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洲际航天科技(1725.HK)的长期发展之道

伴随着储备订单的落地兑现,公司有望迈入成长新阶段。

一次科技革命,一代基础设施。

2023年全球共完成火箭发射221次,SpaceX独占98次,占比44.34%。近年来,星链已发射了5000多颗低轨卫星系统,SpaceX基于低成本火箭快速组网并逐渐进入了商业运营阶段,深刻影响了国际通信市场的发展。

全球卫星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以及美国SpaceX的成功示范效应,引发了全球的关注。与此同时,世界其他的一些国家也在紧锣密鼓推动他们的航天计划,争取在这一场全球航天竞赛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此背景之下,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及组织,有望在助推各国实现"航天梦"的过程中,迎来业务上的新突破。年报作为评估企业运营表现的关键文件,能够帮助投资者清晰了解产业链上的各大公司在过去一年的动作。

3月27日,香港首家商业卫星上市公司洲际航天科技(1725.HK)发布了2023年全年业绩。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营收达到5.94亿元(人民币,下同),权益持有人应占年度亏损为2.11亿元。

事实上,商业卫星行业前期亏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鉴于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初期的研发工作,并在规模化和产业协同方面做到一定程度才会实现利润回报。因此,与其将目光放在短期的商业回报上,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年报中透露的草蛇灰线,去进一步了解公司背后的长期价值。

订单储备充足,商业化落地加速

对于这类科技公司在前期阶段面临的这种亏损,在资本市场上一般称之为"战略性亏损"。其中的典型案例当属京东、特斯拉。

其中,京东在长达十年的战略性亏损阶段,坚持投入巨资打造物流体系。最终成功构建与"四通一达"截然不同的完整的物流及供应链服务平台,并孵化了京东物流、京东健康两家上市企业以及京东数科这家互联网金融独角兽。特斯拉更是连续十六年挣扎在亏损的泥潭之中,净亏损曾超过22亿美元。最终特斯拉于2018年实现亏损收窄,总市值一度超过万亿,成长为电动汽车行业的霸主。

洲际航天科技亦是如此,回顾公司在过去一年的一系列战略布局和实际进展就可以发现,当下的行动无疑是在为其长期发展"交学费",以筑牢底层基础。

当下,洲际航天科技通过在卫星产业链上的深入布局,是香港唯一一家横跨卫星产业链上下游,涉及卫星制造、发射、测控、发射及卫星大数据应用以及精密电子制造多个领域的商业航天企业,也是香港唯一的国际宇宙航行联合会(IAF)机构成员,APSCO战略合作伙伴。

近些年,公司在经过多方面的筹备建设,也不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去年7月25日,洲际航天科技旗下的ASPACE香港卫星制造中心正式开幕。ASPACE香港卫星制造中心是香港首家卫星制造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卫星智能制造工厂之一,适配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等不同类型30到10000千克不同量级卫星的多星并行研制能力,具备年产200颗的批量生产能力。

产能是卫星产业发展的关键命脉,一旦掌握了生产能力,能够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相当于在这场激烈的竞赛中率先掌握了主动权。更重要的是,基于公司构建的完善的民用工业体系供应链,能够帮助公司更顺利的推进当下积累的卫星制造订单。

2023年,洲际航天科技与巴西航天企业签下总价为6.75亿美元的大订单,当中包括制造108颗通讯与遥感一体化卫星、承建卫星管理中心、卫星数据处理中心以及两个地面站、承建卫星数据处理中心及卫星控制及操作培训。

伴随着卫星制造基地的启动,洲际航天科技加快了商业化的步伐。后续随着该项订单的推进,不仅能为公司带来庞大的现金流支持,并进一步赋能到公司的业绩层面。更重要的是,订单顺利推进带来的极强的示范作用,进而刺激潜在合作订单的加速转化。

除了卫星制造订单之外,洲际航天科技在卫星产业链上下游的业务上也持续获得进展。

比如订立具有约束力的合约,向APSCO提供"金紫荆卫星星座"的遥感卫星数据、向RBC Signals提供基础设施容量及服务;联手阿联酋、沙特在当地打造航天城等。

当然,能够频频获得市场的青睐,也离不开洲际航天科技全面整合资源的能力。

去年,公司先后与易欧司光电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中铁十八局集团等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及合作备忘录。在笔者看来,前者有望进一步夯实洲际航天科技的技术优势,并对其卫星制造带来很好的降本增效作用,从而为公司带来更为可观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后者则能够让洲际航天科技在航天建设方面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从公司过去一年的业务布局来看,洲际航天科技将很快进入收获阶段。当下,公司真正形成了从研制到卫星发射的卫星全产业链,并不断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在卫星全产业链上的降本增效,从而提升了自身在技术、价格方面的竞争能力。伴随着储备订单的落地兑现,公司有望迈入成长新阶段。

政策需求双驱动,商业航天获显著推动

拉长视角来看,市场也正不断释放积极信号,为商业卫星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洲际航天科技这类商业航天企业正迎来难得的机遇。

从政策端来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聚焦新质生产力,商业航天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产业第一次被纳入工作报告中。

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中,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亦首次提出,统筹谋划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若干利好政策的发布,无疑将进一步推动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这些正是如洲际航天科技这样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巨大发展契机。

从需求端来看,具体主要聚焦在战略需求和应用需求两个方面。

战略需求方面,在以SpaceX、Oneweb为代表的国外星座规划及部署和频轨资源的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各国出于占频保轨、战略安全、空间资源等多方面的考量,纷纷开始跑马圈地,从而刺激了通信卫星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2022年俄乌战争中,以通信卫星为代表的商业卫星星座展示了惊人的力量。

正因如此,发展航天产业就成为了全球众多有能力的国家一个非常刻不容缓的战略工作。从当前国内星网发射的大规模进程来看,2023年开始全面启动,2024年将有望实现大规模发射的趋势将是非常明显的。在此背景下,商业航天力量的加入也加速了其相关产业发展和布局。

而在应用需求方面,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卫星互联网也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消费电子与智能出行作为民用卫星通信市场的两大典型场景,配备卫星通信能力的C段终端产品规模化、市场化生产将驱动卫星通信打开大众市场。

消费电子方面,自搭载天通的Mate60Pro发布以来,至今已有多款智能手机配置了直连卫星功能,未来随着天地一体化,手机直连卫星有望从头部品牌高端机型向中高端机型继续渗透。

智能出行方面,以吉利、比亚迪为代表的头部车企积极探索车载卫星应用落地,高精度定位、车规级导航与车载卫星通导融合成为应用热点。

因此,在应用需求的驱动下,终端卫星直连技术将逐步成熟,卫星互联网空间段建设和卫星制造等供应链有望快速增长。

这些正是如洲际航天科技这样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巨大发展契机,通过测算,到2025年,仅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的市场规模就超过2700亿元。伴随着卫星产业的快速增长,公司作为香港首家商业卫星上市公司,或有望随之获得市场份额的提升。

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全球各国都迎来了信息技术的一次盛大机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那些掌握了核心科技的国家和企业,才能够充分地汲取时代的丰厚利益。

其中,卫星互联网作为当下不可或缺的基础建设,更是成为被市场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洲际航天科技作为来自中国的民营商业卫星企业,尽管当前与其他国际巨头相比仍有差距,但它仍然通过不断的努力,获得了市场和资本的认可。那些未能即刻见到回报的投入,也将会华为让飞轮启动的燃料,推动洲际航天科技的成长。对于这样的企业,不妨让我们多一份关注。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