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6亿美元合作落地,和铂医药-B(2142.HK)创新能力下的增长策略

与阿斯利康就临床前单克隆抗体项目达成许可协议

过去的十年里,美国市场50款同类首创(FIC)肿瘤药物的研发和商业化历程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尽管许多Biotech在FIC药物的早期发现阶段发挥了主导作用,但Big Pharma通过BD途径参与进来,对这些FIC药物的后期开发和商业化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这种合作模式既能显著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也能帮助产品实现更高的销售峰值。

将目光转向国内,当前中国创新药企正逐步在小分子药物、单抗、ADC、细胞治疗等领域展现出了与国际巨头相匹敌甚至超越的竞争力。随着国内创新药企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吸引了众多国际药企寻求合作。

5月23日,和铂医药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宣布,与阿斯利康就临床前单克隆抗体项目达成许可协议,加速肿瘤靶向疗法的开发。

该事件一经发出,资本市场的反响尤为热烈。

据富途牛牛显示,和铂医药开盘一度大涨19.29%至1.67港元,最后收盘涨幅为10.71%,报1.55港元,可见市场对于此次合作的高度认可和期待。

不妨进一步深入探讨,这对于和铂医药有何意义?从投资者的视角又应当如何来理解?

高达6亿美元合作落地,创新实力再获认可

先来看到协议具体内容,诺纳生物在交易完成后将获得1900万美元首付款,并有权获得1000万美元可预期的近期里程碑付款,以及高达5.75亿美元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付款和基于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此外,如果阿斯利康行使选择权,诺纳生物将进一步获得相关付款。

短期,190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1000万美元可预期的近期里程碑付款作为短期的现金流支持,能够缓解和铂医药在创新研发过程中的资金压力。长期,公司也有望获得高达近6亿美元的销售提成和里程碑付款,不断优化财务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和铂医药第一次与阿斯利康达成合作。

此前于2022年,公司就与阿斯利康签订了临床前产品HBM7022全球授权协议,合作金额包括2500万美元的预付款,以及最高达3.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及净销售额的特许授权费。

阿斯利康作为全球肿瘤靶向治疗的领导者,其选择与和铂医药再续前缘,不仅预示着新型抗体药物的巨大潜力将有望得到充分挖掘,为双方带来共赢的局面,而且也展现出其对和铂医药创新研发实力的肯定和信任。

不难判断,此次合作协议的签署,不仅为和铂医药带来了资金上的直接收益,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公司在国际医药合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与阿斯利康这样的全球医药巨头的合作,和铂医药能够借助其全球销售网络和成功市场经验,进一步扩大其在全球市场的足迹,提升其在创新药领域的竞争力。

连续出海贡献业绩增量,打开价值提升新空间

当然,诺纳生物能够引起阿斯利康的注意,背后很关键的原因在于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能力。

作为和铂医药的一大支柱板块,诺纳生物以强大的抗体发现平台为基础,衍生出包括蛋白质工程平台、ADC开发平台、GPCR药物开发平台在内的多种应用平台。通过平台的创新、授权及服务,诺纳生物持续推进其“抗体+”战略,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全面的抗体解决方案。

自诺纳生物成立以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其成绩有目共睹。凭借平台的创新优势,其已成功将多个早期研发阶段的产品授权给合作伙伴,合作伙伴数量从零增长至50余家。其中就包括艾伯维、阿斯利康、Moderna、Cullinan Oncology、辉瑞、百济神州、启德医药等国内外知名药企及机构,广泛覆盖ADC、双抗、新型蛋白降解治疗药物等多创新药物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继上一次诺纳生物与辉瑞就ADC药物HBM9033达成全球临床开发和商业化独家授权协议后,诺纳生物在短短半年内就接着与阿斯利康达成许可协议,连续出海的动作彰显出其创新技术和产品正日益获得全球创新药领域的认可。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诺纳生物至今达成的协议总金额超25亿美元,充分展现出强劲的造血能力。

和铂医药最新的业绩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

数据显示,2023年和铂医药实现首次年度盈利,净利润为2276万美元,盈利能力快速释放,诺纳生物在其中功不可没,为和铂医药的业绩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依托于诺纳生物自身平台的创新优势,相信其有望继续深化与全球药企的合作,不断拓展其创新药物的全球市场。随着更多合作协议的签订和新药的上市,诺纳生物的商业化潜力和造血能力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为公司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小结

站在行业层面,创新药的研发九死一生,BD或许是打破局面的策略之一。

一方面,诺纳生物后续开发的更多创新管线有望通过此方式提前变现,并获得加速开发的新机遇。另一方面,短期BD合作所带来的现金收入,将为Harbour Therapeutics业务板块下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可以预见,随着和铂医药“产品管线+平台合作”双驱动商业模式的跑通,资本市场有望对公司的估值进行重新评估,打开新的价值增长空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