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发布首款Ultra,“灭霸”也可以很温柔

影像依旧没有对手。

2024,vivo依旧深耕在移动影像的长赛道。

最近两年,影像一直是国产手机品牌发展高端化突围的首选路径。从前期的联名联盟光学巨头、搭载多个摄像头、叠加高像素,到后来爆发的自研影像芯片,再到现在的AI能力和影像算法,头部手机品牌影像竞争俨然已经进入“深水区”。

目前,移动影像仍是“VO荣米华”最重要的战略之一。每次新品发布,手机厂商都会把影像功能作为“重头戏”并标榜开启或引领下一代移动影像革命。例如,此前小米14 Ultra就依靠三颗IMX858、索尼LYT900的镜头,以及和徕卡光学研究院合作,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作为国内影像旗舰的标杆,vivo也在昨天(5月13日)召开了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此前“失约”数次的X100 Ultra、X100s、X100s Pro三款旗舰级机型后,有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即便到下半年,vivo X100 Ultra 很大可能在影像上也没有对手。

此次vivo会选择推迟到五月才发布首款Ultra机型,虽有些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一方面是华为的回归,让本就不平静的行业又泛起涟漪;另一方面,是 vivo目前在IOT、车联网等生态方面的优势并不突出。

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在高端市场稳住身形,并且迅速在产品和营销上和友商拉开差距,是vivo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影像依然是所有选择中的最优解。

01、“灭霸”其实很温柔

在发布之前,外界对于vivo X100 Ultra 这款“影像灭霸”其实已多有讨论。

去年年底,vivo在X100系列发布后,曾透露其内部正在试研发一款完全为影像服务的专业级产品。同时在今年1月底的vivo“家宴”上,vivo副总裁贾净东也表示,2024年会推出一款内部代号为“灭霸”的新拍照旗舰。

客观来看,相较于vivo X100 pro,这次vivo在Ultra的升级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新立场制图)

镜头方面,X100 Ultra 主摄升级为和小米14 Ultra 同款的LYT-900 1英寸传感器,潜望长焦搭配 2 亿像素的蔡司 APO 提高至200MP,且支持200X数码变焦,不然,vivo副总裁黄韬也不会在发布会上放出豪言,vivo已经实现了“影像全赛道领先”,“真4K 60fps前置”还能在视频拍摄上足以媲美苹果iPhone。

屏幕方面,虽无太大创新,但仍采用的是三星的2K E7超色准屏,X100 Ultra 能通过自研的图层级色彩管理技术对P3、sRGB色域进行100%还原,这倒是意外之喜。

稍显遗憾的是,这次X100 Ultra 在充电上居然出现了“反向升级”的现象,在同为蓝海电池的情况下,本来在vivo X100 pro上都能支持的100W快充,结果X100 Ultra却只能支持80W。

不过在《新立场》看来,这应该是超大杯Ultra的通病,比如小米14 Ultra也只是90W快充,5300毫安的电池容量。相较而言,X100 Ultra的配置显然更为合理。再好比此次的无线充电也从50W下调至30W,有时在内部极致的堆料下,适时做出一些取舍也情有可原。

但好消息是,vivo这次将此前报道的BlueImage自研影像品牌搭载上了X100 Ultra,不过具体效果还需要拿到手机的用户测评后才能得知。

不过,相较于“影像灭霸”所增加的性能而言,《新立场》认为更应该关注的是蕴藏在“灭霸”其中的“人文关怀”和为用户着想的温柔一面。

一方面,升级了手机内置的蓝心大模型,更新了 “vivo 看见 ” 的功能。具体来讲,就是在提供辅助拍摄、环境描述、实时识别、物体查找等功能的同时,能及时语音播报,实现“无障碍视觉识别”;另一方面,贴心的照顾了在摄影方面有着特殊要求的用户群体,例如潜水、远距离看演唱会、喜爱单反相机等等,都能满足相应的需求。

从整体来看, 性能上vivo X100 Ultra的确实是勿需质疑,相应地,6499 元的起售价格着实也不算低。

以小米 14 Ultra 和 OPPO Find X7 Ultra 为参考,两者的起售价分别是 6499 元和 5999 元,基本上都属于国产旗舰第一梯队。相较而言,vivo X100 Ultra 美中不足所在:发布时间确实偏晚了。

要知道,小米和OPPO的两款影像旗舰都已经发布了小半年,并开始进入降价阶段了,眼下“灭霸”的价格对比另外两款产品要高 1000 元左右。

其次华为Pura70系列供货充足,而且线下销售量大,在6000元价位段,华为Pura70与vivo X100 Ultra的短兵相接应当也是可以预见。

由此来看,vivo身上还真颇有一股灭霸战群雄的感觉。

02、vivo冲高,影像先行

从历史来看,vivo冲高端的道路不算顺遂。2013年,vivo就曾推出过定位高端的Xplay系列手机,但由于彼时高端心智尚未建立,Xplay系列销量平平;随后vivo又推出了新的高端NEX系列,但最后也遗憾退场,新机的发布也停于2020年3月。

但好的一面是,这些踩过的坑也实打实为后来积攒了不少经验。

vivo的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曾说,在增量市场中,有很多可以抓过来就用的技术。彼时,部分技术确实能在短时间提升某一方面的手机性能,卖给某部分精准用户,vivo也曾用这样的方式成功实现了不同人群的覆盖。

但问题在于非核心技术,短时间内必然会被友商追赶反超,例如,水滴屏、挖孔屏,升降式摄像头等等。真正拥有长期在存量市场存活下去的能力,拼的是谁拥有更长期的核心技术。

2019年,vivo在内部开展了产品与品牌战略层面专项研究,成为公司战略层面调整的信号,一年后,vivo又在内部成立了一个“高端突破小组”,其中一项工作是向内传递和统一品牌战略。vivo的管理层认为应该先确立一个品牌层面的定位,以品牌定位来牵引产品的定义和研发。

例如vivo在影像上的长期投资便是最好的落地案例。

2020年,vivo在X50系列首次应用了自研的“微云台”防抖技术;X60系列上,vivo和蔡司联合研发使其影像能力突飞猛进,这极大刺激了X60系列的销量;同年,X70系列首次搭载了vivo自主研发的专业影像芯片V1,大获成功。

X80系列则推动vivo在国内高端价位段保持领先,份额仅次于苹果;搭载V2芯片X90系列销量相比开售同期的X80增长了2倍;再到今天的X100系列,仅开售5分钟销量就超过vivo X90系列全天销量。vivo通过六代产品的快速迭代,牢牢占据手机行业影像第一梯队的位置。

而刚刚在vivo X100 Ultra 上搭载的BlueImage自研影像品牌,是继华为 XMAGE后,手机行业诞生的第二个独立影像品牌。

而除影像之外,vivo自研OriginOS操作系统,在UI设计、交互体验、个性化功能方面,做了很大优化,在流畅性和稳定性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目前,vivo还研发了蓝河操作系统 BlueOS,据悉该操作系统不是以往的基于安卓开发的系统,而是由Rust语言编写,与安卓不兼容,且是完全独立的系统,已然形成了与友商之间的差异化优势。

不过,就目前而言,vivo高端化只完成了一半:产品力上去了,用户心智还未成熟。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未在高端化上稳住身形的vivo,又迎来了AI的洗礼,这也意味着,vivo才打下影像的江山,又要奔赴下一片战场。要知道,在AI浪潮下,手机的作用早已不仅限于手机本身,而是如何能通过AI实现从手机到平板、耳机、电脑等甚至是未来的AI设备方面的协同、响应,致使AI大模型也成为了兵家的必争之地。

一个合理的逻辑是,随着手机市场竞争白热化,AI大模型会在短时间内打入下沉市场,经过AI重构的手机产品销量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届时在海量用户数据的训练下,形成支持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厂商以及投资者对当下市场的悲观情绪。

虽然AI手机市场显然又会是一片充满厮杀的红海,但《新立场》对于vivo的发展前景倒是持相当乐观的态度,关键就是vivo虽“本分”但不“守旧”,也不再一味秉承“敢为天下后”的理念,不仅已经发布了大模型、Blue OS等,还让AI贯彻到了最新的X系列机型中,用创新一步步展露出其应有的锋芒。

这就正如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所言:“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要跟着用户需求去变,不能自己在原地打转、刻舟求剑,用户需求、用户导向,始终是vivo最大的核心。”

03、写在最后

在胡柏山看来:“手机行业仍是科技领域里最好的行业”,甚至没有“之一”。

Canalys研究预计,随着渠道利润的提升以及厂商强竞争力新品的刺激,2024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有望步入温和复苏的轨道。而且,未来10年中国大陆市场中产阶层人口的增加,庞大的高端市场依然是国内外各大厂商的长期战略必争之地。

有意思的是,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vivo以17.4%的市场份额夺得今年第一季度国内销量第一。当然,这也归功于去年vivo在11月13日发布的vivo X100系列和12月发布的iQOO 12系列的成功,增长势头一路延缓至一季度。

实际上,今年的一季度也是近年来最惨烈的一个季度,据多份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市场份额排名前六的厂商间差距仅有3个百分点。第二季度,手机市场又迎来传统出货旺季,叠加618大促节点,各大厂商已有不少新机于5月登场,想抢占市场先机,其竞争惨烈程度比起第一季度只会更甚。

目前看来,二季度中的vivo至少能用“影像灭霸”的流量,带动X100s 和X100s Pro的销售,或将继续延续一季度刚刚拔得的头筹。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