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基金造不出“明星”?

近年来,国内不少公募基金凭借明星基金经理的流量效益,趁热打铁发售产品实现了规模突破。然而这一招,在东吴基金似乎不太灵验。最新出炉的2023年度公募基金的业绩排名显示,东吴基金旗下东吴移动互联混合A类基金、东吴新趋势价值线混合分别以44.9

下载 (6).jpg

近年来,国内不少公募基金凭借明星基金经理的流量效益,趁热打铁发售产品实现了规模突破。然而这一招,在东吴基金似乎不太灵验。

最新出炉的2023年度公募基金的业绩排名显示,东吴基金旗下东吴移动互联混合A类基金、东吴新趋势价值线混合分别以44.92%、41.99%收益率战绩位列2023年主动权益类基金第三名、第四名。在A股持续暴跌的2023年,取得这一战绩实属不易。

然而,在这一亮眼的战绩下,东吴基金依然难以实现规模上的突破。东吴基金成立于2004年9月,至今20年管理规模始终未能突破300亿元。

规模徘徊不前背后,东吴基金人才流失颇为严重。就在12月27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军因个人原因离任。

2019年11月,资管业内名将邓晖出任东吴基金总经理,并推动了一系列改革。邓晖向来因大刀阔斧改革和“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魄力而闻名业界。有业内人士评价:“邓晖的加盟,会吸引优秀的人才汇集,公募的市场化运作,符合他的风格。”

正是在邓晖的号召力下,2020年6月,原中银基金投研核心人物陈军到东吴基金走马上任,一起到任的还有原中银基金权益投资部副总裁邬炜以及原中银基金投资经理刘浩宇。

然而,邓晖这大刀阔斧改革以及引进人才战略,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2020年,共有付琦、朱冰兵、张能进、戴斌、周鑫怿、秦斌、王立立等7位基金经理离职。2021年3月1日,昔日的明星基金经理彭敢也黯然离去。

后续加盟的几位基金经理也相继离任,邬炜于2023年8月15日卸任东吴基金的研究总监兼研究策划部总经理。

刘浩宇则在加盟东吴基金后开始“怀疑人生”,在2022年10月卸任专户投资总监一职时曾在朋友圈发文称,“今年36岁,我不想此生碌碌无为,仅有一串串股票代码留下一生印记。从今日起,实业报国,加盟东华能源,负责氢能事业部,主攻第四代核能高温气冷堆核能制氢的研发、试验、产业化。”

在老部下相继离任后,邓晖也于2022年12月初离任东吴基金。随后,由常务副总经理陈军代任经理一职,原本市场普遍认为陈军会出任东吴基金总经理。然而,东吴基金最终又“空降”了一位券商系高管,陈军则在去年年底离任。

2023年6月,东吴基金公告,原红塔证券总裁李素明出任公司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李素明此次“空降”东吴基金,市场颇为意外,因为此前他并无公募基金从业经历。

但从东吴基金历任高管来看,不难发现东吴基金对券商系的高管情有独钟,上一任总经理邓晖同样是券商出身。在2023年4月加盟东吴基金的副总经理李杰同样是券商渠道出身,此前曾在国泰君安、兴安证券、齐鲁证券等营业部任职,后在万家基金担任副总经理,随后担任万家共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务。

市场分析认为,东吴基金热衷于引入券商系高管背后,反映出公司的渠道销售诉求。但从近年来公募基金规模增长的逻辑来看,渠道布局似乎不再是流量的主要来源。许多公募基金反而更注重明星基金经理的打造,但明星基金的诞生不仅需要市场机遇,更需要时间的沉淀,东吴基金经理频繁出走,自然很难造就明星基金经理诞生的“土壤”。(内容来源|华博商业评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