则更多损害

  数据显示,从2018年起资金充裕的美国上市公司开始大幅增加股票回购力度。2018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企业全年用于股票回购的资金达8064亿美元。美国投行高盛预计,201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企业股票回购金额将达到9400亿美元新高。

  针对股票回购潮,多名美国国会议员提出了限制股票回购的主张,比如废除方便公司回购股票的规定;要求公司必须先制定一系列惠及劳动阶层的条款才能获得回购股票的许可;取消对股票回购的税务优惠等。

  但股票回购是美国股市增长的一大支柱,如果回购减少,资本市场或面临考验。

  当前,在美国经济指标好坏参半的情况下,美国国债收益率倒挂加剧,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的预期令市场承压。企业高管们则疲于应对贸易紧张局势和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后果

  7月底,美国资本市场因高估美联储降息意愿而经历重挫,8月1日又遭到白宫升级对华关税威胁的沉重打击,美股暴跌,令市场恐慌情绪升温。

  在此背景下,一旦美国企业果真从“股东至上”转向并减少股票回购,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市场的流动性,引发市场剧烈波动,给美国资本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利益相关者”模式能否推行?

  与“股东至上”模式相对照的是“利益相关者”模式。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建军指出,传统的企业组织理论认为,股东是企业唯一主人,企业有责任将股东的利益和要求置于首位。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除了股东,政府机构、债权人、贸易伙伴、贸易团体、社区、相关团体、未来的雇员、未来的消费者、公众甚至竞争者的利益也应该被考虑。不少研究指出,利益相关者驱动的管理不仅将改善社会,而且将有助于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英国和美国是典型的“股东至上”模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英美开始部分做出调整。英国修订了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作为利害相关方在经营中纳入员工的声音。修订版自2019年1月开始适用。

  2010年,美国马里兰州制定了有关共益企业的法律。之后,30多个州陆续颁布了类似的法律。共益企业强调社会责任,要求在公司章程里明确规定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的州的共益企业法还规定,继任的公司董事不得更改原有章程里规定的社会责任。

  德国和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则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模式。周建军指出,德国经济体制是社会市场经济,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注重发挥市场竞争的好处但不是一切以市场为最终总则。非市场机制在寻找共识和解决经济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非市场的治理机制(尤其是德国共同决定机制)涉及各个方面的利益相关者。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斯彭斯认为,此次商业圆桌会议的声明是向“利益相关者”模式迈出的重要一步。但他强调,单靠企业无法解决问题,政府有责任为推行“利益相关者”模式的企业创造空间,提供工具,帮助企业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影响。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