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锐评GLP-1扎堆、商保融合,深化创新是最大的稳预期强信心!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由中国医药行业26家协(学)会共同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E药经理人和中国县域卫生承办的2024’"声音•责任”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于3月4日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召开。来自医药卫生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由中国医药行业26家协(学)会共同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E药经理人和中国县域卫生承办的2024’"声音•责任”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于3月4日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召开。

来自医药卫生界的20余位全国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省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线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及专家应邀参加会议。

声音·责任现场图片

“声音·责任”座谈会自2009年3月首届举办以来,已成功召开十五届,历届座谈会都得到了医药卫生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省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积极响应。

在本次座谈会中,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E 药经理人系列媒体出品人谭勇主持了大会,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轮执会长周亚伟主持了“全链条政策支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话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田家政主持了“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夯实全民健康基石”的话题,中国中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宪主持了“守正创新,深化改革,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话题。

多位与会代表委员认为,生物医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到战略性的支撑作用,要加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投入,通过政府协同,产、学、研密切配合,从医药创新全产业链同向发力,避免同质化竞争,比如CLDN18.2、GLP-1等扎堆,加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飘扬指出,目前国内医药行业原始创新能力较弱,靶点集中,同质化竞争,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创新药企也面临着研发投入、风险和回报失衡问题。因此,如何提升原创能力,避免“内卷”竞争,并完善政策措施,助力创新成果转化,给企业更大信心,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建议,进一步完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继续增加审评员队伍,压缩审评审批时间。研究、改革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增强市场主体信心,稳定市场预期。进一步发挥医保“保大病”的作用,在鼓励生物医药创新和平衡社会医药费负担之间找到平衡点。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建议,改变科创母基金的考核方式,激发全社会原始创新动力,从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创新团队、专利数量、培养人才数量、促进的就业等方面建立考核指标。

以下为“两会”代表、委员精彩观点总结(按照发言顺序整理):

01.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助力创新成果转化

孙飘扬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近年来,全球医药市场规模稳定增长,创新药呈现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格局。去年国家的一系列有利政策导向,为国内医药行业发展注入了信心。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从过去缺医少药,到目前已建立完整的医药工业体系,尤其是近年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

但是,目前国内医药行业原始创新能力较弱,靶点集中,同质化竞争,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创新药企也面临着研发投入、风险和回报失衡问题。因此,如何提升原创能力,避免“内卷”竞争,并完善政策措施,助力创新成果转化,给企业更大信心,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医药创新全产业链同向发力。一、加强基础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医药企业开展差异化创新,减少内卷、同质化竞争;二、完善政策措施,解决创新药准入医院“最后一公里”难题;三、大力探索商业保险,促进商业保险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融合发展,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02.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质生产力亟需培育

于清明 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

生物医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将起到战略支撑的作用。围绕形成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的新质生产力等,我提交了相关建议。

针对加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建议增加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迭代创新,差异化创新,源头创新,减少资源浪费及行业内卷。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继续鼓励和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为生物医药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进一步完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继续增加审评员队伍,压缩审评审批时间。研究、改革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增强市场主体信心,稳定市场预期。进一步发挥医保“保大病”的作用,在鼓励生物医药创新和平衡社会医药费负担之间找到平衡点。

为加快实现我国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建议通过系统化政策支持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建设。以创新驱动、资本驱动、要素驱动,重点支持突破一批临床急需和国产化率低的高端整机设备、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面向老年人群、慢病人群、乡村地区的大健康管理需求,加快发展适宜的人工智能、可穿戴、精准监测、康复辅助、适老性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通过政策引导相关主体以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同时,出台进一步支持国产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核心零部件、高端医用包装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政策措施,补强产业链,延伸供应链,打造现代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

03.打造区域性协同创新中心,整合创新要素

郝海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药科大学校长

近10年,我国医药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创新药物研发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基本解决了成熟靶标药物研发的问题,但针对全新靶标的原创发现和原创新药研发,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创新资源与要素,推动我国生物医药的源头创新,避免资源浪费在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赛道中,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建设生物医药相关动态共享数据平台。业内现有各类数据平台非常分散,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新药研发单位获取全球新药研发动态数据的能力参差不齐,缺乏权威的数据平台。建议有关部门牵头搭建一个权威的、能围绕全球各研发赛道和新药研发动态趋势的数据库,避免低水平同质竞争,引导差异化创新布局。

二是通过各类政策优化激励原创新药研发。现阶段,我国制药企业在原创新药布局上存在信心不足等问题,应当通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药品定价制度等激发、引导那些具备良好基础、有创新实力的头部企业,去做原始创新,加强高校与企业实现真正的联动,尤其针对那些在我国高发病率、目前全球都没有很好药物的领域,予以自上而下的组织引导和激励。

三是通过布局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原创药物研发高地。目前我国新药研发机构存在多、小、散的问题,创新要素,如资源、人才、资金等极为分散。建议打造区域性的协同创新中心,例如可以围绕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整合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高校院所以及创新型企业,针对临床未被满足需求的重大疾病领域,通过重大项目、创新人才团队、技术攻关联合体等方式,实现跨地区、跨单位的协同创新。

04.加速完善生育支持体系的建立

阮祥燕 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内分泌科主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生育力保护保存专业委员会主委

目前国际国内都面临人口负增长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分为两部分:一是社会因素,二是医源性因素。社会因素有很多;医源性因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22年中国新发癌症患者480多万,随着癌症诊治水平的提高,有些癌症五年存活率超过90%,意味着这些患者可以长期存活,但癌症治疗,在保住生命的同时,因用到放疗或化疗,保守估计,为此每年至少可造成100万的儿童与育龄女性永久丧失生育能力,卵巢功能早衰,慢性病提前,过早出现衰老,加剧人口老龄化。

对此,我将就加速完善生育支持体系的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过早老龄化,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扩容等百姓关切的问题进行建议。

我们团队经过10年的努力与创新,在北京妇产医院创建了中国首个卵巢组织冻存库,一种新的保护女童和育龄女性的生育能力、卵巢功能以及全生命周期健康的新技术——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在患者放化疗前取出部分卵巢组织进行冷冻保存,待放化疗结束,再将冻存的卵巢组织移植回患者体内,既保护了生育力,也保护了卵巢功能及全生命周期健康。2021年,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了中国首例卵巢组织冻存移植后自然妊娠的健康婴儿,真正实现了重大科技转化,填补了我国此领域空白。这项技术如果能够加速向全国推广,至少每年可保护100万女童与育龄女性的生育能力与卵巢功能,在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及过早老龄化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05.改变科创母基金的考核方式,激发全社会原始创新动力

朱同玉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

我国发展原始创新需要去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动力。在我国现阶段的生物医药领域中,科学家进行专利转化和科学创业的积极性较高,但是中小微企业创业正在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天使基金投入不足。

目前科创母基金基本掌握在各级政府手中,而政府在天使基金的投入上却存在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不论是各地政府还是国家层面的基金,早期投入偏少。目前大部分母基金与国有基金的考核指标往往需要考虑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但是对于天使轮投资基金而言,考核指标不应以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为主,而是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创新团队、专利数量、培养人才数量、促进的就业等等,这也是国际上政府天使基金的普遍考核指标。从全球经验来看,以色列的政府基金就围绕专利、产品等指标进行考核。

06.支持国产耗材发展,加注复杂制剂技术

马光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众所周知,我国生物制药中的耗材,例如细胞培养载体、层析填料、过滤膜等,长期依赖进口,总被“卡脖子”;同时生物药技术迭代迅速,外泌体、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等新赛道的发展,对耗材又提出了新挑战,如果不早日实现国产替代,卡脖子问题将反复重现。

我建议,一是建立多部委联合的应用国产化耗材推进部门,包括科技部、卫健委、药监局等制定全面的推进策略和机制;二,对实施国产耗材变更申报的企业提供必要的项目支持和资金补贴;三,优化耗材变更审评审批流程;四,放宽工艺验证,减轻变更企业负担。

第二是关于复杂制剂,复杂制剂是实现长效靶向精准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往往可以获得比一类新药更好的综合效果,且成本更低,这是我国现阶段实现换道超车的重要机遇。

我建议:一,建立多部委联合机制,对核心技术进行重点立项推动,建立绿色通道和优化审批手续;二,在不逊于已上市或已申报产品临床优势的前提下,拓展二类新药(即创新制剂)的申报范围。例如申报品种可以体现新技术、低成本、低能耗的技术优势,可以体现新工艺、新处方、新辅料的处方优势,可以体现产品质量更稳定,药物释放、药代更可控等质量控制优势。三,如果设计的载体材料过去已获批准,而且申报所用载体在曾经已批准的范围内,药物浓度在体内所容许的最大和最低范围内,说明安全性和药效达标,临床试验可大幅度简化。

07.转变新药研发模式,关注从创新制剂领域突破

张伯礼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工智能大数据推广以来,和制药工业的紧密结合,推动了创新药物的研发、大药的改造以及生产制剂工艺的技术升级。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着重大的发展契机,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挑战。其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特别值得关注:

一是新药研发模式如何转变,特别是在医学基础研究发现的新靶点问题。借鉴国外一些药物研发的模式,修饰化学结构,提高药物的吸收利用度,可能是一条捷径。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二是在新制剂上要下功夫,制剂工艺落后是目前我国医药工业的一大短板,也是重点突破口。另外新辅料的研究发现也是重点方向,目前这方面新材料的发现提供了一个契机,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

08.鼓励跨界合作和生态创新

徐浩宇 全国人大代表,扬子江药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目前,大健康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放眼长远,我们仍需保持前瞻视野,进一步优化大健康产业的生态系统,与时俱进地完善顶层设计,如结合区域特色,科学规划大健康产业发展,建设大健康产业综合发展示范区,培育知名品牌和企业,以更好应对国内外环境的持续变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向更高质量、更高标准迈进。

同时,要加大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力度,鼓励跨界合作和生态创新,加强“政、产、学、研、用”融合合作,变企业“单打独斗”为全行业“抱团作战”,促进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多个性化和精准化健康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我们必须坚定依靠“中国药”,通过强化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强政策之间的协同联动,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路径。尤其推动大健康产业更多地与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融合发展,互为支撑,实现文化与产品的双重输出,更好更快地携手走向世界,展现我国大健康产业的独特魅力与实力。

09.稳预期强信心,推动生物医药自主创新

丁列明 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在研管线占全球35%,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生物医药产业在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下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实现稳预期、强信心,推动自主创新。

第一,在引导金融投资方面,可以着眼医药研发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给予全链条支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统筹和有效引导,让投资者敢于投资,创新者敢于创新。

第二,在鼓励药企自主创新方面,在创新药定价上,可以建立以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基础和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真正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出台政策加强药品临床试验数据保护,不同类型设定不同保护期,激发创新积极性。

第三,在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缩小、迎头赶上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与全球的差距,必须持续优化相关政策,如吸引外籍人才尤其是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10.加大创新投入 保基业长青

安 康 全国人大代表、华兰生物董事长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2024年经济工作九项重点任务之首,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以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华兰生物以血液制品起家,并逐步向人用疫苗和单抗药物领域延伸,目前初步构建了血液制品、人用疫苗、单克隆抗体及重组药物为核心的大生物产业格局。对于疫苗企业来说,尤其是在2023年三季报披露后,疫苗企业普遍进入了估值的寒冬。在寒冬中,企业更加切身地感受到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华兰生物希望能和国内更多的同行企业一起,研发出更多先进的疫苗和生物药品,开发更多急救药、临床好药,惠及更多患者。

11.优化基础研究资助模式,引导新型产学研合作

夏广新 省级政协委员,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

毋庸置疑,无论监管层面还是产业层面,我们的初心和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让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品惠及民生。

对此,我带来了三点建议:一是优化基础研究资助模式。当前的资助前瞻性不足,扎堆热点研究较多,短期出成果难的“冷门”项目得不到支持。在理念上仍需改变,应对长远性的基础研究、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持续地资助和扶持。二是政府引导建立新型孵化转化模式,借鉴更多生物医药先进国家的优异案例,带动产业投资,尤其对多年没产出新药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给予重点支持。三是持续推进分段生产指导原则的落地等问题的解决。

12.打通高精尖创新技术最后100米

胡志远 省级人大代表,北京中科纳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 CEO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在癌症的精准时代,高精尖诊断技术提供了更准确、快速、无创的诊断手段,为患者带来了更为精准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例如,为了助力精准诊断照进现实,我们选择聚焦于液体活检医学技术——循环肿瘤细胞(CTC)体外纳米检测。该技术曾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选为全球十大新兴技术之一,也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未来五大医疗颠覆技术之一。基于此,我们自主研发的新型TUMORFISHER “多肽纳米磁珠”CTC捕获技术,能够快速、无创和高灵敏地捕获及鉴别外周血中稀有的CTC,可应用于肿瘤进展的各个阶段,如肿瘤的早期诊断、复发监测和疗效评估、抗肿瘤药物的精准疗效预测等,从而帮助指导患者用药和治疗方案。

为了尽快给肿瘤患者带来福音,建议给予CTC一类医学创新技术及产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打造落地的新业态、新模式,打通高精尖创新技术“最后100米”。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