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玩活古文物

故宫却让我们了解到宋徽宗的另一面。

大凡皇帝出生,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雷电晦冥、蛟龙出世、夜空明亮、或者是梦见一些古人的托梦,反正就是告诉你这个人和普通人不一样。

据说在赵佶降生之前,他爸宋神宗去了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感叹这个李煜长得真温文儒雅。在赵佶出生的前一晚,宋神宗梦见了李煜,李煜告诉宋神宗,你这个儿子将来文采风流,是我百倍之不能及的。

文采和李煜相比如何不好说,但他们确实很像,一个是南唐亡国后主,一个是北宋末代皇帝(之一)。

很多人对于宋徽宗的认识是从高中历史书记载的"靖康之耻"开始,只知道他是一个误尽苍生的糊涂帝,昏庸无能导致国破家亡,最后横尸异国他乡。

但故宫却让我们了解到宋徽宗的另一面。

故宫活了

今年元宵节,故宫举办的"上元之夜"活动成了网红。这是故宫自1924年溥仪一家搬走后,95年来第一次晚上重新喧闹,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第一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

观众从午门进,步入点亮后的太和门广场,之后登午门城楼,沿着由红灯笼点缀的城墙步行至东南角楼,走过近千米长的故宫东城墙到达东北角楼,再步行至神武门,在这一区域,观众可以观赏到《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投映在金色琉璃瓦上,感受人在古代画卷中的氛围……

这两幅故宫的传世名画,都和宋徽宗有关。

宋徽宗在位期间创办了"画学",作为宫廷绘画教育机构,招揽天下绘画人才。作为画家的宋徽宗,对宫廷画家在形式和趣味上都有严格的要求,他的审美情趣决定北宋艺术风格的标准。十八岁的王希孟,就是以宫廷画家的身份绘制出了中国青山绿水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

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也诞生于北宋末年,这幅画生动记录了当时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描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宋徽宗是《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个收藏人,他用独创的瘦金体书写了"清明上河图"的题字。

(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

宋徽宗是书法家,开创了"瘦金体",我们今天所用的"宋体"就是仿其而来。他还是建筑设计师,据说他建造的皇家园林"艮岳",比后来的圆明园更胜一筹。

(瘦金体)

宋徽宗完全是一位被皇帝耽误了的艺术家,他的江山没有千秋百代,但他影响的艺术作品却流芳百世。

2018年8月,"故宫淘宝"公众号发了一篇爆款文章,题目叫:宋徽宗--古代帝王审美的巅峰。文章用了很长的篇幅介绍了宋式美学,指出宋式美学在宋徽宗在位期间达至巅峰。

文章的最后是广告。"故宫淘宝"从宋徽宗存世的花鸟绘画中选取"雀踏花枝"、"蝴蝶翩然"、"枇杷累累"等元素来印刻在月饼上。

有网友评论:吃的是月饼,品的却是一段艺术巅峰的历史,一个艺术天才帝王的造诣。这个软文广告,网友们都表示很满意。

这块月饼,只是玩活故宫的一个小小缩影。

故宫联名本土化妆品牌"百雀羚"出了一套翡翠金化妆品套装,取名"雀鸟缠枝",寓意紫气东来、雀鸣祥瑞。下图右边的是口红,设计灵感来源于故宫的宫灯。

2018年,故宫推出了原创彩妆。下面这个就是故宫仙鹤系列产品,包括了眼影、腮红、口红等单品。"仙鹤飞于花间,也掠过山海,浮生万物,不如你"。

它设计元素来源于故宫珍藏文物:红漆边架缎地绣山水松鹤围屏。

而我最喜欢的一款螺钿系列口红:郎窖红色取自清朝瓷器之色,大气明媚。想来这样的产品,才符合东方审美的韵味,这一点也不输国际大牌。

这些故宫衍生的产品,设计理念都源于故宫中摆放着的宝贝,它们穿越浩瀚的时空,刻着不同的历史轨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变成了融入大家生活的物品。故宫里的古文物用另一种方式"复活"了。

谁改变了故宫

明清两代,紫禁城是帝国王权的象征。

1911年,清政府瓦解,紫禁城本应收归国有,但是根据《清室优待条约》,溥仪以及他的家族成员仍然可以居住,这时的紫禁城不再是象征着权利和地位,只是一个"大宅子"而已。1924年,溥仪也被赶出了紫禁城,这里彻底安静了下来。次年,民国政府将紫禁城改为故宫博物院,开始向民间开放,故宫之名由此而来。

故,旧也。历经沧桑,当中的一草一木、一金一石,都直抵明清甚至更早,因为这样,故宫总给人一种沉重的历史感、神秘感。

这样的故宫,放在谁的肩上都是巨大的压力。1925年至今的94年时光里,故宫经历了6任院长。这六位院长都有一个共同点,或者可以说,这是他们的使命,那就是"修缮文物,保护故宫"。

不可否认,"修缮与保护"是对于历史,对于文物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但是对文物的保护,并不只是让它存在于世,而是让它能够继续保留和传播文化,才有它的意义和价值。

其实,第一任院长易培基就非常注重传播,要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故宫。易培基任故宫院长的时候,除了发动捐资修缮故宫之外,还创办了《故宫周刊》、《故宫月刊》、《故宫旬刊》等刊物,传播故宫文化。

第六任院长也同样注重传播--2012年,单霁翔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院长,也就是大家日常说的故宫"看门人"。

从建筑学老师到规划局局长、再到国家文物局局长,最后成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一生未离开过古建筑与文物保护工作。正是这位职业"看门人"要把故宫这座辉煌宫殿的神秘面纱,一点一点褪去。

此前,故宫供游客参观的宫殿很少,单霁翔提出把故宫的开放面积进一步扩大,计划2020年能达到80%,例如养心殿、御膳房等"禁地"都将对游客开放。

2012年,故宫参观人次突破1500万,单日游客能达到18万人次。他决定限流,他要所有来的人都能好好参观故宫,而不是大家都看前面人的脑袋。2015年6月14日,故宫正式实行每天8万人限流参观,同时做了两项改革:一是用大屏幕滚动更新余票数量,即使余票售完,也提供全天预约服务。2、开设了数十个售票口,目标是让每个游客30分钟内能够买上票。

单霁翔还把修复师们在故宫修文物的日常拍成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年上映,豆瓣评分高达9.4分,成为全国纪录片之首。这些过往甘于寂寞,甘于平淡,小心翼翼保护着来自古代微弱脉搏的修复师们,把故宫的"工匠精神"传递给观众。

单霁翔说,当朝霞满天的时候,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当月亮升起的时候,望着故宫,他的心底就漫出一种静静守护故宫的幸福。

改变的背后

今年2月,故宫晒了一个账单,故宫文创产品收入高达15亿元,超过1500多家A股上市公司。15亿说明什么?说明了故宫这个IP很好赚钱吗?不,不全是。

15亿说明:中国的消费者是愿意为"中国文化"买单的,是真的热爱中国文化,而且是能够欣赏中国古代之美的。

中国过去几十年,对于文物以及历史的定位总是过于严谨、严肃,认为嬉笑怒骂都是对于历史的不敬,而对于历史书的编纂都是小心翼翼。很多人对历史很好奇,但同时也认为历史很枯燥、沉闷。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座金矿,但它需要人们用创意的方式挖掘其中的价值。

单霁翔一边守护着故宫,一边经营着故宫,他敢于打破景点卖纪念品的固定模式,还为故宫开设了公众号和淘宝店。除了前面提过的美妆产品、月饼之外,故宫的衍生品还包括服饰、礼品、家居陈设以及创意日常用品等等。

在单霁翔的手里,过去严肃的帝王也可以变得很"萌",这才是更贴合现代人的创新。

单霁翔对整个故宫里里外外的改变,玩活了整个故宫和文物,同时也刷新很多人对于东方审美的理解和喜爱。

历史也好,文物也好,都是死的,停止转动的,我们之于文物,不过是过客而已,唯独传播起来了,让更多人对它感兴趣,它才有了存在的意义,它才活了。严肃抑或高高在上,从来都不是对历史尊重的唯一的方式。

像故宫这样活起来的方式,让我们与过往的文化有了更真实的链接,历史、文物才不再是冰冷高大上的古物,我们才会更喜欢吧。

结语

中国人想到宋徽宗,过往多少停留在岳飞那首《满江红》中的印象,"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其实除了这些,还有他的艺术作品,他的花鸟画,如果再能品鉴他的那些"雀踏花枝"、"蝴蝶翩然""香炉袅袅"的美学,这就是一大进步。

消费升级的中国人,并不只是物质上的升级,中国传统之美的消费也会开始。

本质上,因为中国古代这些东西是美的,它穿过历史的长河,依然让现代人喜爱,但市场上并没有很好的产品来满足和开发这些需求,这是一座蕴藏的金矿。

故宫火爆,是一个现象,也会是一种趋势。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