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家被收购的小核酸Biotech,出现了?

会是谁?尚未可知,但答案呼之欲出。

会是谁?尚未可知,但答案呼之欲出。

3个月时间,已出现4单中国Biotech被并购案例,这样的现象前所未有。买方既有MNC,Biopharma,还有Biotech,卖方要么在某个前沿领域具备差异化技术平台,要么有聚焦在某一疾病领域的全球潜力产品管线,或单个重磅产品,而创始人多为连续创业者,或出自“先驱”企业。

此外,有长期关注中国和美国生物医药发展的受访者表示:“创新性的Biotech公司要脱颖而出,被顶级投资机构或者大药厂认可,优质的早期药物开发能力,国际临床开发能力,以及国际BD/资本运作能力这三者缺一不可。”

结合潜在被并购标的画像,以及生物技术行业2024年风向标,可以对下一个可能被并购的中国Biotech进行筛选与预估。锁定的重点技术赛道必然是ADC和小核酸,2023年以来,中国在两大赛道的创新实力已有目共睹,多起大额BD交易、重磅合作和投融资并购数据,足以佐证全球对中国ADC及小核酸创新药物的看好。

而比起ADC近两年的持续火爆,小核酸更像刚到爆发的临界点,其发展之势难以阻挡,有业内人士直言:“小核酸药物大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刻。”已获批小核酸药物近20款,其中重磅小核酸药物Amvuttra和Leqvio历经艰苦研发后,其商业化价值正被有力验证,过去一年分别约500%和220%的收入高增速,无疑是让药企们大力加码的催化剂。

一家名为瑞博生物的小核酸Biotech,与勃林格殷格翰(BI)达成了超20亿美元的多靶点合作,交易金额超过了ADC开年的第一笔BD交易。而与BI合作几天前,瑞博生物刚将其PCSK9小核酸新药在华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益,授权给了齐鲁。瑞博生物两大亮点在于:其CEO、CMO均为小核酸行业“大牛”;具备一个极具差异化的技术平台(RIBO-GalSTAR),且构建了专利护城河。

另一家名为舶望制药的企业,不久前更是与诺华达成了超40亿美元的合作。这家公司的成立时间仅3年,但2年多就开了27条管线,对应疾病领域很是丰富。其中,舶望制药针对ANGPTL3 、AGT、HBV、PKK等不同靶点布局siRNA产品、申请专利的速度很快,筛选和优化能力得以体现。这一效率在小核酸领域不可小觑,多数成立比舶望早个5年、10年的企业,管线不及后者丰富,进入临床阶段的速度也不及他快,其进度已快速跃至国内靠前。

此外,与瑞博生物类似的地方在于,舶望制药的技术平台和团队实力也颇有来头。舶望制药建成技术平台的时间很早,其自研RADS平台与全球小核酸药物“先驱”AInylam相关技术头对头相比,RADS产生的药物可以在更低的剂量下达到更好的药效和持续时间。而在团队上,舶望核心团队来自小核酸先驱企业Arrowhead。此外,舶望制药在募资上的效率也颇高。细看舶望这家小核酸新秀,其发展风格与Alnylam很相似。Alnylam很早就将合作视为“基因”,舶望也是在产品很早期就选择打包出去。

纵览现在国内多家小核酸Biotech,与瑞博生物和舶望制药有共性、或符合潜在被收购标的画像的企业还不少,谁会在并购趋势下选择“卖身”?小核酸Biotech的关键竞争力是什么?为什么大药企纷纷进军小核酸赛道?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