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私募基金十大新闻

私募基金2023年大事件一文回顾

2023年行至尾声,回顾今年市场的走向,开年资金纷纷涌入,上证指数一路涨到3400点。下半年A股则重启震荡模式,情绪明显降温,两度跌破3000点,甚至下探至2900点以下的低点。

在震荡市场的影响下,基金行业困难与挑战并存,但行动从未停下,不断为未来积蓄力量。这一年,私募基金行业存在哪些或影响深远、或令人印象深刻的大事件?

 

1.私募监管新规密集出台,行业首部行政法规正式落地

2月20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协会”)发布《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备案指引(试行)》,对私募投资基金从事不动产投资业务做出规范。

2月24日,协会发布修订后的《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及配套指引。

4月28日,协会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募集、投资、运作管理等环节提出规范要求。

7月9日,《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发布,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作为私募行业首部行政法规,《条例》完善了私募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标志着私募行业进入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7月14日,协会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备案办法》。

9月28日,协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备案指引》及配套材料清单。

12月8日,证监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2.私募总规模增加0.58万亿,百亿私募阵营生变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1699家,管理基金数量153698只,管理基金规模20.61万亿元。

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477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2952家,私募资产配置类基金管理人9家;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261家。与2022年12月末的数据相比,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减少1968家,管理基金数量增加8650只,管理基金规模增加0.58万亿元。

截至12月19日,国内百亿私募证券管理人数量为104家,较年初的112家有所下降。仍有10家私募逆势上行重回或新晋成为百亿私募,包括勤辰资产、千合资本、信弘天禾、锐天投资、乾象投资、博润银泰投资等。

当前104家百亿私募中,量化私募有32家,主观投资类私募有49家,“主观+量化”策略并行的百亿私募有14家

 

3.业绩分化,股票策略私募产品表现垫底

今年以来,私募五大策略分化明显,其中私募股票策略表现垫底,部分股票策略产品出现巨幅亏损。数据显示,截至12月28日,私募排排网有9937只股票策略私募产品更新了年内业绩,其中5245只产品年内收益为负,占比高达52.78%。

今年以来表现最好的是债券策略私募产品,年初至今平均收益率达到8.55%,有超过八成产品实现正收益;其次是期货及衍生品策略私募产品,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为2.93%;多资产策略、组合基金策略的私募产品,今年以来平均亏损分别为0.27%、1.94%。

百亿私募业绩同样分化明显。有的产品今年盈利10%以上,甚至近20%。但截至12月25日,有业绩记录的82家百亿级私募今年来整体收益为负,正收益占比仅为54.88%。

 

4.年内近2500家私募注销,超七成为协会注销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年内注销私募数量达到2471家,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今年1月份,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达1565家,已经达到去年全年注销私募数量的70%以上。另外在7月份、9月份,私募注销数量再迎小高峰,单月注销私募管理人数量分别为134家、246家。

协会注销、主动注销和依公告注销的私募分别有1856家、564家、和48家,其中协会注销的私募数量占比达75%。协会注销的原因多为不符合协会《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的规定、被协会采取纪律处分措施、经营异常等。


5.量化私募砸盘传闻引争议,监管出手规范程序化交易

8月底,在证券交易印花税减半征收的史诗级利好下,A股大盘高开低走,小涨收盘,引得无数股民唏嘘,一篇怒指量化基金就是“砸盘主力军”的文章横空出世,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拉开了全网讨伐量化的序幕,各种有关量化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量化投资被贴上了“助涨杀跌”、“割韭菜”等标签,一时成为众矢之的,深陷舆论漩涡。

9月1日,中国证监会指导证券交易所出台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系列举措,上交所及深交所分别发布《关于股票程序化交易报告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加强程序化交易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建立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及监管安排,推动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


6.坚定投资信心,多家私募自购加仓

10月,知名百亿私募深圳市中欧瑞博投资管理公司宣布,使用自有资金投资旗下产品。

林园投资表示,基于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长期看好,以及对旗下基金产品的充分信心,即日起公司或实控人林园本人将跟投公司旗下所有产品新增净申购额的20%。

老牌百亿私募巨头中欧瑞博投资宣布,使用自有资金合计1000万元,投资旗下正在发行募集的新产品,在产品运作期间长期持有。

此外,止于至善投资在今年三季度也进行了1000万元的自购。


7.AI嵌入投资,量化巨头幻方发布通用大模型

4月,幻方量化发布公告称,公司将集中资源和力量,全力投身到服务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人工智能技术之中,成立新的独立研究组织,探索AGI的本质。幻方将这个新组织命名为“深度求索”(DeepSeek)。

11月2日,“深度求索”在成立半年后,发布了第一代大语言模型DeepSeek Coder,并表示免费商用,完全开源。深度求索表示,这可能是最强开源代码大模型。该模型主要用于代码生成、测试bug与数据分析。目前,DeepSeek Coder已经开放内测。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火爆,AI炒股频繁引发争议,幻方量化大模型曾被解读为AI炒股。止于至善投资在6月1日宣布将启用AI独管产品,但次日公司表示,AI真正的意义与价值非主要用于交易。


8.私募爆雷跑路,巨头丑闻频出

11月,一则“杭州量化私募跑路”的传闻在行业内引起轩然大波,随后引出私募多层嵌套造假风波。涉事百亿私募FOF——华软新动力发声明称,目前公司管理的最终实际投资至深圳汇盛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部分私募基金产品,因汇盛私募发生违约行为导致兑付困难。随后国通信托、云南信托等多家信托机构,英洛华、横店东磁、郑煤机等上市公司先后公告踩雷。11月24日,证监会宣布对杭州瑜瑶、深圳汇盛等涉事私募机构立案调查。

同月,百亿私募洛克资本创始人张颖豪“卷款跑路”的消息迅速发酵,据传公司未兑付的资金共12亿元,包括固收类8亿元,股权类4亿元,事情发生后东莞相关警方对此展开了立案调查。

今年以来,多家私募巨头先后传出丑闻,比如明汯投资因旗下员工通过自媒体追捧自家,贬低其他同行,被多家私募机构联合举报,最终公司及相关涉事员工先后收到来自上海证监局以及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罚单;知名量化巨头幻方量化、九章资产股东徐进被爆存在婚外情;灵均投资一员工也被爆出婚外情风波等。

 

9.两大巨头联手,新华保险与中国人寿设立500亿大私募

11月29日,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发布公告称,分别出资250亿元共同发起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新华资产与国寿资产分别出资500万元共同发起设立基金管理人公司,担任上述私募基金的管理人。该私募基金公司,暂定名为鸿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有限公司。

该基金是由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等比例出资设立的试点基金,基金形式为公司制。试点基金期限为10+N年,基金初次备案期限为10年,在10年期届满后,可以通过变更备案方式进行延期。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此次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联手设立的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将主要投资于二级市场,该私募基金公司的设立有望为我国二级资本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10.私募竞争加剧,“奔私”老将回流

从去年5月,基金经理“奔私”缄默期延长至1年后,今年来公募基金经理尤其是知名基金经理“奔私”情形明显减少。今年虽然有超300位基金经理离任,但离任基金经理的“下一站”发生了一些变化。与往年以“公奔私”为主流不同,今年不少基金经理选择了在公募领域内流动,甚至出现私募大佬向公募或券商回流的现象。

12月27日,格林基金公告,经董事会审议通过,柳杨、刘赞、孙建波于12月25日起出任公司副总经理。孙建波已“奔私”十年,有着逾20年资本市场投研经历,曾在2010年力压王亚伟夺得当年偏股基金冠军。

2021年,前中泰证券十年“老将”、顶流分析师笃慧离职后转行私募行业,创办了上海领久私募基金。今年7月,笃慧退股并退出管理层,重返卖方研究领域,出任国盛证券副所长、周期研究负责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