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很多人完全分不清哪些事需要高度关注,哪些事只是鸡毛蒜皮的噪音。到现在还有人问格隆,7月CPI转负,怎么看?7月社融掉这么多,怎么办?
当下你需要,且必须高度关注的,有且只有两件事。和这两件事比起来,其他什么CPI转负,社融掉一大截,根本就是个P。
哪两件事?
一件来自外部。8月9日拜登颁布行政令,对中国半导体、量子信息计算、AI三大高科技行业施行投资限制。第二件内部的,中植系暴雷。
第一件事,虽然说嚷嚷酝酿了两年,或多或少市场有一定预期,但说要砸锤子,和锤子真砸下来,还是两码事。这实际是去年10月7日美国出台一系列针对中国半导体出口限制的延续与全面强化,意味着类似上世纪铁幕的“硅幕”全面落下。
拜登提交这个东西时是说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美国的体制,决定了它任何政策出来之前,各方都会吵吵半天,且不会一步到位。但一旦吵完了,达成共识,后面就会非常坚决执行。这次投资限制只针对实业领域,只是第一步,后面大概率会延伸到对资本市场股票和债券投资的限制,同时也会反向延伸到限制中国对美国高科技行业的投资,这两步后面大概率都会跟上。
这确实是美国逆世界潮流,在挑事,搞事。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对?我感觉绝大多数人都大幅低估了这次限制可能的冲击与深远影响。硅幕的落下,意味着肩负带领我们经济突围、技术升级、产业转型重任的高科技产业,未来会面临巨大的障碍与阻滞。中国高技术产业增速,从2021年18.2%的增速,大幅下滑到2023年1-5月的1.4%,比制造业整体4%的增速还要低一大截,这是过去10多年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第二件事,是内部的,中植暴雷。
中植系是玩金融的,四块金融牌照齐全。它的资本版图有多大呢?控股或参股恒天财富等四家财富管理公司,控股或参股五家资产管理公司,战略控股或参股中融信托、恒邦财险等六家持牌金融机构,巅峰期控股上市公司一度控股超过20家。其中,单单是中植系旗下四大财富公司,截至2021年11月底的管理资产规模合计就高达3.6万亿,是当前恒大总资产的近2倍。四大财富公司给客户的定融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从6%到10%不等,已远超正常银行给的理财收益率。
很多人简单拿中植资产规模考量,觉得不外乎又一个半恒大,没什么大不了。这是典型外行思维了。房地产资产只是底层质押物,最多算冲在一线的打工仔,一个提线木偶而已。后面如蚁攀附其上,层层嵌套、层层放大的金融衍生产品,才是魔鬼。作为中国最大之一的财富管理集团,中植出事,根本不是恒大、碧桂园这些能比拟的。恒大、碧桂园提供的只是底层质押物(之一),体量再大,波及范围有限。中植不同,它提供金融产品,尤其衍生产品,本身带杠杆,且会因为产品的关联与嵌套,通过金融体系毛细血管,触达几乎所有金融机构与金融用户。
银行为何各种不喜居民提前还房贷?提前还了,利息收入减少是一方面,但并不伤筋动骨。更关键的是,一些银行早就把未来几十年的房贷按放贷当期利率水平以及未来几十年能产生的现金流,打包成衍生金融产品,卖给了下家,下家再卖给下家。提前还贷,意味着后面所有金融衍生产品,源头的锚定物没了,消失了,空转。这才是可怕的。雷曼暴雷为何那么大影响,原因就在此。
这就是为何哪怕苹果倒了,美国经济最多只算是从外面被捅一个口子而已,但雷曼兄弟出事,美国经济会从内部五脏六肺烂掉。
当然,我们金融体系稳定,风险可控,中植肯定不会引致雷曼时刻。但无论如何,高度重视,密切跟踪,未雨绸缪,是一个投资人混这个市场要有的最基本觉悟和素质。
请大家务必高度、高度重视这两件事,其他什么社融大幅低于预期、CPI转负之类的,和这两件事比,根本不值一提。
我能帮的,就只能到这里了。
$沪深300(SZ399300)$ $恒生指数(HKH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