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上科技外衣冲刺IPO,“催收”第一股东岸科技“换汤不换药”?

前有放贷公司披着科技外衣重操旧业,今有催收公司巧借科技试图登陆资本市场。

840.jpg

文|恒心  

来源|博望财经

科技之风吹过,万物兼“自带”科技属性。

前有放贷公司披着科技外衣重操旧业,今有催收公司巧借科技试图登陆资本市场。

据“镭射财经”独家报道,近日东岸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上市的为公司科技板块,拟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不良资产管理数字化创新。如果本次IPO闯关成功,东岸科技将有望成为催收概念第一股。

这也与东岸科技的战略规划不谋而合。早在2022年,东岸科技就曾在四周年庆公开信息中,制定了“未来三年资产规模将破千亿,实现科技板块港股上市,估值破百亿”的宏伟目标;当年7月,中泰证卷、广发证券还相继到访东岸科技,东岸科技董事长朱铁成等也与他们共同探讨IPO计划及战略融资等相关事宜。今年3月,朱铁成、副总裁戴浙军也曾走访香港投资推广署和香港交易所,就东岸科技的科技板块上市筹备工作进行交流。

图片1.png

但令人诧异的是,就在上市传闻消息扩散后,东岸科技高管王万成在朋友圈却表示,“东岸科技没有明确的上市计划”。

尽管目前对于东岸科技是否上市还未形成定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东岸科技是懂风向的。穿上“科技”外衣后的东岸科技,或许在IPO之路上会走的更顺。

01

成也催收,吃尽红利

据官网显示,东岸科技(原名为东岸资产,2021年3月更为现名)成立于2017年,是以金融数字科技为核心领域,以资产管理为应用场景,以大数据为依托的科技型企业。

图片2.png

目前,东岸科技业务主要分为资产管理和数字科技两大板块,面向银行、AMC、持牌小贷机构等上游客户,提供不良资产处置管理、资产评估定价、一体化数字决策处置系统等服务,用数字科技的手段,深化个贷不良行业数智化转型,重塑资产管理的新模式。同时,东岸科技为下游需要帮助的阶段性债务受压青年输出成长方案。

身为“后起之秀”的东岸科技,可谓是吃尽催收红利,发展速度肉眼可见,目前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数字科技研发与应用于个人不良资产管理起步最早、规模最大,技术开发与应用最深入的科技型企业。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2023年末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为2.20%,较2023年三季度末上升0.01个百分点,已连续两个季度环比上升。不仅如此,商业银行净息差同比降幅持续扩大,2023年末拨备覆盖率205.14%,较2023年三季度末下降2.75个百分点,与年末拨备覆盖率环比上升的季节性历史情况有所背离。此外,2023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69%,跌破1.70%,再创2010年有统计数据以来新低。

银行不良贷款多年持续增长,其中以消费贷为底层资产的个贷不良规模更是逐渐扩大,加之非银机构、互联网金融、小贷公司等经营主体,广义个贷不良市场规模可达万亿左右规模。银登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自个贷不良批转试点以来,不良贷款批转挂牌和成交额大幅增长,2023年全年不良批量转让成交规模达1193.7亿元,同比增长222.71%。其中,个人不良批转业务成交规模达965.3亿元,同比增长449.40%。

在行业持续扩容的情况下,东岸科技发展迅猛。数据是最好的证明,自2020年起东岸科技的资产管理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年均增速接近百亿级别,目前管理的个贷不良资产规模已从2020年的100亿跃升至约400亿。截止2023年底,东岸科技积累达350亿个人不良资产债权,累计免除利息罚息近85亿,沉淀个人用户约700万,也因此凭借数百万信贷用户欠款还款数据,成功研发模型并迭代系统,开辟出颇具潜力的科技业务线。

但由此带来的合规风险也成倍扩大。

02

败也催收,合规风险暴露

事实上,东岸科技此前一直做催收,一方面通过购买甲方金融机构的资产包开展催收业务,另一方面又向机构输出业务管理平台、智能质检系统、策略模型系统等贷后助催服务。

但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对催收行业的管控力度,多次发文严厉打击非法催收、暴力催收, 导致催收行业面临较高的合规风险。

为了巧妙避开这些“雷”,东岸科技经过数次更名,淡化其“催收”属性,并且披上了“科技”外衣,自称是“以金融数字科技为核心领域,以资产管理为应用场景,以大数据为依托的科技型企业”。毕竟相比合规风险更高的催收业务,东岸科技依托科技业务上市,上市阻力可能更小、估值空间更大。

例子也很鲜活,就拿永雄集团而言,作为催收巨头,尽管也提出过“和谐催收”“科技催收”,但是其作为甲方,并未摆脱以严苛的方式对待作为债务人的乙方,以至“暴力催收”。另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有关永雄集团的投诉量近300条,暴力催收为“重灾区”。

图片3.png

尽管东岸科技与永雄集团模式有所不同,但同样涉及合规问题。

东岸科技首先需要面对错综复杂的法规环境与严格的监管要求,在不良资产收购、处置过程中,债权转让、催收行为等必须严格遵循相关金融法规,避免触及法律底线。同时,东岸科技数字化创新业务,尤其是基于大量用户数据进行模型开发,必须符合日益严苛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法规,如《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

从目前来看,东岸科技做的还不是很好。

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止5月22日,东岸科技频频因“暴力催收”等被投诉。

其中一名投诉者称,“东岸科技显示接收闪电借款App的债权转让,对本人以及亲属单位进行暴力催收、出口谩骂、威胁、态度恶劣,已录音,其中已严重违法违规,要求还款金额也不合法,之前借款还款账单全部被删除,本人不承认其还款金额,不给予协商,请立即停止暴力催收,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不可取。”

图片4.png

无独有偶,还有消费者表示,“捷信公司在能联系到借款人本人的情况下,委托第三方催收东岸科技疯狂持续不断骚扰家属所在公司,每天给家属所在公司打100多个电话,对家属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现面临失业,精神受到严重摧残,已接近抑郁,现要求捷信公司立即停止第三方催收公司对欠款人家属所在公司的各种恶意骚扰,捷信内部员工和欠款人进行协商处理未还款项问题。”

合规重压下的东岸科技,此次IPO能否成功,尚需市场给出答案,我们拭目以待。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