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季报看银行MPA考核压力几何

近期央行政策文件频繁提及MPA。1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在宏观审慎评估(MPA)中增加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评估指标。

作者:中信债券明明

来源:明晰笔谈

近期央行政策文件频繁提及MPA。1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在宏观审慎评估(MPA)中增加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评估指标。通过优化 MPA 指标结构,鼓励金融机构落实资管新规和债转股相关工作。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指出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和框架已逐步确立。据《财新》报道,央行营管部主任表示,央行第四季度将调整MPA参数,督导机构发放民企贷款。本文通过试测算银行三季报指标,分析现阶段MPA考核对商业银行的压力及联动影响。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MPA)是2016年起央行用于每季度末对银行进行考核的评分体系。 2017年一季度起,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核算,银行业理财产品资金余额增速迅速下滑,自2016年末23.62%下滑至2017年末1.69%,加大了银行广义信贷增速的控制压力;2018年一季度起,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同业存单规模纳入同业负债考核,且该措施拟于2019年一季度起推广到全部银行,同业存单供给端受到压缩。

对中资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国开、邮储)而言,广义信贷增速始终未超过央行设置的警戒线,但此政策的信号作用仍在于引导上述七大银行有序控制表外理财的增速。对于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而言,我们选取了25家在内地或香港上市的银行样本,其在2015年末—2018年三季度期间详细披露了表外理财的规模。数据显示,2017下半年以来样本银行的表外理财总规模出现萎缩,一度低于广义信贷传统项目的增速。根据选取的上市银行样本推测,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自表外理财纳入考核后,纷纷控制甚至压缩表外理财规模,整体而言广义信贷增速较低,满足考核要求(但不排除个别未上市中小银行不达标的情况)。MPA关于广义信贷增速的限定并非严苛,其初衷是去杠杆、防嵌套,信号作用远大于实质惩戒。

全国性大型银行新口径下的广义信贷增速趋于稳定,且还有一定的广义信贷投放空间;截至2018三季度,中小型银行的表外理财规模仍呈下降态势。2018年以来,三类主要的表外非标融资规模持续缩减。9月M2增速为8.3%,货币派生速度处于历史低位。

资本充足率是MPA考核的另一重要指标,央行下调结构性参数和整体信贷顺周期贡献度参数后,将大幅降低商业银行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但银行投放广义信贷规模不仅受考核指标的约束,还受自身情况的制约。为控制存贷比(监测指标,而非监管约束指标),高增的贷款规模使得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压力增大,但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速却持续下降。商业银行的负债端若不能支撑资产端扩张,将侵蚀他们的预期利润。在社会风险偏好普遍降低的时段,商业银行惜贷趋势将更加明显

同业存单的考核对大行的约束作用有限,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等小型银行面临的负债端压力更大。预计小型银行将压缩同业存单规模,或者压缩原有传统项目规模,为同业存单的存续腾出空间。但目前距离中小型银行同业存单的实际考核期限还有两个季度的时间,而同业存单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尚未达标的银行仍可通过调整同业存单的发行量来满足考核要求。

MPA体系使中小型银行依赖发行同业存单、表外理财,以高成本融资倒逼高收益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当前一种可能的转型方式:是负债端加快已有存款的周转速度,资产端顺应政策导向,信贷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提高资金占用效率。

预计MPA考核体系的调整不会对债市造成明显干扰。一是银行是债市最大配置机构,大多数银行基本满足MPA的考核要求,即使未满足,其偏离程度也不高,预计不会出现大规模负债结构调整的现象。大型银行普遍运营状况良好,且已通过了结构调整期,接下来MPA考核的调整预计不会对其有较大冲击;二是资金的流向主要是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当前实体经济承压,若此时收缩信贷规模、提高信贷门槛,实体经济反而受影响更大,银行业控制表外理财、同业存单的规模而闲置的资金料将大部分通过其他金融工具流向债市;三是当前监管有放松迹象,银行主动负债有回升,市场的风险偏好预计略有上升。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考核机制详解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MPA)是2016年起央行用于每季度末对银行进行考核的评分体系,共涵盖7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设定满分100分,央行根据一级指标的打分情况,将各银行评定为A(一级指标均≥90分)、B(非A、C档)、C(资本和杠杆情况或定价行为二者中任一指标<60分,或者,其他指标任二<60分)三档, MPA考核指标内容、属性及重要度,如表1所示。

可定量考核且分数比重较高的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广义信贷、同业负债占比等。2017年一季度起,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核算,加大了银行广义信贷控制增速压力;2018年一季度起,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规模纳入同业负债考核,这一措施拟于2019年一季度推广到全部银行,同业存单供给端料将受到压缩。

广义信贷增速模拟核算:信号意义更强

广义信贷对MPA考核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情况的得分,还将间接影响资本充足率,从而影响资本和杠杆情况的得分,可谓是银行关注的重中之重。广义信贷的考核未限制存量规模,选择以目标M2增速为标尺考核其增速是否合规。2018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货币供给没有设置具体的目标数字,但国家发改委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报告中预计M2增速将与去年实际增速基本持平(8%)。因此,全国系统重要性机构、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和普通机构的广义信贷增速上限预计分别为28%、30%和33%。

我们选取了25家在内地或香港上市的银行样本,其在2015年末—2018年三季度期间详细披露了表外理财的规模,以模拟测算新口径下广义信贷的增速。即旧口径下的统计指标数据采用央行的公开数据;新口径下新增的指标,通过统计上市样本银行定期报告的表外理财数据,从而推算同类型银行的规模增速。部分银行三季报未披露表外理财规模,则采用半年报数据近似估计。下文将根据公开报表结合公式大致估算指标值,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出入,但其显示的大致趋势有一定参考意义。

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N-SIFIs)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信贷收支表统计口径,测算2008年末本外币资产总量大于或等于2万亿元的银行类机构包括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国开行、交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对应全国系统性重要机构(N-SIFIs),2018年广义信贷增速上限约为28%。

2018年中期旧口径下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广义信贷规模为人民币542.46万亿元;新口径下:由于国开行2018年中期报告未详细披露表外理财的规模,仅披露了2017年末表外理财、基金、资产管理计划等合计金额为0.23万亿元,因此我们暂且不计入国开行表外理财规模(金额相对总量小,不影响趋势分析)。新口径下,上述七大银行广义信贷规模约为550.85万亿元(实际值应略高于此)。

根据上述银行财报,我们统计了表外理财和新口径下广义信贷的规模。自央行提出表外理财将被纳入MPA考核后,其增速持续下降:2016年增长率为19.75%,2017年第一季度起正式纳入考核,至2018年中期,表外理财规模增速下降到2.15%。我们模拟测算了全国性大型银行广义信贷的增速,2016年底旧口径下广义信贷增速为13.37%,2017年Q2、Q4和2018年Q3新口径下广义信贷的增速分别为9.51%、8.60%和9.17%。广义信贷增速始终未超过央行设置的警戒线,但此政策的信号作用仍在于引导上述七大银行有序控制表外理财的增速。

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R-SIFIs、CFIs)

央行信贷收支表中,中小型银行包括除上述七大银行外的其他所有银行,大致对应MPA考核体系中区域性系统重要机构(R-SIFIs)和普通机构(CFIs),广义信贷增速上限预计为30%或33%。

2016年(含)前由于中小型银行面临更大的负债端压力,倾向于采用高成本的主动负债方式倒逼高收益,此时表外理财规模扩张迅猛,统计的25家上市银行的定期报告显示,2016年末表外理财增速高达40.29%,此时旧口径下的总体广义信贷规模增速低于30%。自2017年Q1起,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其增速明显下降。2017下半年以来上市银行样本的定期报告显示:表外理财总规模出现萎缩。由于表外理财规模增速放缓,一度低于传统广义信贷项目的增速,因此新口径下的广义信贷增速应低于旧口径的测算值,满足MPA的限制要求。

虽然由于样本选择问题,上市银行本身的财务状况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整个行业实际的广义信贷增速会更高,但各银行为避免被划入C档,缩减表外理财增速是大势所趋。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显示,2017年以来除表外理财增速快速下降以外,旧口径下原有的广义信贷项目增速也持续下降。可见,市场对这一政策较为敏感、反应强烈。而数据表明,MPA关于广义信贷增速的评定标准并非严苛,其初衷是去杠杆、防嵌套,信号作用远大于实质惩戒。

广义信贷考核对社融的联动效应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全国性大型银行新口径下的广义信贷增速趋于稳定,且还有一定的广义信贷投放空间;截至2018三季度末,中小型银行的表外理财规模仍呈下降态势。如下图所示,2018年以来三类主要的表外非标融资规模持续收缩。9月M2增速为8.3%,货币派生速度处于历史低位。

资本充足率:参数下调,考核标准大幅降低

资本充足率是另一重要考核指标,MPA体系中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Ci*)=结构性参数(αi)×(最低资本充足率8%+储备资本+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逆周期缓冲资本)。据《财新》报道,中国央行已针对部分银行下调MPA(宏观审慎评估)结构性参数、适度放宽考核要求,但不同地区、不同金融机构参数的调整幅度不同。央行营管部主任表示,央行第四季度将继续调整MPA参数,督导机构发放民企贷款。

对逆周期缓冲资本进行测算,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GDP目标增长6.5%左右,CPI涨幅3%左右,βi为宏观经济热度参数和系统重要性参数的乘积,2016年宏观经济热度参数为0.8,系统重要性参数在区间[0.5,1]中取值,因此βi的最低值约等于0.4,最大值为0.8。假设N-SIFIs、R-SIFIs和CFIs广义信贷达到最大增速上限,则其应提取的逆周期缓冲资本分别如下表:

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中,对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一致为8%;银监会对储备资本要求为2.5%设定6年过渡期,2013年设定为0.5%,其后每年要求增长0.4%,2018年底前达标,央行参照银监会资本管理办法对储备资本分季度调整要求,2016年前三季度要求达1.3%,第四季度为1.7%,按照0.4%/年增长速度,2018年前三季度预计设定为2.1%,年底达2.5%;机构i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0.5%+(1%-0.5%)×(机构i资产规模/最大机构资产规模),将N-SIFIs或区域内R-SIFIs作为资产规模比较的参照机构。假设N-SIFIs、R-SIFIs和CFIs对应的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分别约为1%,0.8%和0.6%。则若全部银行达到广义信贷增速上限后,参数调整前后对应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

从表5可以看出,根据银监会最新数据,截至2018Q2,资本充足率最低的银行类型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12%。如果此次央行将全银行业的MPA结构性参数调低至0.5,宏观经济热度参数设为0.4时,则全部银行都将高于表4中列出的最高的资本充足率合规要求10.05%。此时商业银行可以以28%-33%的广义信贷增速上界进行广义信贷扩张。

综上,全国性大型银行广义信贷增速较低,预计不必计提逆周期缓冲资本,中小型银行广义信贷增速距离上限的空间较大,银行业实际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预计低于上表中模拟数据。若央行下调结构性参数和整体信贷顺周期贡献度参数,将较大幅降低商业银行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使得商业银行更容易满足MPA的资本充足率合规标准。但银行投放广义信贷规模不仅受考核指标的约束,还受自身情况的制约。

银行当前信贷分析指标

目前央行规定存贷比作为商业银行的监测指标,而非监管约束指标。非标资产加速回表,货币派生速度下降,存款增速相应将呈回落趋势。存贷利差是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银行存贷比持续处于上升通道,高增的贷款规模使得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压力增大,但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速却持续下降。商业银行的负债端若不能支撑资产端扩张,将侵蚀银行的预期利润。在社会风险偏好普遍降低的时段,预计商业银行惜贷趋势将更加明显。

2017年以来,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逐季度上升。截至2018年Q2,农村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跌近监管底线120% (银监发【2018】7号),农村商业银行多为中小型银行,为满足拨备覆盖率要求,银行需要以自有资金补充不良贷款准备金,这将拉升银行贷款成本,从而挤压利润。通过上文分析,MPA考核中广义信贷增速和资本充足率要求并非严苛,各银行积极调整结构后,可能剩余一定信贷增长空间,但需要对应的准备金,在存贷比攀升快速的时期,银行未必有足够的动力最大限投放广义信贷。

同业存单:增速放缓,对大行约束作用有限

MPA考核指标中包括“同业负债”项,同业负债考核项满分需要满足同业负债占比在25%以下,但如果只考虑一级指标合格,只需要广义信贷满分即可;另外对同业负债的考核,主要见于银发[2014]127号文,五部委规定“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此处的“同业融入”可被解读为“同业负债”。结合两项规定,各类型银行同业负债占比控制在33%内较易达标。

《2017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已经确定2018年第一季度将5000亿元以上的金融机构发行的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项目。《201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拟于2019年Q1评估时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下的金融机构发行的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届时银行业MPA同业负债考核将全部纳入同业存单量。伴随着“严监管”政策的推进,同业存单存量的增速已下降到较低的水平。

纳入同业存单后,各类型银行新口径下同业负债占比均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其中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占比上升幅度最明显。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银行中政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居多。各类型银行整体而言,除2016年若采用新口径核算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的同业负债占比,都将介于25%-33%之间,其余各类型银行在新、旧两种口径下均满足低于25%的要求。

根据2018年三季报, 28家A股上市银行和邮储银行披露了同业负债等数据,其中25家上市银行计入NCD后的同业负债占比低于25%,其余4家银行高于25%但低于33%,且均与本行2017年末的比例相比有所下降,四家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均超过5000亿元,2018年Q1即已纳入MPA考核,广义信贷项目符合要求。

由于上市银行的表现高于银行业平均值,因此我们详细统计了2017年年末同业负债及同业存单数据的199家银行(含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其中,政策/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商行和外资银行分别有5家、11家、97家、80家和6家,在新口径下同业负债占比不超过33%的银行高达192家(占比96.48%),而在2016年仅有91.30%的样本银行符合这一要求。可见在2017年末,即使同业存单的考核措施尚未落实到任何一家银行,但整个银行业已迅速调整负债结构,合格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此政策的导向作用非常明显。

数据显示,同业存单的考核对大行的约束作用有限,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等小型银行面临的负债端压力将更大,有个别中小型银行纳入同业存单后同业负债占比高达70%以上,若2019年同业存单考核适用于全部银行,这些银行预计将压缩同业存单规模,或者压缩原有传统项目规模,为同业存单的存续腾出空间。但目前距离中小型银行同业存单的实际考核期限还有两个季度的时间,而同业存单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因此尚未达标的银行仍可通过控制同业存单的发行量来满足考核要求。

增设小微企业贷款指标考核

1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在宏观审慎评估(MPA)中增加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评估指标。通过优化 MPA 指标结构,鼓励金融机构落实资管新规和债转股相关工作。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指出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和框架逐步确立。据《财新》报道,央行营管部主任表示,央行第四季度将调整MPA参数,督导机构发放民企贷款。

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在MPA考核中占比较大,指标的设定一般与央行当前经济目标紧密相关。近期银行文件频繁提及扶植小微企业,在MPA考核中设定了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考核指标和限价,缓解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政策导向性清晰,在当前紧信用的背景下,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将定向放宽信用,以期整体金融环境逐步适应结构化调整下的经济新常态,且定向扶植有前景的小微企业度过经济下行期的压力阶段。

总结

MPA对银行业的影响

如前文所述,MPA近年来提高考核标准,包括纳入表外理财、同业存单等项目,新考核标准提出的时点皆为其快速扩张的阶段。在提出纳入表外理财之前,银行全部理财产品余额在2011-2015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同业存单存量在2016年前翻倍增长,纳入考核体系后,其发行、存量膨胀速度受到有序控制。表外理财意在限制增速而非存量,通过前文的分析,当前MPA设计的考核标准较易达到,引导其有序发展的初衷已经显现;同业存单在MPA考核体系中,以存量的形式被考核,但同业存单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考核的本质还是控制同业存单发行量,大型银行同业负债占比在行业中处于低位,MPA考核标准的调整对其影响有限,中小型银行则还有较长的负债结构调整时间,预计这一过程负债端压力将凸显,主动负债、投资配置的收益可能被挤压,但满足考核标准的压力不大。同时,除新纳入的项目外,原有的项目增速/占比也处于下降通道,一方面是市场对政策出台的反应敏感,另一方面,由于新项目是和旧口径绑定考核,也存在部分银行压缩原有项目,为表外理财和同业存单的发展预留空间的操作。

对中小银行的影响

尽管MPA设定考核指标并非严苛,但中小银行在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过程中,依赖发行同业存单、表外理财,以高成本融资倒逼高收益的盈利模式恐难以为继。当前银行业通用信贷考核指标亦显示,在紧信用的宏观环境下,负债端压力将增大,从而挤压利润。因此,中小型银行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当前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在负债端加快已有存款的周转速度,资产端顺应政策导向,信贷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提高资金占用效率。2018年以来小微企业发行票据占比明显上升,但票据显然不足以作为长期资金来源。

对债市可能的影响

同业存单的流向主要是理财和委外,而同业存单和理财要求投资产品的安全系数较高、收益尚可,导致其资金大多流向债市,当前表外理财和同业存单的增长都受到限制,特别是同业存单,明年一季度中小型银行纳入考核,预计今年同业存单发行量稳中有降。但这些变动预计不会对债市造成明显干扰:一是银行是债市最大配置力量,大多数银行基本满足MPA的考核要求,即使未满足,偏离程度不高,不会出现大规模负债结构调整的现象。大型银行普遍运营状况良好,且已通过了结构调整期,预计接下来MPA考核的调整不会对其有冲击;二是资金的流向主要是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当前实体经济承压,若此时收缩信贷规模、提高信贷门槛,实体经济反而受影响更大,银行业控制表外理财、同业存单的规模而闲置的资金料将大部分通过其他金融工具流向债市;三是当前监管有放松迹象,银行主动负债有所回升,市场的风险偏好预计略有上升。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