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救市后,A股面临一个非常确定的“人造牛市”

A股危机明显已经过去,市场的信心在迅速恢复中。事实上,我们回过头来分析现在A股市场,投资者或许又将面临一个非常确定性的上升趋势。

作者:dyc1500


今天再次千股涨停!
359只股票今日复牌,其中200只涨停!

A股危机明显已经过去,市场的信心在迅速恢复中。事实上,我们回过头来分析现在A股市场,投资者或许又将面临一个非常确定性的上升趋势。

虽然很多惊魂未定的散户投资者都抱着有反弹,能解套或减亏,就快点出来的想法,但作为决定市场走势的产业资本和专业机构这边的情况呢?

恰好相反!

在证监会的行政命令下,产业资本必须5选1发布维护股价的措施,大股东增持、回购股票、董高监增持、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这五项无论哪一项,都会对已经超跌的上市公司股价产生正面的影响。

上市公司大股东如果没钱,没关系,大券商、大银行们都已经积极的行动起来了,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和回购股票提供了1:1,甚至1:2的资金支持,对员工持股方案提供超过1:2的杠杆资金支持。有大股东说,按照证券法,6个月内减持的,不能增持。没关系,你可以通过券商资管通等手段间接增持,大券商都会为你做好方案。可以说,产业资本在未来半年内,会成为市场最坚定的多头力量,虽然这次他们中的很多都是被迫的。

至于各大机构们,21家大型券商,4500点以上才能卖出自营盘,这次为国接盘了那么多股票,难道真的要到4500大家一起砸盘搞得鸡飞狗跳的?我相信必不至于,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一轮像样的行情,让大家手里的存货都能出个好价格,作为辛苦救市的回报也是合理的。至于其他参与救市的机构,如保险机构、基金们大家想法都差不多,管理层在救市顺利完成后依然维持那么多利好政策的时效性,也是给他们以合力发动行情的时间和空间。

至于IPO,至少半年内看不到了。虽然积压的IPO单子很多,但让市场先恢复过来,回到稳定和繁荣才是当务之急。在下半年货币政策依然宽松,利率水平仍有向下空间的趋势下,暂停IPO,对推高场内上市公司的估值起到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如果反弹后估值开始升高,有大批量投资资金想做空咋办?

正常的量化对冲机构和套保,不在非常时期,是不会被干预的,但是,很多有一定资金量,想靠裸空赚钱的机构和大户,估计得掂量一下公安部是否还盯着这块,到时会否有命赚钱,没命花钱。在中国,以后大资金裸空,是否就成了和内幕交易一样的被监控的犯罪行为了?虽然证券法上没这条,但事实上,谁碰上就倒霉,不过幸好还有新加坡那个A50可以用,只是那是人家外国人的地盘,操作起来别扭的多。

很多投机资金短期会慢慢打消纯靠做空赚钱的想法,虽然,我也不是很赞成用行政和司法手段限制大规模的裸空,但这在如今的中国证券市场已经是既成的事实。通过期指恶意做空获利,已经被监管部门定性为给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捣乱的行为了。虽然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化的一个倒退,但中、短期内,对市场的影响还是相当正面的。毕竟,可能在一些人的思维理念中,在2010年前,没有股指期货的20年里,中国资本市场不也从无到有发展起来了吗?只要资本市场能快速发展,股指期货就算停了又如何?

展望未来半年的行情,我们会清晰的发现,在强力救市后,管理层竟然给市场创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度宽松的市场环境

在未来6个月中:
没有IPO
没有大股东减持,没有董高减持
没有私募和投机资金大规模恶意做空
没有高杠杆投机资金和大部分普通投资者抢收益
很多股票股价已经到了合理投资区间,产业资本在加大买入力度,兑现他们曾经许下的承诺
银行和券商将给产业资本提供充足的弹药和完善的技术服务

在A股20多年的历史上,真的还未曾出现过这样好的做多环境!

同时我也想起了1995年的国债327事件之后,由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空头主力平衡,所有的国债期货品种均进入了清晰的上升趋势,脱离自身的价值持续上涨了近两个月,直至在1995年5月18日被正式关闭——如果不被关闭,那一波人造上涨,真不知道会涨到哪里才是个头!

而随着公安部的强势介入,一直以来盘桓在股指期货上的巨大流动性会出现快速下降,资金会大量流出,这当中极大部分属于高风险偏好的投机资金,极少会回流银行体系,部分会回流商品期货,很大部分可能会流向二级市场,用他们习惯的凶悍手段做多一批个股,活跃市场。

在慢慢失去市场中绝对的空头力量制约后,在宽松的市场环境下,A股市场下半年或许会进入一个没有摩擦力的世界——新一轮人造牛市已经在酝酿之中了。更多的的银行资金会跟随产业资本间接入市,股市代替房地产左右、甚至绑架银行的趋势开始出现。

如果管理层不在做空力量上做适当平衡,这轮无空头对手盘的牛市恐怕很难慢下来,而不慢慢来,最终结果恐怕仍是一地鸡毛!

享受牛市吧,且行且珍重!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格隆汇声明:本文系格隆汇会员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格隆汇不持任何立场。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