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分校为什么被叫停?

高校开分校为什么被叫停?

988c5db940854b3b846be59303f6d123_noop.webp.jpg

4月6日,成都青白江区方面在回应网友关于四川师范大学青白江校区建设进度时,明确表示:因政策因素,川师青白江校区项目目前尚未获得省级批准。

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6月,四川师范大学青白江校区项目曾举行了新校区奠基仪式,原本计划将八个应用型学院迁入,以丰富四川师范大学的校区布局。与此同时,国内其他多所高校的分校建设也频频传出叫停、延期的消息,如华中师大鄂州梁子湖校区、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莱西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等。高校跨区办校、异地办学的趋势正在改变。

回顾过去,高校开设分校蔚然成风。据统计,截至2020年4月底,全国共有5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了异地办学,共设立了166个机构,包括研究院、研究生院、分校区等。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占比93%。

然而早在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指出,要严格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

实际上,高校跨区办校、异地办校被叫停,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方面,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适龄学生数量的减少,未来部分高校可能会面临招生不足的困境,对新校区的需求自然也会逐渐减弱。跨区办校、异地办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大降低,高校跨区办校、异地办校被叫能有效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此举有助于遏制东部经济强市对中西部高校资源的“虹吸效应”。过去,一些中西部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和资金,纷纷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分校或校区,导致中西部和东北高校的人才和资源流失严重。现在,通过限制跨区办学,可以有效防止这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保障中西部和东北高校的发展权益。

再者就是中国大陆目前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中国大陆的职场并不需要那么多普通本科“大学生”,我国的制造业中高端发展呼唤高技能人才,大量就业机会还是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基础部门。大规模异地办校,大规模扩招,使拥有大学学历的人越来越多,而可供应的工作岗位并未相应增加甚至在减少,导致社会“内卷”加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曾指出,城市与高校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二者协同发展不仅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更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异地设立校区并非问题的核心,关键在于如何精准选择办学地点以实现最佳效益。

中心城市向普通地级市的高校转移就是一钟值得鼓励的迁移方式。以四川宜宾为例,自2016年起,宜宾通过积极的引进和合作策略,新增了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四川大学宜宾园区、电子科大宜宾园区等多所高校,使当地的高校数量增至12所,在校大学生人数也大幅跃升至9万多人。宜宾市不仅注重高校数量的增加,更积极推动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在2020年,宜宾市就签订了超过260项合作协议,共建了120多个实训基地。这些举措不仅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更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6年的47%提升至2019年的56%。(内容来源|华博商业评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