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香港第二大财经官员陈家强谈港股A股化

AH股的差价现象实在反映了中港两个市场的分别。两地股市这两个分割的市场,无论在资金来源丶投资者组成以至估值上都有着显着的差异。(作者:陈家强) ...

香港政府新闻网4月26日发布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最新博文《港股A股化?》,以下为博文原稿:

香港和上海两地股票市场实施互联互通以来,一直引起很多关注。近日两地股票市场都出现破纪录的成交额,AH股差价更加成为投资者的焦点,而坊间亦开始出现不少讨论,探讨港股会不会变得A股化

其实早在2007年港股直通车的新闻传得沸沸腾腾的时候,大家已经热烈讨论过AH股的差价现象。当时我接受一份内地财经杂志的访问,被问的第一条问题正正有关如何看AH股的差价,会否担心内地股民「炒起」H股,使到香港市场变得非理性或A股化。

AH股的差价现象实在反映了中港两个市场的分别。香港股市一直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多年来吸引了不少本地以及海外投资者参与,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反观内地市场一直不对外完全开放,两地股市这两个分割的市场,无论在资金来源丶投资者组成以至估值上都有着显着的差异。

而两个市场的差异亦反映在AH股价的分别上,恒生AH股溢价指数在2007年底曾高见200点,即A股比H股估值高达一倍,其后差价回落,亦到过甚低的水平,直到去年沪港通开通后A股估值才大幅度超过H股。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同一公司拥有相同权益丶盈利以至股息的股票,在不同市场上的价值竟然如此不同,而差价更会随时间不断转变?我相信是因为个别市场的股价反映了市场的供求情况丶当地投资者的投资情绪,以及他们对经济前景的不同评估。

首先,香港作为环球资本市场的一部份,市场上提供各种各样不同的投资选择,相对投资需求来说,供应并不缺乏。如果某一股票或市场估值已经太高,投资者自然会转买其他产品,甚至沽空该股票。相对而言,时至今日在内地市场的投资选择依然较少,投资需求仍主要依靠内地的供应满足,A股价格容易单纯因为供求压力而上升。即使在沪港通开通后,两市股票仍不能有效进行套戥,解释了为何AH股的差价仍然继续存在。

此外,不少人以为AH股出现差价是因为沪港两个市场不完全双向开放,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海外市场,同一公司的股票在两个完全开放的市场都会出现差价,矿业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公司股票在澳洲及伦敦两个完全开放的市场进行交易,但股价却长期在伦敦出现大幅折让。两地税制的差异固然是折让背后的原因之一,但其实差价亦反映了两个市场不同的需求及投资情绪,以及对经济及公司前景不同的评估。

从这个例子可以引伸到,由于沪港两市投资者的构成不同,内地投资者的需求及对经济前景丶对公司价值的看法丶以至他们在长短线投资的情绪,都可能与香港投资者大相迳庭,所以会出现AH股票有不同的价格。

从2007年起,特别在筹备沪港通时我已不时思考,既然沪港两市各有特点,那么北水南来在带动港股的流动性及波幅的同时,对香港市场的估值将会带来什么影响?

事实上,更多的交投及流动性绝对不是坏事,一个成功的金融市场是要把不同群体的需求以至情绪综合起来。多年来香港股市的投资者来自世界各地,对股市各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引进内地的投资者,将使香港股市更能切实反映股票的价值,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尽管有沪港通的出现,香港和上海的股价仍然可能维持差异。

然而无论是北水南来还是南水北上,都必须在适度监管的配合下才能水到渠成。沪港两个市场在交互影响的同时难免引起股价波动,因此沪港通的市场机制必须要清楚透明丶监管必须妥善得宜,才能赢得国内外投资者的信任。

虽然近日港股价格大幅攀升,交投屡创新高,但我并不认为港股正在迈向所谓A股化。相反地,沪港两地依然各有特色,在内地投资者有序参与港股的情况下,港股的价值将更具指标性,香港股市将更能发挥国际金融市场的功能。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