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PPT版讲解:征信市场的发展大势

随着个人征信未来超千亿的市场预期以及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大爆发,征信市场将成为互联网大军的追逐热点,本文目的是为大家建立一个关于未来征信市场发展趋势的图景。(作者:张越,吴丹) ...

【深度】PPT版讲解:征信市场的发展大势
作者:张越,吴丹

关键节点

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而央行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则打响了深化改革的新年第一枪,这不仅意味着八家机构或将首次拿到个人征信业务牌照,更为意味着中国的民营个人征信元年已经正式开启。

十年慨叹

获知这一重大消息,曾在国内和国际领先征信企业工作多年的笔者,不由得感慨历经十年酝酿的征信条例终于开花结果。曾几何时,中国的征信行业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保护,长期游走于侵犯隐私和维护信用的灰色地带。征信行业作为国家金融系统乃至社会发展的基石,长期以来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假货横行、食品安全危机爆发和侵权行为泛滥,却正是源于中国社会和商业领域的信用缺失。

重大转折

在美国征信业已经有超过160年的历史,成熟的美国征信市场不仅业务规模超过600亿元,同时也为美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产品创新提供了关键性的基础。而中国的征信业一直以来的缓慢发展,则与政府未能对自身在征信市场中的角色做出明确的界定密切相关,但是随着十八大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明确,中国征信业尤其是企业与个人征信业的发展迎来重点转折

未来可期

随着个人征信未来超千亿的市场预期以及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大爆发,征信市场将成为互联网大军的追逐热点,背靠以交易和即时通讯为核心的大数据资源和垄断优势,征信领域成为了阿里系与腾讯系生态系统新的战场。征信业务也将从长期的默默无闻一跃变成了一颗闪亮的新星,成为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关键补充要素、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基础设施和保障社会秩序的新的有力工具。

立体图景

因此,为了帮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征信市场发展将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变革,慎思行经波士顿咨询和腾讯征信许可特别整合了波士顿咨询董事张越和腾讯征信负责人吴丹在不同场合关于美国征信市场与中国征信市场,传统征信领域与互联网征信领域的发言,以求通过对比的方式为大家建立一个关于未来征信市场发展趋势的立体式图景。


第一部分:以美国征信市场为例看海外传统征信业发展

美国征信业的发展历程

美国征信行业的兴起源于消费的盛行,经历了快速发展期、法律完善期、并购整合期以及成熟拓展期四大发展阶段,逐步壮大并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征信体系,在美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图1 - 美国征信业的四大发展阶段

- 20世纪20年代,大众消费文化开始盛行并催生出广泛的信贷需求,而经济大萧条的出现则造成了个人违约率的上升,整个社会开始关注征信。在这样的背景下,征信市场开始快速发展。而信用卡的诞生更是使信用的应用场景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 60年代至80年代,17部法律相继出台,奠定了征信市场的法律基础。在这一阶段, VISA、MasterCard等卡组织诞生,信用卡的应用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与之相伴的是个人征信市场的蓬勃生长。

-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银行开始跨区经营并进行大举并购整合,全国性的征信需求诞生。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亦使征信机构全国性经营成为可能。于是,征信市场也进入了整合期,机构数量从2000家减至500家。

- 2000年至今,美国征信市场逐步进入成熟稳定期,主要机构于是开始拓展海外市场,并致力于开发更多的征信应用。征信市场逐渐呈现出专业化和全球化的态势。

从美国征信行业的历史发展路径来看,先是野蛮生长,然后理智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场景的拓展、技术的进步和法律法规的完善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例如,如果没有信用卡、没有电子化交易,信用很难真正找到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

美国的征信体系发展至今,全社会对于“信用”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认知。以“个人信用”为例,其内涵由“5C1S”定义:品德(Character)、能力 (Capability)、资本 (Capital)、条件 (Condition)、担保品 (Collateral)、稳定性 (Stability)。同时,信用的边界也得到了明确的刻画,即对于用来量化信用的数据基础形成了共识。
 

图2 - 美国征信体系对“个人信用”定义

当前美国征信市场的格局

目前,美国征信市场的特点可以用12字概括:专业分工、边界清晰、各司其职。整个征信体系分为机构征信和个人征信,其中机构征信又分为资本市场信用和普通企业信用。资本市场信用机构有标普、穆迪、惠誉等,普通企业信用机构包括邓白氏等。

而个人征信体系中,征信机构包括亿百利、爱克非、全联等。此外,美国征信体系中还有400多家区域性或专业性征信机构依附于上述七家机构,或向其提供数据。美国征信市场的总体规模达到600亿元,远远超过中国目前约20亿元的市场规模。
 

图3 - 美国征信体系。

美国征信体系中的产业链也已经发展到成熟完善的阶段。
 

图4 - 美国个人征信产业链

注:Metro 1 及 Metro 2 是美国信用局协会(ACR)制定的用于个人征信业务的统一标准数据报告格式和标准数据采集格式 
资料来源:文献研究;方正证券研究

以个人征信为例,如图4所示,产业链中第一环节是数据收集,其来源比较广泛,有利于机构更加全面的掌握个人的信用状况。然后是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例如,第二环节中,Metro1 及 Metro2 是美国信用局协会制定的用于个人征信业务的统一标准数据报告格式和标准数据采集格式。这种标准的诞生是征信行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第三环节是三大征信局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形成信用产品,包括评分、报告等,最后是将数据应用于各种场景中,比如个人租房,办理贷款业务等等。
 

图 - 5 美国三大征信局概况
 

图 - 6 美国三大征信局的业务布局
 

图 - 7 FICO的业务概况

美国征信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借鉴意义

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之后,美国的征信行业正出现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 数据源多元化

除金融相关数据外,电商、电信业、零售业数据正在进入征信体系。

· 数据标准输出

美国征信局协会(CDIA)正在将美国征信数据的标准推广至其它国家,以促进征信体系的全球化发展。

· 征信体系融合

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的应用呈现融合趋势。例如,评价企业风险同时考量其高管、董事会成员的个人风险。

· 应用场景拓展

风险评估种类不断细化,从单一信用风险到资产预测、破产预测、偿债预测、收入预测等细化风险;从简单评分产品到定制化的数据应用与工具对接服务,评分产品仅为初级筛选,同时作为模型输入对接定制化的客户应用和工具;超越风险领域,例如帮助企业找到潜在目标客户,提升营销效率。

美国征信行业发展的历程与其背后的逻辑对于中国发展征信行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刺激消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随之而来的个人信贷需求的爆发可以预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亟待突破征信瓶颈,而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在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无疑为发展征信行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究竟中国的征信行业将会出现怎样的发展路径目前很难预期。纵览海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模式并非唯一。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征信市场,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混合型”征信市场均有其利弊。中国的征信市场也将在“市场化”和“中心化”的路径之间不断的探索前行。而且,发展“征信”并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问题,它的背后存在着一个社会对“信用”本身的认知。基于此,中国征信市场的发展必然与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层面的相关讨论与反思密不可分。
 

图 - 8 海外征信市场的三种模式
 

图 - 9 海外征信市场的模式比较

中国征信市场大风已至,而航线与彼岸仍是一场极具魅力的猜想。

第二部分:中国征信业及互联网征信的发展趋势及腾讯征信的定位

中国征信市场概况

中国征信市场与美国征信市场差异较大,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人的消费习惯与中国人有所不同,很多人倾向于用信用卡等方式申请借款消费,因此美国有征信记录的群体占据了市场主导,大概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60%-70%。

而在国内,即便是最成熟的央行征信系统也只覆盖了8亿人,其中有交易记录可以进行征信的群体主要是那些有成熟稳定经济能力的人群,总量只有3亿人。而另外5亿人在央行征信系统中则只有基本信息,尚属征信的空白市场,再加上那些连基本信息都未被央行记录的人群,就构成了中国征信市场未来的巨大发展潜力。

客观来说,我国社会的草根阶层实际上从未享受过真正的金融服务,其核心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征信记录,无法支撑金融机构做出信贷决策。但是在这一人群中,实际上很多是蓝领工人,他们有正规的职称,有不低且稳定的收入。一般人均收入大概在四五千元,一些高级蓝领工人的月薪甚至能达到八千到一万元。如果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这些人的特质决定了他们已经可以成为信用卡使用的主流人群。而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这一人群的收入将不断增加,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大。

现在问题是虽然银行了解他们有较高的收入水平,但仍不能将其中高风险和低风险的人群进行有效的区分,因而无法为这一群体提供信贷服务。面对这一问题,一般而言银行有两个选择:要么放弃这一市场,要么自身建立一套征信体系去区分风险程度。

从第二个选择来看,银行自身建立一套征信系统成本非常高昂,并且最终也不一定能够建成,这就给互联网征信机构带来了市场机会。而且除了蓝领工人群体,刚毕业的学生也是一类有着巨大征信潜力的群体,由于他们刚开始有收入,所以银行很难对他们进行信用判断。而互联网征信机构则不会像银行那样仅仅从是否拥有信用卡消费记录,是否申请过贷款,抑或是对象的毕业院校来进行信用评价,而是将依赖更多来自互联网的数据来对这一群体进行更为综合的判断和评估。

另外,征信对象的生活消费状态是否稳定,也是在做风控时非常有用的信息。评判这一人群的信用,分辨其中风险程度低和风险程度高的个人主要依靠大数据。这里的大数据不仅仅局限于金融机构收集的数据记录,还有这一人群在现实及虚拟生活消费方方面面留下的记录,这些沉淀下来的大数据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互联网征信发展愿景

互联网征信并不是对现有体系进行颠覆,而只是对现有体系进行补充,使金融机构对个人信用的判断更为全面更为准确。这么来形容,传统金融机构的系统是从正面来评判,但有时候一个人的正面可能不容易看见,而互联网征信则是从侧面甚至是背面来对一个人的情况进行描绘,并将其提供给金融机构,作为其判断这个人信用程度的关键参考。

互联网征信业务大体上分为三个方面:

1.服务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

金融机构当前的主流服务人群是白领阶层和一些高端消费人群,金融机构不仅希望降风险评估的成本,也希望能够更好地筛选出风险较低的客户人群。金融机构现有征信系统从美国引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应用已经相当稳定成熟。但如果他们能从互联网征信机构得到一些其他方面的补充信息,就能使得他们的风险判断更为准确。

例如两个在现行系统中有同样信用等级的人,但是其中一人喜欢购物,而另一人在虚拟世界中有一些比较显著的风险信号,金融机构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征信对这两者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判断,给以前者更高的信用等级,因此实际上互联网征信的意义在于能帮助金融机构进入风险判断的更深层次。

2.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普惠金融是国家在金融领域的推进重点,国家大力推广的原因是因为草根阶层金融需求得不到现有金融模式的满足。如果互联网征信能提供针对这一人群的信用报告,那么即使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仍不能满足这一人群的金融需求,但社会上也会产生一些其他基于互联网征信下的新型金融模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而互联网征信的第二个作用实质上就是帮助草根用户去得到以前难以获得的金融服务。

3.树立信用体系的意识:

央行和商业银行一直在推动建立一套覆盖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完整信用体系,卓有成效。在推进过程中,一些用户接受了信用体系,但仍然有另一些用户还没有完全被教育到。而他们付出的信用成本可能很高, 因为一旦有违约出现,这种信用成本将会影响到用户未来几年住房贷款、购车贷款的申请。而互联网征信能通过一些成本比较小的方式进行引导,使之能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建立自己的信用记录,这里的信用记录实际上就是一种信用报告,随着互联网信用记录或者说信用报告的逐步建立,才能使得整个社会逐渐建立起应有的信用意识。

因而我们能看到互联网征信主要的三个作用,其对机构、个人和社会都是非常有利的。

征信业务分类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