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质化宽松”与美国量化宽松的区别

为提振缓慢的经济增长,中国近几个月推出了迷你型刺激措施,两次“定向降准”针对农村金融机构释放了大约8000亿元的资金投放、扩大对小企业放贷、下调公司税费等。 ... ... ...

为提振缓慢的经济增长,中国近几个月推出了迷你型刺激措施,两次“定向降准”针对农村金融机构释放了大约8000亿元的资金投放、扩大对小企业放贷、下调公司税费等。

经济学家将此前央行对国开行发行的万亿PSL以及对多家银行的再贷款形容为中国版的QE(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但花旗的首席经济学家却认为,量化宽松并不准确,他创造了一个新名词――质化宽松(Qualitative Easing),来解释中国当前货币政策与美联储的区别。

花旗认为,中国“质化宽松”的目的是为特定领域提供廉价融资,降低这些领域的融资利率。尽管这会给经济带来通胀压力,但相对于美国的量化宽松而言影响没有那么明显。

经济学家Willem Buiter在报告中写道,中国的“质化宽松”与QE不尽相似,其主要是央行在资产负债表中加入更多高风险资产、同时又不扩大资产负债表的规模。

而QE则是央行通过购买一定规模的资产(美国是美债和MBS)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因此膨胀。这是一种在利率已经达到零附近时而采用的强有力的刺激手段。

在中国的背景下,这种所谓的“质化宽松”发生在央行在资产负债表上增加高风险资产之时,例如向农业及小型企业发放再贷款、为低回报率的基建项目提供低成本贷款等等,与此同时,还要维持正常的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

其实无论是定向降准还是质化宽松,都是中国央行旨在改善社会融资成本,尤其是压低边际实际利率水平的举措。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2011年实际利率为-1.15%,2012年升至4.1%。鉴于近来GDP缩减指数大降,而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利率继续攀升,意味着实际利率更高。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实际利率大幅攀升折射出储蓄-投资关系恶化。尽管官方数据显示储蓄存在盈余,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远超同期资本形成额,意味着真实的储蓄盈余状况并非乐观,这也决定中国政策导向并非应该全面鼓励投资,而应着眼于改善边际融资环境。

花旗经济学家称,中国质化宽松的目的是向特定领域提供可负担的贷款,这体现了中国政府确定特定领域利率的意图。他们称,尽管这一政策将给经济带来通胀压力,其影响要小于美国版QE。

中国质化宽松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潜台词是,如果该政策在更广泛的经济领域没有收到成效,央行可能会直接降低基准利率,这种方法也许是最正宗、最强有力的货币政策放松方式。

中国经济近期现回暖迹象,人民币重回升值趋势,股市也开始上涨。花旗经济学家称:“我们认为经济前景改善以及本已宽松的信贷状况,量化宽松的议论有些牵强。”

质化宽松正在成为除美国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趋势。

瑞信董事总经理陶冬此前在今周刊撰文称,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均在由量化宽松转向质化宽松、或曰质量化的量化宽松。

陶冬表示,欧盟声称的“考虑包括QE在内的一切宽松措施”,只是口头干预的筹码。考虑到德国在欧洲政策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日耳曼人对通胀与生俱来的恐惧,不会允许央行像美联储那样印钞。

欧盟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就是停止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进一步扩张,通过微调来提高货币周转效率,帮助经济复苏。而这正是质化宽松。

日本的货币政策也在做类似的转变。一轮QE之后,日本发现日元贬值对出口持续性刺激的效果几乎为零——日本出口企业的生产线早已移至海外,反倒是能源进口在贬值之下不断上升。

权衡利弊之后,日本银行货币政策也在由量化宽松转向质化宽松,不再继续扩张基础货币,而是改变所持证券的种类和数量。(格隆汇 综合)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