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潮之后,下一波企业在哪里?

时间能还原它原本的流速,希望资本只是助力而不是捧杀,让创业企业脚踏实地研发、应用、成长,成为多年后下一波上市的中坚力量。

作者:徐晶卉
来源:复旦商业知识

本文节选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联合出品的《管理视野》杂志。

美国时间7月27日早上,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里相当“拥挤”。

当天一共有7家企业要上市,其中3家是来自中国的新经济企业,分别是极光大数据、灿谷以及拼多多。这当中,拼多多最受关注。

这家2015年才上线的企业,仅仅花了34个月就成功上市,大幅刷新了电商上市的纪录。纳斯达克甚至特意把敲钟“快递”到上海最高楼上海中心,让拼多多可以在上海、纽约同时敲钟,这也是纳斯达克敲钟仪式首次登陆上海。

一波人在为上市成功而欢欣鼓舞,一波人在为上市潮而感到焦虑,怕重蹈2000年互联网泡沫年的覆辙,但笔者担忧的却是,在这波竭泽而渔的上市潮后,下一波冒尖企业的影子在哪里?

竭泽而渔

与疯狂的香港上市潮一样,接受“同股不同权”和“流血上市”的美国资本市场,也是这波上市潮蜂拥而去的目的地。

比如哔哩哔哩(B站), 今年3月,以ACG(动画、漫画、游戏)为核心的B站以11.5美元的发行价登陆纳斯达克,这离其创业不到6年。比如虎牙直播,这个中国游戏直播行业的第一个上市公司,5月11日以12美元的发行价上市,截至7月27日股价达到了34.99美元。如果从YY 开始孵化YY直播开始算起(虎牙直播的前身),这个历程也不超过六年。

最引人关注的是拼多多。7月底在纽约、上海同步敲钟,首日暴涨40%,已然成了一只“妖股”。而它在上市时最喜欢用的一句话是:“它用不到3年的时间,却完成了京东10年,唯品会8年,淘宝5年才实现的成绩。”

如果从时间轴上看,中国企业在美股上市的数量这两年指数级上涨。数据显示,2016年,在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只有10家,其中科技类企业只有1家;2017年,成功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新增25 家,以信而富、拍拍贷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上市公司达到6家,互联网企业则包括寺库、搜狗等,新经济企业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而2018 年,已确定美股上市的公司中,中国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20 家,包括点牛金融、精锐教育、opera、爱奇艺、哔哩哔哩、虎牙直播等等,大部分公司属于新经济范畴,也是近两年中国经济发展最迅猛的代表。有分析认为,下半年赴美上市依然有前仆后继之势,总数依然成上涨的态势。

无论是选择美股上市还是在港股上市的企业,虽然基本都是细分行业的领头羊,但这些企业的时间跨度极大,其中一批是存在时间很久的老企业,比如爱奇艺、沪江教育,当然更多的是新的企业,它们大部分崛起于2012年以后,是在这一波移动互联网红利中成长的企业。

如今,它们都上市了。

但从企业发展的规律来看,一个企业从孕育、成长、厮杀成为行业佼佼者再到上市,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资本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但能上市者依然是少数。此轮上市潮,一直被外界认为是上一波移动互联网的“收割季”,它将拔苗助长的、催肥的创业企业以及一批有价值的上市公司子公司“一网打尽”,有点竭泽而渔之感。

更值得重视的是,在大环境的危机中,很多企业还“带病上市”。用34个月就上市的拼多多俨然正饱受折磨:这家企业虽然在资本市场表现抢眼,但依然招致市场的一片骂声,这被拼多多自己称作“罕见的波次网络舆情攻击”。笔者大致分析了一下拼多多的负面,对于创始人黄峥负面攻击的文章极少,绝大部分的负面立足于两大问题:其一,假货;其二,供应商矛盾。一位消费者曾经这样形容过拼多多的假货——它承接了被淘宝清除出去和没有任何电商愿意接收的三无产品,并把这些产品“做大做强”。

上市之后的拼多多,正在急于撇清和重塑自己的形象,但原本应该在上市之前厘清的假货“原罪”,放到企业上市之后显然变得更加棘手。美国市场对于“假货”这个词一直是深恶痛绝,就如淘宝当年的假货危机一样,上市之后拼多多面对的麻烦绝不会少。

青黄不接

往前看,上一个互联网浪潮已经过去。往后看,而下一个却还没来。

原本紧跟在拼多多后面的,应该是2016年底开始萌芽的共享单车,它在诞生之初,就被企业、政府、用户三方“点赞”,被认为是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业态,也让很多业内人士眼前一亮。

共享单车的热潮确实爆发了。可它却往另一个方向发展,资本快速跟上、企业跑马圈地、巨头入局、两强相争……这个行业就像一个被催肥的婴儿,正常需要5 —10 年的“养成期”,在它身上却只用了1年半就已经触碰到“融无可融”的天花板。还没熬到上市,输血式融资就难以为继,最后,摩拜单车意外卖给了美团点评,而ofo则还在卖与不卖之间来回徘徊,苦苦支撑。

成也是钱,败也是钱。好端端一根“接力棒”,就像烟火一样在爆发中消散,不禁让人唏嘘。

共享单车只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它后来所引发的共享热潮,比如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更是讽刺,风口甚至都没能超过半年。有评论就指出,从2015年开始,整个创投圈“就像丢了魂儿一样”,风口快速轮替,而且一个比一个短,O2O、P2P、众筹、视频直播、VR/AR、共享、区块链,创业者和创投一窝蜂地上,又迅速陨落,风口一个比一个短。

也许这波上市潮过后,我们有必要去思考,这种越来越快的创业模式,是否正在摧毁下一代的创业者。未来的互联网行业创业,技术基础和商业模式都是必不可缺的,而对技术或商业模式的打磨是一项长久的任务,它绝不是靠金钱的堆砌、高薪挖几个大牛过来就能办到的——任何靠钱砸出来的速度,都不能成为真正的护城河。

再往深说,对于一个从200人到2000人甚至2万人迅速扩张的队伍,最后凝结在一起的,应该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笔者绝不相信一个只成长了2 年或3 年的企业,有这样的心智和力量锻造出企业的“魂魄”。

也许,这波上市潮之后,我们还有必要去思考,是否创业的未来只能依靠巨头成长?事实上在这波上市潮中,已经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大量企业是依靠腾讯、阿里等巨头存活的,拼多多如果没了腾讯微信,或许一夜之间就垮了;爱奇艺没有百度,根本支撑不到今天;极光49.4%的广告资源从腾讯购买;而腾讯音乐甚至是腾讯旗下的子公司……

这可能会成为中国未来创业圈的一个“怪诞”,如果一家创业企业丧失了靠自身力量存活的能力,这样的创业究竟算是完整还是不完整?

如今,尚未上市的巨头企业已经屈指可数。

6月18日,蚂蚁金服对外宣布新一轮融资,融资总金额140 亿美元,融资后估值达到150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非上市公司。此轮融资被认为是蚂蚁金服上市前最后一轮私募融资,有知情人士表示,蚂蚁金服希望明后年能在香港和A股同时上市。

此外,滴滴和今日头条系也被认为是未来两年内最有可能上市的企业。有接近滴滴管理层的人士透露,滴滴的原计划是在未来18—24个月内启动上市,但最近已在加紧上市脚步,可能年内就将完成上市。

但再往下看,就很尴尬。

也有人说,这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翻页。移动互联网的“船票”已经过期,下一幕人工智能的浪潮却还未完全成熟。

随着阿尔法狗与李世石的那场“世纪之战”,人工智能跨过“天堑”跃上舞台,开始孕育新的一批创业企业。这一轮人工智能浪潮更重视应用,人工智能+ 安防、人工智能+ 教育、无人驾驶三大板块已经崛起并且快速发展。

但这些企业还不够成熟。首先,与移动互联网更加偏重商业模式的发展相比,人工智能企业更为偏重技术,往往无法一蹴而就。事实上,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每个领域的发展几乎都是空白,这意味着企业需要长时间打磨来完善细分市场。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仍处在“弱人工智能”的阶段,企业在细分市场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势必会碰到技术带来的瓶颈。比如,无人驾驶的概念车已相继出现,但是它离量产和真正驶上街头还差很远,这中间需要完善的技术难题多如牛毛。

再次,是用户习惯养成。移动互联网用户习惯的养成至少花了5年,它还只不过是从PC端到手机端的迁移。但人工智能的媒介完全不同,它可能是通过APP实现,可能是通过音箱、电视机实现,也可能会依附于更多未知的媒介。在“弱人工智能”的现状下,无论哪种方式都难提“体验感”,它的用户养成依然是漫长的过程。

无论如何,下一幕正渐渐拉开序幕。当无人驾驶、区块链等行业方兴未艾,笔者只是希望,时间能还原它原本的流速,希望资本只是助力而不是捧杀,让创业企业脚踏实地研发、应用、成长,成为多年后下一波上市的中坚力量。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