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天嘉禾易主,国内院线变天!

南海控股(0680.HK)斥资近33亿收购橙天嘉禾影城全部股份的新闻。

终于易主的橙天嘉禾影城

2017年1月25日早上,传来了南海控股(0680.HK)斥资近33亿收购橙天嘉禾影城全部股份的新闻。

如果你有关注橙天嘉禾,你会发现它的影城业务从2016年过完年不久后就一直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3月16日橙天嘉禾就发布公告称三名投资者一共出资4亿溢价买下了橙天嘉禾影城(中国)13.79%的股权。其中一个投资者为北京微影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其母公司的投资者包括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腾讯、万达等。消息一出,当天股价上涨18%,最高时股价曾达0.62港元。然而,接下来因为15年报16中报业绩都不理想,其旗下的高端影院“橙”cinemas也在北京惨淡经营几年后黯然退场,和腾讯、万达的“联姻”终止,再加上16年暑假档开始电影票房开始一路走低,橙天嘉禾的股价又一步步掉下来,一度跌到0.35元。

Clipboard Image.png

但是,16年10月25日传出了橙天嘉禾可能要卖掉“若干业务”的消息。消息出来的前一天,24号的时候股价已经拔了将近9个点,消息放出来的当天,股价又飚了15个点。这个时间点已经有消息猜测,这次要被橙天嘉禾卖掉的,就是影城业务。

之后再11月初时因为传出内地将放宽外国电影配额的消息,其股价又上探了10个点,之后便一直在那个档位上下浮动,留下一群人不断猜想它到底什么时候卖掉自己的业务。就这样到了2017年1月份,先是19号,股价像试水一样羞答答地涨了3.5%,第二天,又上涨8.47%。接着是一个山雨欲来的周末,23号,股价再次上探9个多点。

任谁都可以确定,要出事了。

果不其然,25号一大早橙天嘉禾宣布停牌,几分钟过后,就传来南海控股(0680.HK)斥资近33亿收购橙天嘉禾影城全部股份的消息。

拖了许久的“悬念”终于在过年前几天大白,获得了答案的群众们终于可以安心回家过年了。

 

院线影城的盈利模式

嘉禾原本是邹文怀、何冠昌在上个世纪70年代出走邵氏兄弟后创立的,因为善于用人舍得花钱留人,相继带出了李小龙、许冠文、洪金宝、成龙等港产片巨星,制作出了一大批经典港产片,在香港本土还是东南亚华人市场都有巨大的影响力,风头很快就盖过邵氏,开始了引领香港电影潮流数十年的历程。不过到了2007年,年纪渐长的邹文怀决定隐退,将嘉禾卖给了橙天娱乐集团,后者通过回购自己的子公司智鸿影视,完成了公司在香港的借壳上市,更名为橙天嘉禾。

不过现在的橙天嘉禾主要业务构成是影城业务了,份额占到了整体收益的88%以上,近两年更是占到了97%。其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都有影院。截止2016年中报,橙天嘉禾在这四个地方拥有的影院一共有100家共737块银幕。对比它在四个地方的影城数量变化,可以发现橙天嘉禾近几年来主要的扩张地就是在中国大陆。

Clipboard Image.png

Clipboard Image.png

而橙天嘉禾在大陆影院的票房收入也基本做到与影院和银幕数量的增长率基本持平,甚至略高。乍一看上去,这个增长速度和质量都非常不错。虽然挤不进国内十大院线的行列,但是保证自己温饱总不会出问题才对。

Clipboard Image.png

然而再看其每年的公司净利润,就会发现它增长率非常地不规律,有两年的增长率超过-88%,还试过“鲤鱼翻身”跌完后直窜660个点,也试过只增长0.5%......而根据15年年报和16年中报的数据,净利润已经跌为负数。

Clipboard Image.png

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就要从影院的盈利模式说起。电影院的收入来源有几个:票房分账、卖品和广告。按照国内现在的票房分账模式,刨去电影专项基金和增值税之后,院线和影院可以在剩下的票房中分走57%。而这块票房收入就是院线和影院最大的收入来源。那什么决定影院最后到底赚不赚钱呢?

答案很简单:租金

一个影院,不管处于哪个城市,服务范围不会超过方圆2公里。同一个城市里,电影院规模、观影人数、票价和人工成本都不会有太大区别,但是影院要承担的租金水平却很可能有巨大的差别。拿星美(0198.HK)在深圳福田区的两个影院为例,它在京基kk one商场里和福田体育公园里分别有一座影城,前者是一家有700座的Imax电影院,位于高端商场里面,而且地段繁华,后者规模为400座,在公园里文化产业总部大厦的负一层。第一反应总是觉得前者赚得肯定多。但是我们再来看看最要命的租金成本,星美在kk one里的影城,每月的租金加上分成,成本一共是60万人民币,而在福田体育公园里的影城,因为开发时签下的优惠租约,每个月所需要承担的租金只有3万。我们判断一个电影院到底赚不赚钱,首先看它每个月的票房收入是否能达到租金的3倍。所以两相比较一下,大家觉得这两个电影院,哪个电影院会更赚钱?

其次再看看另外两块收入:卖品和广告。电影院里卖爆米花之类的饮食产品虽然是毛利率最高的,但是收入体量始终不够大。而广告收入,虽然看上去很诱人,成长空间也很大,却不是每个影院都能有的,其取决于你本身的规模够不够大——规模够大、名声够响亮的电影院或者院线,才会有广告商愿意找,才会有其他品牌供应商想要把自己的产品放在他们的场地里卖。

那我们再回头看看橙天嘉禾,根据南海控股发布的收购公告,橙天嘉禾在大陆的影院数量一共有76家。而在它的官方网页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影院大部分分布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平均租金价格肯定不会低到哪里去。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影院各有5家,广州1家,占影院总数的21%。

Clipboard Image.png

而根据它16年的中报,我们还可以看到,大力扩张的内地影院,平均票价是最低的,只有35港元…..根据万德上的数据,深影橙天院线2016年所得票房将近10亿,仅占全国票房的2.19%。

由此可见,租金不占便宜,规模不成气候的橙天嘉禾在现在大腕满天飞的内地市场无疑属于“弱者”。

 

“纳新房”的南海控股

现在,电影行业虽然长期成长可期,短期前景却未卜,制作方在过去一年里已经再次用血淋淋的事实证明制作一部电影就是一场豪赌,成功无从复制,顶配也可能分分钟血本无归。现在发行方流行搞保底对赌,然而16年也都接二连三地挨了巴掌,除了美人鱼哄得各方开心,其他进行了保底的能做到保本已是偷笑。这种时候,处于中下游的院线影院就显得特别稳妥。而且,之前冯老炮儿和王思聪的对撕也说明了,甭管电影好不好,最后还是得看掌握着排片率的院线影院方的脸色吃饭。

而且现在规模大的院线蚕食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大,比如15年排名前十的院线吃掉了全国超过66%的票房,中小院线的生存空间一定会越来越小,于是在寻求增加收入来源的同时,本来规模够大的院线急着整合,中小院线也开始“抱大腿”。这个时候的并购,不是为了市场扩张,更多的是为了守住自己的蛋糕,保证未来的成长空间。于是,各大院线也开始了并购整合拼规模的白热化阶段,带头的万达院线国内国外买买买。这时候,“弱小”的橙天嘉禾将自己托付于人,似乎也顺理成章了。

而它会选择托付给南海控股,南海控股会选择橙天嘉禾,既显得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南海控股旗下有一个大地院线,和橙天嘉禾不同的是,这个大地院线主打的是二三四线城市,近五年的票房复合增长率约 44.6%,比全国票房同期复合增长率高约 10.5%。截至2015年 12月 31 日,大地影院已在全国拥有影院 286家,银幕1,481 块,影院遍布全国 28 省 140 市,除此之外,已签约未开业影院数量超过 330 间。票房收入规模全国前十,而且一直在发展,到了15年,已经从第四名一跃成为全国第三。

Clipboard Image.png

再看16年的数据,除了万达院线以61.03亿的票房收入依然占据院线龙头老大的位置之外,后面三位又来了次洗牌:原来排第二的中影星美票房收入34.42亿,排第四;原本第三的大地院线36.69亿,荣升第二名;排第四的上海联合则以今36.07亿的成绩紧咬在大地之后,排第三。

而大地在自己蒸蒸日上的时候收下橙天,正如大地影院集团总经理于欣所说,“完善了大地影院集团在全国的布局,更有助于其通过资源整合提升经营效率”。本次收购完成之后,大地影院集团就将在全国拥有426家影院,2,442块银幕。根据其15年年报数据,大地影院是南海控股的文化与传播业务版块,乃至整个企业的增长点,同比增长43.3%,收入31.53亿,税前净利润为2.3亿。

 

大胆狂想曲

分析完现有情况,我们不妨再大胆一点,对未来进行不负责任的畅想。

2016年5月10日,南海控股(0680.HK)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大地影院建议向阿里影业(1060.HK)旗下的上联财务发行10亿人民币的可换股债券。

阿里影业对“大文娱”版块,尤其是电影的野心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是16年中一口气公布的17部电影制作名单,还是宣布和《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制作人合作《猫武士》,频繁地投资入股文娱类企业,再到董事会主席换帅都是有力的证明。然而,不论它的计划多辉煌,不久前上映的《摆渡人》算是给了它一记“耳光”……不断下探的股价,也在表明着观众们不买账的心情……

这个时候的阿里影业,不知会不会开始委屈地觉得,不管拍多少电影,还是要牢牢抓住院线影院啊!

如果它这么想的话,那么这个CB,我们就还有很多想象的空间了。

比如哪一天,它开始盯上了大地院线这块愈发肥美的肉……

嘿嘿嘿~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