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富赴美IPO:5轮融资28亿,身陷高利贷丑闻

P2P监管大潮下,玖富集团悄悄赴美IPO。

作者:凌先静

来源:新浪财经

P2P监管大潮下,玖富集团悄悄赴美IPO。

美国时间周四晚间,北京时间周五早间玖富集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书,代码为“JFG”,最高募资金额为1.5亿美元。相比于2017年传闻中的赴美IPO,玖富集团的上市时间大为推迟,募资额也缩水过半。

公开资料显示,玖富集团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平台累计用户超过4600万。玖富集团旗下拥有包括玖富普惠、悟空理财、玖富钱包、玖富万卡、玖富证券(香港)等多个品牌及产品。

玖富集团旗下最著名的平台便是悟空理财。得益于大规模投放影视综效应,悟空理财在大众层面具有较高知名度。据不完全同期,悟空理财先后植入《那年花开月正圆》《军师联盟》《长安十二时辰》等。

5轮融资28亿 

股东语焉不详

玖富集团能够发展到现在和其强大的融资能力有很大关系。

根据玖富集团官方的消息,其成立到现在为止共获得了5轮融资,公开披露的只有D轮和E轮,前者获得来自FAMOUS GROUP和Plentiful International的两大产业基金6500万美元,后者是在2018年10月份获得SBI香港集团的融资。

零星的信息很难反映玖富集团的真实融资状况,借助招股书的详细信息可以拼凑出玖富集团完整的融资路径。

招股书资料显示,2017年7月19日,玖富集团获得Cin大9F投资基金的3000万美元B轮融资;2017年11月7日获得了江南春旗下的JAS投资基金的5350万美元的C轮融资;2018年2月23日获得了FAMOUS GROUP和Plentiful International两大产业基金的6500万美元的D轮融资;2018年9月20日获得了SBI香港集团2000万美元的E轮融资。

这四次融资都是以优先股的形式进行的,共融资1.69亿美元,加上普通股融资2.34亿美元,玖富集团共计融资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亿元。

对于估值以及机构股东具体所占比例,玖富集团在招股书中都语焉不详,唯一可以确定江南春的JAS基金持有5.7%的股份。

目前玖富集团的股份仍牢牢掌控在创始团队手里。招股书资料显示,创始人兼CEO孙雷为最大股东,持有39.1%的普通股,任一帆和肖常兴分别持有23.3%和7.4%的普通股,合计持有69.8%的股份。

P2P强监管下:玖富集团用户数据腰斩

身陷高利贷、砍头息等负面争议

玖富集团的成立和发展与中国P2P的兴起、衰落曲线非常吻合,在国家强力整治互联网金融的当下,玖富集团的核心用户数据也呈现出快速跳水的状态。

在贷款人数量方面,2016年人数为130万人,2017年暴增至360万人,进入到2018年以后开始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018年末降至230万人,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人数进一步暴跌至60万人,相比于2016年人数腰斩。

在投资人方面,2016年人数为70万人,2017年增至120万人, 2018年末降至90万人,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人数进一步降至30万人,相比于2016年人数依然是腰斩。

即使出现这样的状况,玖富集团的收入依然没有下降。

招股书资料显示,2019年3月31日为止的3个月内,玖富集团实现净收入12.04亿元,相比较于2018年同期的10.92亿元增长10.21%;实现净利润5.27亿元,相比较于2018年同期为2.91亿元增长超过100%。

在收入结构中,玖富公司收入主要来自平台的在线贷款信息中介服务。其在2016年、2017年与2018年产生的收入分别为21.99亿元、66.30亿元和53.28亿元,2019年第一季度为10.07亿元人民币,占公司总收入均超过85%以上。

所谓在线贷款的中介信息服务费是指玖富集团按照贷款本金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以匹配贷款人与投资人之间的交易。

玖富集团赖以生存的服务费,正是其目前饱受高利贷争议的焦点。

在新浪集团旗下的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有2386条投诉,直指玖富集团旗下玖富万卡等产品存在阴阳合同和高利贷嫌疑。

新浪财经打开玖富万卡,发起金额为10000元的借款。当选择12个月的分期时,需要额外支付保费支付金3000元,总计需要还款13000元,这意味一年的成本率为30%,接近36%的红线。

这种变相的砍头息一直保守争议,风控机构红途风控曾在其公号发文,实名举报玖富。红途风控称,经评审,玖富有大规模集资诈骗行为。包括:通过设立众多从事理财服务的关联公司,建立众多理财子品牌,批量自动生成大量虚假债权项目,并重复利用这些项目所构建的资产包大肆吸收资金。

红途称,玖富不仅损害了金融消费者权益,同时使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遭到践踏,混淆社会视听,其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已远超简单的非法集资和集资诈骗所形成的经济危害。

目前玖富集团对这些争议没有做出有力回应。(文/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凌先静)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