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短期利益的贪婪就是对长期利益的最大漠视

生活也只有努力拼搏,摒弃投机取巧一条路。

作者:五迷

来源:雪球

我估计大部分投资者和我一样都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资金量不大,对每天的盈亏非常敏感,总忍不住看盘,收盘后第一时间复盘当天操作,然后筛选第二天可以操作的股票。

这个阶段对短期的收益率期待过高,恨不得每天抓个涨停板,似乎每年不翻个几倍炒股没有意义。对投资神话异常迷恋,总认为自己有点特殊的盘感,可以找到自己的圣杯。这个阶段是典型的对短期收益过度贪婪。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折腾个三五年之后,要么已经对股市绝望,要么开始走向基本面投资。

当然这个阶段的基本面投资者通常仅仅停留在财务指标本身,认为低市盈率就是基本面投资。后面慢慢发现,市盈率越低的股票反而越涨不过行业里的龙头,否定之否定后开始拥抱龙头。

拥抱龙头确实开始赚钱了,但是当龙头涨个百分三五十通常就卖了。卖了之后通常龙头又涨了很多。这部分人并不是真的明白龙头股的价值,他们大部分并不具备分析能力,通常只是炒大v的作业而已。

每当宏观面有点风吹草动,股价出现一定波动,就觉得实际赚了或者损失了多少钱了。每当大跌的时候,他们需要大V的鸡汤。每次出业绩的时候他们容不下任何看空的声音。殊不知股价本身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并不会随某个人的看空看多而长期改变。

你如果不信可以去统计下,安踏上涨的过程中被做空过多少次,但是事后看每次做空都是买入机会。机构的做空报告比大V看空威力大多了。你再去看看被做空的波司登等股价还不是照样创新高。真金不怕火炼。

第三阶段开始有自己的独立看法,但是可能会过度的扣细节。

比如这家银行的这个月的同业存单利率是多少,降准会影响银行息差吗?同业拆借利率处于低位是不是应该投资兴业银行等等。外资加速流入会改变市场风格吗?这里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度的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利益,从而忽略了商业的本质。我们来市场赚的钱就是企业的钱。

有这种思想的根源就是我们还没真正做到对市场的敬畏,市场是有效的,只有大众恐慌或者贪婪的时候可能有些许超越roe的收益,但是长期来看,也没有太大意义。

另外其实时间越短,一家公司的股价变化,或者基本面变化越难预测。这里有人会觉得时间越长公司的基本面变化越难预测。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这里要表达的是:时间越长,管理人的品质、企业文化越重要。而人的品质是相对不易改变的变量,也是股价波动过程中你最能相信和依赖的东西,是最能支撑你持仓的东西。

因为你可以相信长期坚持做对的事的企业往往不会差到哪里去。也就是长期来看其基本面是最能预测的。比如段永平投资拼多多,他只是基于对拼多多企业文化以及黄峥个人品质的相信。这种信任让他一年左右的时间收获颇丰。而那些纠结拼多多商业模式,获客成本增长的投资者早就下车了。

我相信拼多多未来还会让段永平赚更多钱,因为本分的人做的企业不会太差。这也是每次有同学问我小米的投资价值的时候,我都会说不看好。不是小米不厉害、不努力,而是他的对手太强大,不是说华为(当然华为也是),而是小米无法战胜本分的步步高系。

另外长期投资,为什么价值观有问题的企业不能投资呢?因为这种企业可能会过度的追逐短期利益而被反噬。在物理的世界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等的。在商业世界,或者我们生活中同样如此,短期超额利益的获取是以长期利益的损害为前提条件的。并且有时候一件事情就能毁掉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声誉。管理层人品不正,企业文化不正的企业容易出黑天鹅。

也就是说拉长时间看,企业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护城河。段永平回答用户提问的时候,说的很多的一句话就是用十年的时间看。巴菲特不想拥有十年就不要拥有十分钟应该是同一个意思。

大家可能会说,我一年都预测不了,怎么去预测十年呢?预测十年就是要去找那些十年都不会变的因素。比如上面说的管理层人格,企业文化。其实这些投资大师都一直在践行的,比如芒格注重管理人的正直品格。巴菲特收购企业通常并不聘请投行,而是要找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企业,并且其并购走程序是非常快的。

其实生活也是一样,不为清单应该就是不要为短期利益去做伤害长期利益的事情,而现实情况是咱们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了追逐短期利益的过程中对长期利益的伤害。如果看透了这一层,投资可能就真的只有一条路,找商业模式好的(赚钱能力强-毛利高、ROE高),管理层可以信赖的企业,合适价格长期持有。然后生活也只有努力拼搏,摒弃投机取巧一条路。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