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戏精老板,一场资本运作的神迹

互联网是个新舞台,但上演的大多是老节目。

作者:虫二

来源:二说

一、

慈禧太后五十大寿那天,上海奇冷无比,连淀山湖的水都结了冰,一天收容的冻死者有八十多人,而望平街7号的瑞康颜料铺却有三个人围炉而坐,相谈正欢。

18岁的小老板虞和德是学徒出身,读过几年私塾,脑筋活络,看出这几年上海的变化很大,租界里的洋人越来越多,一年前办起了电气公司,架了路灯,通了电话,尽是中国人没见过的新鲜事。虞老板未雨绸缪,没事就拉着外甥女婿--其实只比他小两岁的洪雪帆和好友舒三泰商量转行,洪、舒二人漫无头绪,虞和德倒是思路清晰:凡是洋玩艺儿都是好东西,而且一定赚钱!

二十年后他发达了,那时人们称他虞洽卿。

image.png

上海总商会会长虞洽卿(前排右二)

创业先要有个人设,互联网都是走网红的路子,自带流量,清末大多是政商,如盛宣怀、胡雪岩之流,虞洽卿是草根,他的人设有三个,一是励志的财富神话,二是宁波乡党领袖,三是华洋调和者。

中国人喜欢为成功者附会各种神迹,其实大佬的心法极简单:对自己够狠,聪明绝顶,先知先觉,爱玩人,懂设局,能骗人,也会耍赖,偏巧虞洽卿样样精通。

清末的中国人对洋人感情复杂,多数敬而远之,粗通文墨的虞洽卿反而痛下苦功,三年不到就能讲一口流利的洋泾浜英语,他这套自创的速成学习法放在今天也是新东方名师的材料了。

虞洽卿的身后之名两极分化严重,最初是洋买办+帝国主义走狗,后来又变成爱国商人,其实他真正厉害的在于提前100年发现了互联网思维的全部精髓。

买办分三类:银行买办、洋行买办和一般买办,在当时是名符其实的金领,年薪大约2-5万两白银,按平价购买力折算,相当于今天1300-3300万元,基本是大公司VP的水平。

虞洽卿早年在德国人的鲁麟洋行做跑楼(买办的助手),一干就是九年,到离开时眼光见识已经辗压同龄人,积蓄也不少,但真正的第一桶金还是来自于炒房。

那时候富人买房,喜欢闹市,是纯粹的感性投资,虞洽卿不同,他先做需求分析,找了本光绪二十七年的人口普查表,发现上海150万人口中只有20%是土著,其余全为洋人或沪漂,而且还在快速增加,因此认定是土地而不是房子才是稀缺资源。

他带着随从跑到当时还很偏僻的闸北,大手一挥把顺征里、升顺里的63栋破烂房屋全买了下来,人家以为他脑袋被驴踢了,谁知1912年闸北设市,有了市政厅,房地产暴涨,虞洽卿把老房子拆成平地,然后分块出售,狠狠赚了一大笔钱。

image.png

闸北人口暴增至20多万,成上海繁华之首

不过真正的神操作还是航运,这才是虞洽卿赖以发家的事业,想知道如何不花一分钱创办公司吗?跟虞老板学着点!

二、

清末时,旅沪谋生的江浙人很多,尤以宁波为最(虞洽卿就是宁波慈溪人),有“无宁不成市”之说,两地往返最方便的是轮船。当时跑沪甬线的主要是三条船:英资太古公司的北京轮,官办的招商局江天轮以及中法合资东方公司的立大轮,招商局说是官办,大权实际操在红顶商人盛宣怀的亲信傅筱庵手里。

从定位上看,三条船拉开了两种档次,北京轮和江天轮票价1元,立大轮5角,以今天的角度观察,这就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产品差异化,用户分层。

当然非要较真的话,确实也存在着未被满足的需求,因为乘客希望票价越便宜越好!假如你是创业者,会赔钱去迎合这种需求吗?

互联网时代有可能,因为羊毛出在猪身上、驴身上、马身上,不靠船票赚钱,你可以做服务嘛!比如在船上摆几个小摊,这叫新零售,再来几个唱戏的,这叫内容付费,在船票上加入理财玩法,这叫金融创新,每卖一张船票,就给慈善基金会捐款1分钱,这叫公益,好玩的名堂太多了。

但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怎么办?眼光老辣的虞洽卿做了示范。

他用的是三十六计的一招叫做无中生有,在一个饱和市场中人为制造需求,贪便宜也是一种需求,有需求就好办事。

虞洽卿的落笔在“便乡利民”四字,在外打拼的中国人都喜欢抱团,以“造福桑梓”为口号谁不动容,具体计划分两步,第一步是埋梗,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1908年,虞洽卿动员宁波同乡--东方公司股东也是旅日侨领的吴锦堂向太古和招商提出交涉,希望大家运营沪甬线都按5角定价,此议一出,宁波人额手相庆,虞洽卿声望鹊起,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事情透着邪门。

因为吴锦堂既为东方轮船的股东,屁股决定脑袋,应该也必须维护公司利益,他有什么理由说服友商降价与自己竞争?是情怀太多还是跟钱有仇?这事摆明了有猫腻。果然,沟通的结果是太古和招商非但不降价,反而连带东方的立大轮也涨价到1元了。

这一下宁波籍人士大哗,纷纷指责三家公司沆瀣一气,无良欺客。

虞洽卿马上祭出了第二招,“义愤填膺”之下,他立刻建议宁波人组建自己的轮船公司,而且带头发起了认股集资的募捐活动,以20元为一股,量力而行,虞洽卿自己出了18万,算是头号大股东,公司取名宁绍,专跑沪甬线。

image.png

虞洽卿的“宁绍号”轮船

宁波人的热情自不必说,加上虞洽卿事先说动了宁波籍的花旗银行买办袁衡之参股,普通投资者也深具信心,所以毫不费力就凑足了150万元的股本。

而虞洽卿还有更厉害的后手,宁绍轮船的所有职位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没有任何硬性资格限制,唯一的条件是支付“押柜”(也就是押金),最少400元,交得越多职位越高,结果是公司还没运营,虞洽卿就净赚了40多万。

做航运的硬件是船,虞洽卿揣摩屌丝用户的心理,特别注重“性价比”,强调“够用就好”。当时东方公司从福建马尾船厂订购了3艘轮船,由于是福建船政的法国洋员Charles Doyere越权接单,所以合同无效,其中1艘新船检测不合格还被退货,虞洽卿立马杀价买入,成为宁绍公司的第一艘船,命名为“宁绍号”,上海十六铺码头的广告格外醒目:立永洋5角,意思是永不涨价。

如果把虞洽卿与另一位航运大佬卢作孚相比,就可看出二人的差异。卢作孚的民生号作为70吨左右的小船,一应设备务求舒适,毫不含糊,船上有冰箱、消毒柜、电风扇、收音机,还有浴室、卫生间、阅览室、娱乐室,船上的商用电台可以为旅客代发电报,根据沿途景点免费派发风景照片等等。

image.png

民生公司最好的轮船民本号

虞洽卿完全相反,宁绍号本就是不合格船只,一切陈设又绝不讲究,只因票价便宜,宁波、绍兴两地乘客趋之若鹜,沪甬线的其他轮船因而生意惨淡,特别是太古的北京号几至空船往返。

这样几个月下来,三家轮船公司坐不住了,暗中酝酿集体降价。很快,江天、立大二轮宣布票价3角,儿童和残障人士免票,还赠毛巾、肥皂、茶缸等物,太古的北京轮甚至降到了2角5分,别说赚钱,连成本都不够,简直就是半买半送了。

三、

这不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标准套路--流血竞争、烧钱补贴吗?常见的对策是立即找干爹,可惜那时并没有风投,很多人觉得宁绍公司肯定完蛋了,没想到虞洽卿求助于老乡,同仇敌忾的宁波人发起了“航运维持会”,筹集资金十多万元,给宁绍公司每张船票提供2角的补贴,虞洽卿又趁机说服董事会买入一条便宜的小轮甬兴号,加强竞争。

结果熬不住的反而是三家友商,他们的船员多是外籍,对中国乘客原不礼貌,现在越发不受欢迎,亏损的太古最后只好退出了沪甬线。

大获全胜的虞洽卿从声名狼藉的洋买办一变而为“爱国商人”,然而仔细想想,他其实什么也没做!股本大多是宁波同乡出的,船员交了“押柜”,自己给自己发工资,乘客享受低价是自己给自己补贴,虞洽卿根本就是空手套白狼。

当然,低价生意热闹却不容易赚大钱,聪明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宁绍只是资本运作的一个流量壳资源,虞洽卿很快另行创办了三北轮船公司,在老家附近的慈溪龙山乡自建码头,这次他的资本玩法又升级了。

三北公司一上来就快速扩张,一次购入三条百吨小轮,其中慈北号、姚北号运营从舟山沈家门到汉口的长江航线,镇北号专营甬江线路,与宁绍公司的沪甬线衔接,股本扩充到200万元,还添置了排水量3000吨的海轮,专跑远洋路线,虞又适时买下英资鸿安公司的长安和德兴二轮,生意越做越大,东南各埠的航运基本在他的掌控之下了。

如此扩张钱从何来?虞洽卿的绝招是只买旧船,不买新轮。

当时太古公司低价拍卖一批旧轮,言明只能拆解,不能复航,虞满口答应,船到手后立即整修运营,经济越是不景气,他越是大肆买船。

这背后的秘诀在于每次新船到港,虞就向银行押款7成,而买船通常只需付3成定金,余款半年之内分月结清即可,旧船条件更为宽松。如此一来,三北公司不但扩张从不缺钱,帐面资金反而相当充沛。放在互联网时代,这简直是完美的资本故事,高成长、正现金流、快速扩张,这种公司不给500亿估值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吗?

image.png

广东路93号三北公司旧址

但破船出事怎么办?虞老板早有准备。

当时轮船沉没,可以自行打捞,如果选择理赔,打捞权就归保险公司了,三北不但自己放弃打捞,还鼓动同行萧规曹随,此后每遇保险公司捞船拍卖,虞就低价买回,整修后再度运营,周而复始,可谓不沉之船了。

戏法变多了难免穿帮。一战结束后,奉调回国的欧美商船相继返回中国市场,船多货少,竞争激烈,借钱买船、负债扩张的虞洽卿最为难受,加上三北多是旧船,资产只相当于债权的十分之四,处境艰难,然而虞洽卿仍然有办法。

他的第一招是伸手要政策。

虞洽卿先是成立了一家叫做宁兴轮船的皮包公司,借着五四运动、抵制日货的机会,抄底买入一条日本轮船仁阳丸,改名升平,再以此向当时北洋政府的农商部长田文烈申请振兴实业的政府救济,很快拿到一笔由交通银行担保的20万元补贴,接着故伎重施,向新公司的每个求职者收取400元押柜,又赚了10万元。

这样虞洽卿的航运事业再度扩张,三北、宁兴、鸿安三家公司共计拥有轮船30多艘,总排水量9.1万吨,员工近万人,登上了国内民营航运的头把交椅。

第二招是忽悠投资者。

虞式资本运作的核心是转嫁风险,1908年他和其他宁波籍人士发起成立四明银行,向三北大量放款,结果到1936年有高达3000万元的坏账无法收回,其中15%属于三北轮船,达到462万元之巨。

抗战爆发后,虞有一笔汇丰银行的四万八千英镑贷款到期,他不想还钱,就跑到香港忽悠英国大班斯蒂芬,半是耍赖、半是威胁的说,“三北公司没钱还贷,要么宣布破产,要么延期十年。”黄世仁斗不过杨白劳,斯蒂芬没有办法,只好同意延期。

没想到第二天,得寸进尺的虞洽卿又抛出一个新建议,“眼下战乱不止,买进轮船,扩张航运正是好机会,汇丰如果再借五万英镑,三北保证三年内加倍偿还,”无可奈何的斯蒂芬又答应下来,虞洽卿立即用这些钱为订金向挪威购买了3艘2万吨排水量的海轮。

时局越是艰危,虞洽卿花钱越是果断,而且深谋远虑,提前落子。

五、

孤岛时期的上海,租界里有大量外来的高级难民,粮食紧张,但热钱汹涌,租界工部局决定集资垫款购买洋米稳定市场,虞早料到有此一着,他预先筹办了上海难民救济会,安插亲信魏伯桢主持,这时便理所当然的决定用三北的轮船从海外运米。

虞洽卿又与意大利商人泰来纳齐合作,成立中意轮船公司,把从挪威新购的船只全部挂上意大利国旗,从越南西贡往上海运米,每吨运费高达14美元,往返一趟就有28万美元的收入,因为意大利是轴心国,日本海军免检放行,畅通无阻。

等到工部局停止购米措施时,虞又发起“平粜会”,继续鼓动低价从海外购买大米平抑市场,但轮船每次带回洋米之外,还有大量高价私货,因为属于慈善事业,照会很容易办,海关又不收进口税,因此大赚特赚,名利双收。

image.png

旧上海十六铺码头

发了财的虞洽卿再度买进了大批的房地产,包括60万买入泥城桥鸿福里、重华新村,51万买下上海大戏院,70万买下神州旅馆的门面房,100万买下盛宣怀家祠等等。如此一来,贷款买船的“空心大佬”又变回了货真价实的“不动产天王”。

虞式资本运作你服气吗?

大凡富翁都是两面人,既能狠下心来赚钱,又能散财以求心灵救赎。虞洽卿早年丧父,母亲方氏不肯再嫁,独力把他抚养成人,虞感念慈恩,事母至孝,在上海滩是有名的。

地方官绅算准了这一点,特加关照,虞家老宅一年四季都有兵勇站岗,寿典有人操办,举凡地方建设或是打秋丰都托方老太太开口,虞投桃报李,当然也愿意为家乡出力。他在龙山镇办了小学,当地孩子全部免费,开了医院,老人看病同样免单,至于修桥补路、清河浚塘之类的善事就更多了,最后竟至连铁路都修了,那条轻便铁路从镇海县城直通宁波、上海,半年即告竣工,时人目为神迹。

虞洽卿一生事业从来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有人觉得他为中国争回利权,是为忠;事母唯谨,是为孝;乐善好施,是为节;造福桑梓,是为义;忠孝节义,四德俱全。也有人说他唯利是图,谄媚洋人,奉承军阀,对下刻薄,是所谓“有事有人,无事无人,损人利己,丧尽良心”。

image.png

慈溪伏龙山的虞洽卿墓

其实,虞洽卿什么都是,也什么都不是,他就是一个玩着各种娴熟套路的草根创业者,只不过提前发现了资本运作的最高境界:花别人的钱,哄自己高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