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P2P大佬下一步要干吗?

经过这几年爆发式的发展,中国的P2P借贷业务已经形成了一个年交易额近3000亿的新兴市场。随着各路资本的涌入,以及参与者的增多,这个市场还在以令人咋舌地速度快速扩张。(作者:洪偌馨) ...

那些P2P大佬下一步要干吗?
作者:洪偌馨

一、红岭创投:P2P“类银行模式”的转型实验

充满争议似乎已经成为了红岭创投的标签,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百度搜索输入红岭创投,都会自动关联“倒闭”这个词。经过这几年爆发式的发展,中国的P2P借贷业务已经形成了一个年交易额近3000亿的新兴市场。随着各路资本的涌入,以及参与者的增多,这个市场还在以令人咋舌地速度快速扩张。但与前两年有所不同,2014年,P2P借贷行业明显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拐点:在外,包括P2P行业在内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渐行渐近;在内,P2P行业竞争加剧、资产质量恶化等问题也日趋严峻。


在P2P借贷行业里,红岭创投可能是最不按常理出牌的一家平台。它最早提出“本金先行垫付”、最先尝试债权+股权投资、去年又高调宣布转型“类银行模式”全面挺进大额融资业务。


充满争议似乎已经成为了红岭创投的标签,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百度搜索输入红岭创投,都会自动关联“倒闭”这个词。但有意思的是,每一次争议、每一条负面新闻似乎都让它走的更快、更远了。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零壹财经的统计,在2014年9月,也就是红岭创投爆出一亿坏账的当月,红岭创投全月成交量37948笔,成交额16.71亿元,借款和投资人数分别为2666和30486人均创下了该平台的历史最高纪录。


而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红岭创投的成交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9月16亿、10月25亿、11月28亿。其中,仅双十一当天,红岭创投就完成了5亿5370万元的成交总额,刷新了P2P行业单日最大成交金额的记录。


因为一亿坏账的爆发,红岭流失了10%的老客户,却新增了30%的新客户。但在媒体方面反馈就没有这么正面了,非法集资、风险集聚、触碰监管红线…….各种争议扑面而来。


事实上,与大多数人一样,笔者也对P2P介入大额融资业务充满了质疑。在行业制度、技术和人才尚不成熟的情况下,“类银行模式”不仅背离了P2P借贷立足于小额、分散的市场定位,其风控能力更有待考验。


尽管对此模式,笔者仍持有保留意见,但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2015年各家平台在市场定位和业务模式上出现分化已是必然趋势。姑且放下对于“类银行模式”是否得当的争论,笔者替大家来探一探红岭创投究竟打算如何转型?


分公司+体验店


按照董事长周世平的话说,2014是红岭创投真正开始发力的一年。在此之前,尽管红岭创投在P2P行业的名气已经响当当,但事实上这只是一家偏安深圳一隅的小公司,资产端基本都在深圳。


尽管名气渐盛,但红岭创投的短板也愈发凸显。由于缺乏专业的金融和管理人才,传统民间借贷那一套经营方式越来越Hold不住日益壮大的红岭创投。“2014年以前的红岭只能打60分。”周世平说。


根据新的规划,接下来红岭创投在战略上有三个着力点:一是项目的获取能力;二是风险的管理能力;三是投资人的获取能力。围绕这三个目标,红岭开始广设分公司、大量吸纳银行人才、并开始布局线下体验店。


从公司架构上,今年开始,红岭创投走出深圳开始了全国性的布局。根据规划,红岭将在全国设立30多家分公司,每家分公司可下设10家体验店。截至目前,已经在重庆、江苏、安徽、云南、河南、湖南、开设了6家分公司,和7家体验店。


在职能上,分公司负责业务拓展、贷前调查、第一道风控和贷后管理等。而体验店则侧重于投资者教育、线下推广等。分公司由公司直接设立,而体验店则可以加盟。


据了解,目前红岭创投30家分公司的核心团队已经组建完成,前期属于筹备小组,三个月内业务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的量便可以设立分公司。而在人员安排上,分公司标配30人,一把手必须为当地银行的分行或一级支行长以上级别。


而在体验店方面,周世平认为,尽管通过互联网营销可以提升流量,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对提升平台交易量的贡献并不明显,转化率过低。在目前的情况下,实体店对于增强用户黏度,拓展新客户方面的影响仍然十分显著。


当然,在笔者看来,并非所有的平台都适用于这个思路。也许外界很难想象,拥有天量交易规模的红岭创投过去直接投入网络营销的费用并不高,百度推广也是从2015年才刚刚开始,而同等规模的平台每年网络营销费早已过百万、千万。


所以,基于目前的情况,相比增加流量的导入,红岭创投更急于与投资人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而从传统消费者的习惯而言,开设实体店面的确是直接且有效的方式。


相比当下互联网平台动辄每月百万的营销费用,周世平认为开设体验店很划算。从目前已经开设的体验店来看,选址都人流密集的区域,面积不大,每家店的投入在10-20万左右。


大单的风险如何控?


与全国布局同时推进的是红岭创投的业务模式,从2014年3月24日发布第一个亿元标的开始,红岭创投正式挺进大额融资业务。


根据零壹财经提供的数据,截止2014年11月末,红岭创投今年共发布大额项目66笔,拆分成577笔借款,共计39.73亿元,最大的项目是湖南的某融资项目,融资金额4亿元,最小的项目为某玻璃厂的资金周转,融资金额60万元。


从目前的红岭创投发布的大额标的来看,主要涉及房地产、纸业、大宗商品贸易、食品业等,资金用途主要为企业资金周转、工程款偿付、装修、土地出让金偿付等


值得注意的是,红岭创投锁定的这几个行业大都是当下银行信贷投放避之不及的“雷区”。根据笔者的了解,尽管长远来看会逐步转向其它行业,但短期内红岭大单项目仍将集中在地产业。


如此坚定地选择大额融资业务,红岭创投对自己的风控能力真的如此自信吗?


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转型“类银行模式”的红岭创投开始大量启用银行从业人员,在风控手段上也逐步向银行靠拢。目前来看,红岭的风控方式主要为房产、货物、股权抵质押与个人连带责任或第三方担保公司担保,并无特别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红岭创投从今年开始转型以来,在人员结构调整上可谓是“大换血”,以往的高管和不少核心员工都被劝退或转岗,包括周世平自己也已经退居幕后,转而引进了大量银行高管。


其中,总经理张宇为原深发展总行副行长,副总经理陆斌为原交通银行深圳分行风控部门总经理。此外,还有 5 位银行高管分别主管计划财务、风险控制、市场、技术、综合等五个委员会。


此外,据周世平介绍,因为通常都按抵押资产的3-5折放贷,所以长期的风险并不大,但由于处置资产的周期较长,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却不可忽视。所以在操作中,如果是6个月的借款,红岭创投会按9个月的周期发布标的。


“万一借款人逾期,但只要在3个月内还回来,对于投资人来说是没有风险的。当然,前提是投资人都是事前知晓的。那么,如果超过3个月还未还款,平台就会着手处置资产。”周世平解释说。


尽管采取了一些缓冲措施,但按照红岭创投现在的发展速度和待收规模,未来面临的流动性压力还将越来越大。考虑到红岭创投今年发布的大额借款期限主要集中在12个月及以上,真正的大考还在2015年。


互联网时代的“老周”


关注互联网金融这几年采访过不少创业公司,由于大多数公司规模较小、成立时间尚短,公司制度和运营机制尚不完善,创始人的个人风格和想法基本决定了公司给外界的印象。但在这里面,红岭创投是个例外。


初见红岭创投董事长周世平时,我很难把面前这个衣着简朴且不善言辞的人与风格激进的红岭创投联系起来。他就像住在隔壁的邻居大叔,低调含蓄却也平易近人,左邻右里的住户平时有个头疼脑热、伤心上火的事还能找他诉诉苦。


有这样想法的不止我一人。现在周世平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泡在网上,除了在红岭社区发发帖子,回复网友的问题,微信上还有几千号关注P2P的陌生人时不时地要找他诉苦、提问、吐槽……他们都称周世平为“老周”。


这种强烈的冲突感让我一度非常好奇老周与红岭创投的故事。因为在这个金融、IT精英扎堆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完全草根出身的周世平与红岭创投实在没有任何技术性优势可言。


不过,从数据上来看,这位“草根”显然已经成功逆袭。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根据网贷之家的统计,网贷贷款余额在5亿以上的平台达36家,占全国的58.82%,其中,陆金所、红岭创投、人人贷的贷款余额位列前三甲。


周世平不懂金融,对于这一点他从不避讳。机缘巧合创办了红岭创投,他更多的时候是凭着感性的认知在经营平台,而从多次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这种感性的认知基本来源于他二十几年的网民经验。


老周是个重度网民。1992年,从学校出来不久的他开始跟着朋友学习炒股,几经起落:20出头的他就曾经身家百万,也曾经亏得负债累累。后来,他通过在炒股网站上做股评,给人荐股慢慢东山再起。


真实世界里不善言辞的周世平却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游刃有余,泡论坛、发帖子这些事情他早在十几年前便开始做了。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意识到,对于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他比很多人更有体会,也在无意间带给了红岭创投。


2014年9月12日凌晨,周世平在其红岭创投的官网论坛——红岭社区中发表了一篇题为《坚守底线,痛并快乐着》的帖子自爆出了1亿坏账,并表示由于后续处理周期比较长,红岭创投将提前垫付本息。


从危机公关的角度而言,当问题出现时,第一时间披露信息并提出解决方案是非常有效的应对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尤其对于P2P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新兴行业而言,充分的信息披露和较为透明的机制往往更容易引得投资人的信任。


不过,周世平似乎并没有想到这么多。我在事发后两天遇到他时问及此事,老周还是一如既往的邻居大叔形象,简单又直白地说,“事实就是出现坏账了,那就不应该瞒着。”


周世平从不避讳谈及外界对红岭创投的争议,甚至经常进入红岭社区会看到有关红岭创投的负面消息挂在头条。我在想,如果要用负面消息对P2P平台做个压力测试,估计红岭创投的分数会很高,这些用户的抗压能力应该不错。


除了对负面抱有极高的容忍度外,周世平跟投资人们的互动也令我有些意外。除了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手机上解答各种“疑难杂症”外,他还曾经受外地的投资人所托去看深圳的一家P2P平台是否跑路了。


事实上,与周世平日常的互动的很多网民并不是红岭创投的用户,但他似乎很乐于扮演这个“邻居大叔”的角色。“总觉得老周像朋友,在那里投资比较安心。”一位红岭创投的投资人如是对我说。


就在最近一次跟周世平聊天时,他还在跟我叨叨,微信的好友数量上限为什么那么低,以至于还有一两千人在等待通过验证,没法加为好友了。


就在那时,我突然想起最近看小米那本《参与感》里的一段话,大意是说,社交网络的建立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信息的流动是信任的传递。企业建立的用户关系信任度越高,口碑传播越广。


“重度网民”老周在无意间把社交营销玩儿的出神入化。他天天耗在红岭社区跟投资人聊天、答疑,时常接待投资人来红岭调研、交流不就是建立参与感的过程么。


在我看来,红岭创投的成名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其中不乏一些必然的因素。例如,周世平特别的人生经历给红岭创投深深地烙上了“草根”的印记,又恰逢这个追捧屌丝逆袭的时代,他自然吸引了很多追随者。


东拉西扯的这一段并不代表我对于红岭创投这家平台的评价,请勿混淆。只是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观察者、记录者,我希望跟大家分享更多有意思的人和事,老周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二、重构陆金所:转型平台模式 筹谋三年上市


就在陆金所宣布完成近30亿元首轮融资的第二天,平安集团宣布打通天、地、网资源,整合P2P等普惠金融业务,而陆金所则将彻底转型为金融理财信息服务平台。


“如果一开始我们不参与建设‘基础设施’就不会有路,没有路就没有车和收费站。但在了解铺路、造车的原理和风险后,陆金所应该只做收费站。”董事长计葵生如是总结陆金所的发展路径和终极定位。


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发展的深水区,以P2P业务起家的陆金所为何极力“去P2P化”?平安集团重布棋局之后,陆金所将扮演何种角色?完成首轮融资后的陆金所距离上市还有多远?


整合P2P:平安的新棋局


日前,平安集团宣布整合平安直通贷款业务、陆金所辖下的P2P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成立“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打通天、地、网资源,集合各业务线前、中、后台优势发展“普惠金融”。


除了整合已有资源外,普惠金融部还将设立一家新的P2P公司。未来,该公司将作为主要载体“生产”P2P产品,而陆金所将彻底转型为金融理财信息服务平台。这一举措亦被外界解读为陆金所将剥离P2P业务。


对此,计葵生并不认同。他表示,陆金所从网络投融资平台(Lufax)起家,对于P2P业务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数据,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P2P产品都是陆金所平台最重要的获客来源。


目前,陆金所旗下有两大交易平台:网络投融资平台(Lufax)和金融资产交易信息服务平台(Lfex)。其中,前者的主营业务就是大家普遍熟知的P2P网络借贷业务,面向个人投资者;而后者于2013年下半年上线,主要面向机构投资人。


计葵生认为,尽管从交易规模上看,Lufax只占整个平台的10%~20%,但它却是陆金所750万注册用户最重要的贡献者。而在流量和用户为王的互联网时代,P2P产品及其所对应的个人理财业务将是陆金所发展的基石。


但是,长久以来,优质资产的开发速度始终难以跟上快速增长的用户需求。事实上,受此困扰的并非只有陆金所一家平台,近年来,不少互联网理财平台的发展都受到产品供给不足的制约。


计葵生告诉本报记者,原来陆金所做线下门店,取货、借款、催收都是平台自己去做,100个门店、2000个人,但这样的重资产模式并非长远之计。“既要快速发展、又要做好风控、还要控制好成本,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整合。”


据本报记者了解,早期陆金所平台上投资人和借款人之比一度高达20:1,后来曾经有所缓解降至9:1;但借款人短缺问题依然很明显。而此番整合后的普惠金融部将成为陆金所最大的P2P产品供应商,一举缓解陆金所的资产供给难题。


计葵生认为,平安集团本身发展消费金融业务已经有8年多,原本集团内部有多条线业务存在重合,此次把陆金所经营的150个门店、平安信保400多个门店,以及电话中心进行资源整合可以大大加强平安集团在多领域的实力。


“三年里,陆金所累计了750万注册用户和20多万笔贷款案例,但如果与平安集团的资源整合后,借款的客户数便从20万变成100多万,陆金所两三年的数据历史也可以直接对接到平安消费金融七八年的数据积累中。”他表示。


平安集团重布棋局可谓一举多得,对于陆金所而言,这一调整除了在短期内可以助其隔离P2P潜在的业务、政策风险,并增加资产供给外,更为其长远发展埋下了伏笔。


某平安集团高管告诉本报记者,中国金融业是分业监管,包括互联网金融也是第三方支付归属央行、众筹归属证监会、P2P归属银监会。现在不少互联网金融业务都是混业发展,但很多业务的法律载体都完全不同,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


该高管认为,目前各个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都持积极态度,未来证券、公募、私募都可能会与互联网有更多结合。“但如果陆金所不去掉P2P这个标签,未来其发展的想象空间和上市估值都会大打折扣。”


三个阶段:构建大生态圈


在计葵生看来,互联网产品的体验、风控很重要,包括整个流程设计、端对端的标准都要亲自动手来做。所以,第一阶段,陆金所要深度介入开发产品、制定规则和积累数据。第二阶段则要建立开放的平台,第三个阶段进而做更深的融合。


计葵生认为,早期P2P平台跟陆金所是画上等号的,因为那时P2P是陆金所唯一的商品。但如果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商品和平台必然要分隔开,陆金所要进入第二阶段,即做更开放的平台。


据他介绍,未来陆金所平台上将聚合三类产品:P2P(借款方必须为个人)、非标的金融资产(例如资管计划)、标准的金融产品(例如基金、寿险等)。而在功能上,陆金所负责发布金融讯息,并建立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透明度和流动性。”


中国平安总经理任汇川也在近期的年报发布会上表示,陆金所不等于P2P,陆金所包括4类业务,即P2P、C2C(个人与个人间电子商务)、B2C(企业对个人电子商务)和B2F(机构客户和金融机构之间资产转让)。陆金所要构建成一个开放的平台,未来不排除其他的金融资产和P2P在陆金所交易。


目前Lufax上产品的收益普遍在年化6%~8%左右,低于同业同类产品。换言之,在资金成本上的优势使得陆金所可以选择更多元化、更优质的资产。“这是市场原则,好的资产永远会去找最低的成本。”


在他看来,小额、分散的P2P产品就像超市显眼处陈列的商品,它会吸引客户进行第一次购买,但却不足以留住客户。陆金所转型平台模式的另一重考量在于:建立多层次的产品体系用以提升用户的黏度。


多层次的产品体系不仅要考虑收益的层次,还有期限和风险的层次。而长远来看,计葵生认为,与传统金融行业讲究投资组合一样,互联网理财产品也需要根据流动性、风险、收益做不同的搭配以满足投资人的需求。


在他看来,产品类别过于单一和集中的短板十分明显。“当股市好的那几天,陆金所二级市场的交易量便会大幅提升,大家都在腾挪资金转投股市。如果可以引入一些与股市收益挂钩的产品,如基金,那么就可以提升客户的总体收益。“


“未来,进入陆金所的平台,你会看到很多扇门,每扇门后都是一类商品。而根据用户的资产规模、风险偏好、配置需求,每个人可以看到不同的‘门’。”计葵生如是描述到。


显然,在Lfex的大额非标产品和Lufax的P2P产品之间,陆金所还有很多想象空间。根据陆金所的规划,当整合好各个资产、数据、征信、评级、法律等链条,陆金所就进阶到第三阶段——“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在计葵生看来,这与平台的概念如出一辙,但所涵盖的范围会更加广泛,金融服务和生活服务将会深度融合。例如,获取收益的方式会从现金回报,变为现金回报+增值服务或折扣商品。“整合、跨界都是互联网特色。”


筹谋上市:对标蚂蚁金服?


在业内人士看来,陆金所这次“大转身”与其筹谋上市不无关系。


对于这个话题,计葵生并不否认。在他看来,上市是陆金所的必经之路。“但时机尚未成熟,至少还需三年时间。”在计葵生看来,这个“时机”必然是在陆金所形成绝对的市场规模优势、品牌知名度,以及行业监管政策落定之后。


某国际VC合伙人告诉本报记者,转型后的陆金所互联网属性更强,摆脱了政策和业务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其发展的想象空间也更大,有利于上市。但他也同时指出,目前这类互联网平台的盈利前景不明,包括陆金所至今也未实现盈利。


对此,计葵生表示,未来陆金所的盈利来源主要包括三部分:平台的上架费、二级市场交易手续费,以及大数据开发带来的收入。参照欧美的一些交易所,它们这三部分收益的比重分别约为20%、40%、40%。


在听计葵生细述完陆金所的新战略之后,本报记者不禁联想到了另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蚂蚁金服。


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曾对媒体记者谈及战略时说,蚂蚁金服就是想做底层、做平台。在他看来,这也是阿里的基因。即少卖自己的产品,多帮别人去卖产品。从技术、渠道、数据等各方面去支持平台上的用户。


“而蚂蚁金服的发展战略是建立以信息撮合平台、技术平台、数据平台这三个平台和信用体系为核心的金融基础设施核心能力,并在开放平台上围绕核心用户价值来服务小微企业、普通消费者和小微金融机构。”陈龙称。


由此来看,从商业模式到战略规划,“新”陆金所已然有了一些蚂蚁金服的影子。对于这个类比,计葵生并未否认。但他认为,脱胎于电商体系的蚂蚁金服与出自金融体系的陆金所从天生的基因,到后来的发展路径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陆金所搭建开放的互联网理财平台模式与蚂蚁金服旗下的招财宝颇为相似。但在实际操作中,蚂蚁金服整合了招财宝、阿里小贷、支付宝等平台,而平安集团则把产品生产(普惠金融部)和销售渠道(陆金所)分隔开。”他表示。


再看投资端,据计葵生介绍,招财宝的投资人很多是从支付宝、余额宝的用户培养起来,平均投资金额约为1.5万元左右,但目前陆金所平台上的平均投资金额在20万元以上(含Lfex)。未来,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投资端的差异会很大,会有不同的细分市场。


三、积木盒子:告别轻资产的“平台”模式


经过这几年爆发式的发展,中国的P2P借贷业务已经形成了一个年交易额近3000亿的新兴市场。随着各路资本的涌入,以及参与者的增多,这个市场还在以令人咋舌地速度快速扩张。事实上,就在越来越多的人扎堆进入P2P行业开始跑马圈地、互相厮杀的时候,那些行业的先行者们却早已察觉到政策和生存环境的变化,并从去年开始了重新布局、筹谋转型。


在采访P2P业内人士时,我通常都会询问一下他们在关注哪些同业。因为,在竞争日益激烈、业务日趋同质化的P2P行业,能获得同行、市场和资本的关注已经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它的影响和价值。


过去两年里,我无数次抛出这个问题,但最终得到的答案加起来不超过五家平台。除了几个众所周知的老牌平台外,从2014下半年开始,积木盒子突然被频繁地提及。


怀着好奇心我开始关注这家平台,从第一次采访积木盒子到最终成稿大概用了半年时间,跨度那么长主要是因为我一直没有看清楚、想明白,积木盒子到底想做什么、在做什么。


而就在这段时间里,积木盒子接连遭遇河北融投被托管、大公国际黑名单等负面事件,成为舆论焦点。当然,在上线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8400万美元的C轮融资,这个融资速度和规模让它成为当之无愧的业内黑马。


这半年里,在陆陆续续跟三位积木盒子的联合创始人,以及若干员工交流之后,我才发现,其实我对积木盒子“看不明白”的感觉源于:这家快速成长的公司一直在跟随行业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发展诉求不断调整步调。


其实直到落笔这一刻,我也不能完全写明白积木盒子“下一步要干嘛”,但是,作为一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平台,积木盒子的选择与放弃、创新与思考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式P2P的发展轨迹,记录这个过程于我而言本身就是收获。


与所有采用P2N“平台”模式的P2P一样,积木盒子在经过初期交易规模的快速增长后,也进入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平衡规模增长与资产安全是横在它面前的一道难题。


于是,告别“轻资产”的纯平台模式,积木盒子开始向更靠近风控源头的自营业务倾斜。在P2P征信、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的中国市场,积木盒子还是无可避免地走回了“重资产”模式的老路。


除了开始大规模铺设团队发展自营业务外,面对行业格局加速重塑的2015年,积木盒子也在产品创新和业务开发方面做了更多的尝试,“目标就是不断创造核心价值,具体有两点:提高体验和降低成本。”积木盒子的CEO董骏总结到。


向自营项目倾斜


2013年8月才上线的积木盒子当时已失去了抢夺P2P市场的先发优势,为了取得规模效应,它选择了跟有利网一样的P2N(个人对多机构)“平台”模式,即由其它合作机构提供资产,积木盒子负责“二次风控”并收取中介服务费。


目前,积木盒子对接的机构超过40家,包括大型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以及一些电商平台等。截至2015年5月6日,积木盒子撮合贷款额为62.50亿元,已还本金为38.17亿元。


但与所有采用P2N模式的P2P平台一样,“二次风控”的短板十分明显。P2P平台很难把控合作机构及其所供资产的真实性、安全性,尤其在保证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极易暴露风险。


事实上,去年已经有多家P2P平台因此“踩雷”,积木盒子也因其合作方河北融投屡屡深陷舆论和信任危机。后者作为中国第二大担保公司、河北最大的国有担保集团在今年3月被爆出违约。


积木盒子表示,目前,平台上河北融投推荐项目的在贷余额仍有3.65 亿元,但在新一轮的贷后检查中,全部企业都在正常经营,目前没有一家企业的征信报告显示有逾期。


尽管目前来看河北融投事件已暂告段落,但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P2N模式的硬伤难以回避。在该模式下,P2P平台除了前期设置合作机构准入门槛、要求合作机构承诺回购、后期随机抽查项目情况外并没有更多、更有效的风控手段。


目前,除了蚂蚁金服旗下的招财宝、以及刚刚宣布转型的陆金所等大型平台外,对于合作渠道缺乏有效约束力的中小型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开始尝试布局更贴近资产和风险的自营业务,即直接介入债权开发。


当然,除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考虑外,不少平台介入自营业务也有盈利的考量。P2N模式里平台赚的是中介费,而自己“生产”资产平台赚的是利息,对于商业机构而言这笔账也并不难算。


就在去年末,积木盒子的新产品“积木时代”悄然上线。尽管该产品目前规模并不大,但作为自有品牌,积木时代的出现标志着积木盒子开始从早期纯中介的P2N模式向着“自营+合作”的综合模式转变。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积木盒子开始大规模铺设团队发展自营业务,目前已在全国12个城市开设开设网点,开发债权。截至目前,积木盒子的自营团队已有两三百人。


据笔者了解,截止目前,从2014年第四季度才正式启动的自营业务,即积木盒子自建团队开发的资产已经占到了总盘子的三分之一,而这个比例到今年末有望达到一半。


引入“穹顶计划”


除了通过尝试开发自营项目加强对资产端的风险把控外,积木盒子还在今年4月上线了“穹顶计划”,这也可以视为积木盒子在P2P“去担保”过程中的一次全新尝试。


据其官网介绍,“穹顶计划”为积木盒子的贷后保障制度,积木将和第三方机构及积木盒子的融资人合作设立逾期债权收购储备资金,这笔资金将被用来收购未来所有参与穹顶计划的发生逾期或违约的项目资产,以保障广大投资人的权益。


对于该计划,董骏的解释为,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引入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来进一步分散未来的贷后风险,减少对传统担保机制的依赖,避免因合作担保机构的经营问题影响平台客户的利益。


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参与“穹顶计划”是向积木盒子购买了一个“保险”。假设“穹顶计划”项目涉及总规模1亿元的标的,机构投资者需要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证金,假设保证金比例为5%,即机构投资者要向积木盒子缴纳500万。


该保证金用于覆盖平台上的普通投资人因“穹顶计划”债权逾期的损失,但最后积木盒子会按照项目总规模(准确来说是1亿元减去坏账带来的损失)分一定比例的收益给机构。这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加了杠杆获得了更大的收益。


除了在“去担保”方面的创新外,2015年,积木盒子也将在产品层面做一些新的尝试。


在积木盒子的联合创始人魏伟看来,有交易才能产生借贷,P2P业务应该离需求产生点更近一些。例如,京东白条、阿里花呗的产生就是符合这个逻辑的。所以积木盒子从去年开始在做一些布局,希望介入到交易产生的过程中。


从去年开始,积木盒子先是与寺库、美乐乐、车易拍、大搜车等平台合作,涉及奢侈品、家具、二手车交易的O2O市场。以车易拍等二手车交易平台为例,积木盒子为其所推荐的融资人提供短期库存融资服务,缓解二手车经销商资金压力。


“但这还不够近,未来当交易的需求产生时,我们就应该在。” 魏伟认为,上述这些合作令积木盒子更贴近交易链前段,但还是发生在交易需求产生之后。交易场景产生金融需求,积木盒子需要嵌入场景之中,省去中间环节。


在董骏看来,线上线下都有很多消费场景,最后互联网金融其实就把服务接到这些具体的点上去,只有直接接触到消费的闭环,才可以把客户体验做得更好,即使我们渠道合作也尽量跟客户跟近一点。


期望嵌入消费场景,介入交易前端,有这样想法的机构并非只有积木盒子一家,事实上,这是很多P2P借贷平台努力的方向。例如,前不久在美国Lendit大会上,Lending club就向大家展示了一款金融+硬件的革命性产品。


如何嵌入消费场景?从这款暂时命名为“The Cube”的产品中就可以一窥究竟。未来它可以放置在汽车4S店、超市等消费场所,为消费者提供实时消费信贷评估决策,实现消费金融+智能硬件场景应用。


The Cube的原理并不复杂,消费者通过该终端输入自身信息,由该终端将消费者信息传回Lending Club总部后台进行信用审核、评估,决策是否贷款和进行风险定价,该终端可以在5分钟左右决定是否贷款及贷款利率。


Lending Club一旦审批通过了这笔贷款,消费者信用评估报告将在The Cube上显现,消费者则可以立马从4S店开走汽车。不过目前,The Cube尚在研发阶段还未正式推出。


相比个人征信、数据体系,以及线上风控模型都较为成熟的美国市场,中国的P2P借贷平台们要像这样实现嵌入消费场景和介入交易前端,估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来源:21世纪财经)



格隆汇声明:本文为格隆汇转载,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