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一季度净利增长逾12%,转型零售功不可没

4月23日晚间,平安银行(000001.SZ)发布2019年一季报,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324.76亿元,同比增长15.9%;净利润74.46亿元,同比增长12.9%,资产总额达到3.5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3.3%。

4月23日晚间,平安银行(000001.SZ)发布2019年一季报,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324.76亿元,同比增长15.9%;净利润74.46亿元,同比增长12.9%,资产总额达到3.5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3.3%。

image.png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另外,继260亿可转债和300亿二级资本债(拟发)后,平安银行还拟在三年内发行不超过500亿元的永续债(尚待股东大会和监管批复),首期规模2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银行致力打造的“名片级”业务——零售板块方面,一季度势头凶猛。

数据显示,基础零售方面,一季度末,平安银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1.6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4%;零售客户数870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7%。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客户数676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8.7%;月活客户数达到2603万户。

财富管理与私行方面,截止至3月末,平安银行财富客户66.4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2.3%;私行达标客户3.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了16.7%。

据悉,平安银行的私人银行AUM,在今年1~2月同比大幅增长了144%,环比(2018年11~12月)增长62%。

值得一提的是,在吸收存款方面,平安银行的个人存款达到了5215.7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13%;企业存款达到1.77万亿,较上年末增长5.9%。

对于企业存款的增长,平安银行表示,这得益于支付结算及供应链金融平台的打造,稳定了对公的基础客群。

资产质量方面,平安银行呈现改善趋势。截至一季度末,公司不良率为1.73%,较2018年末的1.75%下降两个BP。并且在逾期贷款占比、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关注率和不良率较上年末均有下降,偏离度低于1。

同时,平安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170.59%、较上年末增加15.35%,逾期9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为177.71%、较上年末增加18.26%,公司的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image.png(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近年来,平安银行通过零售端的发力不断改善公司业绩状况,取得如今的业绩,实属不易。

平安银行2019年以来的首份财报非常亮眼,让资本市场兴奋不已。今日盘面上,平安银行股价高开2.6%,最终大涨2.63%,最新总市值2462亿元。今年以来,平安银行累计大涨54%,领跑整个银行业。

image.png(行情来源:富途证券)

平安银行的前世今生

2003年12月29日,经中国银保监会(原银监会)批准,平安保险集团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HSBC)一起,正式收购福建亚洲银行100%的股份。之后,平安保险集团继续向福建亚洲银行注资,使其持有福建亚洲银行的股份占比达到了73%,而汇丰银行持有的股权被稀释至27%。

2004年2月19日,福建亚洲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总部由福州迁至上海。自此,平安银行成为国内第一家以保险品牌命名的商业银行。

那时,平安银行还不是这个名,而是深圳发展银行。

深发展是深圳第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0001.SZ)和全国最早的股份制银行。

其资产质量更是保持在较好的水平,截至2011年上半年,深发展不良贷款率仅为0.44%,拨备覆盖率达380%,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58%和7.01%,处在银行业靠前的位置。

2004年,深发展成功引进了国际战略投资者——美国新桥投资集团,成为国内首家以外资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

2010年5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受让新桥集团持有的深发展的5.2亿股,占深发展总股本的16.76%。

2010年6月,平安寿险斥资69.39亿,认购了深发展非公开发行的3.7958亿股股份。

2012年1月19日,深圳发展银行发布公告称,深发展和平安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两行合并方案,深发展吸收合并平安银行,并更名“平安银行”。

从平安银行的上市历程可以看出,平安保险的股权受让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有个好爹”很重要啊。

令人惋惜的是,尽管身为中国内地第一家上市银行,但由于种种原因,深发展在被平安集团收购之前已经在8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垫底。即使是2012年合并完成后,平安银行的利润水平也不尽如人意。

值得注意的是,完成并购后的平安银行,在资产质量方面出现了不小的压力。其中,不良贷款问题于2014年开始抬头,2014 年至 2016 年公司不良贷款比率迅速抬升了72bp,而同期股份行不良贷款比率平均水平只抬升了59bp。

 image.png

财报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平安银行的生息资产较年初增长了10.21%,但其第三季度却是负增长0.48%。此外,其发放的贷款和垫款的减值准备也在大增,同年1至9月,其计提的减值准备为366.60亿元,较2015年末大幅增加了25.26%。

平安银行不良率的激增,使得公司面临着外界及监管层的双重压力。 

2016年末,平安银行董事长孙建一、行长邵平在换届后去职。平安集团副总经理谢永林、平安银行副行长胡跃飞分别接任董事长和行长,自此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转型。

“前卫”的转型之路

自2016年10月起,平安银行就明确提出了“要成为中国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的转型目标。

在线下推出“轻型化、社区化、智能化、多元化”的零售新门店,在线上不断迭代优化口袋银行APP,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服务体系,将客户的口袋银行APP与零售新门店无缝对接,实现了多种服务场景的线上线下融合。

对于转型,平安银行做了这些:

1. 观全局,认清自身的优劣势

2017年11月,在平安银行首次零售开放日上,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是这样审视自身的:“银行的优势在于有功能齐全的金融牌照、覆盖广泛的线下网点、成熟稳固的风控体系、相对充足的自由资金等“硬实力”,但在互联网、大数据等“软基因”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待平安银行的优势。

银行B.jpg首先,平安集团庞大的个人客户群为平安银行零售转型提供了最大的资源库。资料显示,平安集团拥有个人金融客户数1.53亿、互联网用户数4.3亿,这意味着其背后可能有1.53亿家庭,代表着3-4亿人群,进而影响4-5亿人,不断促成其客群往平安银行迁徙转化。

其次,深入基因的创新文化。平安银行身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创新”是平安银行与生俱来的基因。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平安集团做保险起家,执行力自然是杠杠的。

2. 倾集团之力转型

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平安集团的人、财、物等资源全面倾斜;董事长也在深度参与。

去行政化,推广互联网文化。零售网金不设科室架构与干部职数;倡导开放、包容、共享的组织文化。

3.明确零售新模式

以信用卡带动借记卡。信用卡是平安集团的第二张金融名片,通过交叉销售、场景化的综合金融服务,促使信用卡客户向其他零售业务迁徙,促进银行AUM(零售资产管理)与存贷款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银行的信用卡“无纸进件”已从过去的2周核审到现在8秒结案,48小时实体卡寄达客户。智能客服7*24小时在线,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地解决了客户的需求和疑问。

4.引用大数据等科技元素

据悉,在过去,平安银行有200多个系统,内部数据没法打通,数据不共享互通,就没办法读懂客户。为此,在2017年,平安银行花了4000多万购买了相应设备,在收集过往数据的同时,新建了一个大数据系统,任何数据除了上报原有的200多个系统外,还同步给新系统发送。这样,就可以基于新系统的数据能力去做综合的经营分析,从而更加了解客户的需求。

平安银行还与有流量、有场景优势的平台合作,把平安银行的金融服务嵌入到它的生活消费场景中去,让客户在银行平台上就能完成场景的消费。

对于平安银行的这一些列举措,相较于其他的国企银行,可算是相当前卫了。所以,平安银行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转型能有如此成效,也就不足为奇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