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公司港交所申请材料失效,厦门国际银行上市梦何时圆?

12月29日,超新星财经发现港交所官网显示,厦门国际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厦门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厦门国际投资”)向港交所提交的上市申请材料状态被标注为“失效”。图自:香港证券交易所官网截图据悉,厦门国际投资于2023年6月29日向港交所递

12月29日,超新星财经发现港交所官网显示,厦门国际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厦门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厦门国际投资”)向港交所提交的上市申请材料状态被标注为“失效”。

图自:香港证券交易所官网截图

据悉,厦门国际投资于2023年6月29日向港交所递递交上市申请,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为中金、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和兴证国际,名下拥有集友银行和澳门国际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

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厦门国际投资公司营收分别为58.28亿港元、57.02亿港元和61.23亿港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20.75亿港元、36.50亿港元、23.89亿港元。其中,2022年厦门国际投资公司利润同比下滑34.5%。

此次厦门国际投资港交所上市遇阻,具体原因尚未可知,但对于冲击IPO多年未果、国内唯一一家仍未上市的万亿级城商行、厦门国际投资的母公司厦门国际银行来说,这个结果或许有点司空见惯了。

1、积极筹备到默默无声,上市之路波折重重

作为目前唯一未上市的万亿级城商行,厦门国际银行的上市之路也可谓一波三折。

成立于1985年8月31日的厦门国际银行,总部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具有独特的地位。

早在2007年,厦门国际银行就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上市计划,希望通过上市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然而由于其合资银行的身份(当时外资股东占该行总股份的61.75%),上市计划被搁置,为实现上市目标,该行进行了大规模的股权改革。

经过几年的努力,2013年,厦门国际银行成功从有限责任公司转型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且由中外合资改制为中资商业银行,这无疑为其上市之路扫清了一大障碍。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该行年报中多次提及“积极研究上市的可行性”“开展相关筹备工作”,显示其对上市的高度期望。

2014年底,有消息传出厦门国际银行正在研究香港上市事宜,最快有望2015年落实。然而,该行人士当时向媒体透露,经过股东大会审议决定,优先寻求A股上市。

2015年10月,厦门国际银行公告称,将加快推进在国内A股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公开选聘相关中介机构。这一举动无疑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厦门国际银行对上市充满了期待和信心。时任副总裁章德春曾表示,上市是源源不断补充资本的唯一途径。在这个阶段,厦门国际银行似乎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只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市计划似乎并未如预期般顺利推进。

到了2017年、2018年的年报中,厦门国际银行对上市的提法变得模糊起来,虽然仍表示将“积极研究推进上市事宜”,与之前相比,推动上市的力度明显减弱。期间,由于对集友银行并表,该行此后未在年报中提及上市相关事宜。

而到了2019年年报发布时,上市的话题已经完全消失。

令人惊讶的是,2020年10月,资产规模远小于厦门国际银行的厦门银行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福建省首家上市城商行。相比之下,厦门国际银行似乎错过了良机。

尽管如此,厦门国际银行并未放弃上市的努力。在该行新一轮五年战略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将全力实现IPO上市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推动子公司厦门国际投资在港上市并不意味着厦门国际银行放弃A股上市。

尽管从股权结构来看,厦门国际银行的股东实力不俗,且在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上都表现出色,但上市并非易事,尤其对于一家万亿级的城商行来说,除了需要满足监管部门的严格要求外,还需要应对市场的竞争压力和不确定性因素。

2、财务指标令人担忧,单季净利亏损7.15亿

根据厦门国际银行披露的2022年年报显示:

2022年全年,实现营收171.28亿元,同比增长2%;实现净利润58.79亿元,同比增长1.36%。

截至2022年末,资产总额达到10881.1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04%;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6153.35亿元,同比增长8.51%;负债总额10019.55亿元,同比增长7.98%。

不过,有一些财务指标却令人担忧:

-净利息收入下降明显:2022年净利息收入127.31亿元,同比下降8.28%;

-不良贷款率近年来持续攀升:从2019年至2022年末,该行的不良率分别为0.71%、0.84%、1.06%、1.26%;

-拨备覆盖率逐年下滑:从2019年至2022年末,该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10.59%、259.8%、202.73%、168.42%。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及一级资本充足率近五年来首次下降,分别为9.03%、10.35%,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41个百分点、0.09个百分点。

此外根据厦门国际银行最新公布的2023年1-9月信息披露报告显示:该行在2023年1-9月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1.71亿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今年1-6月,该行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还为18.86亿元,这意味着在第三季度,厦门国际银行的归母公司净利润出现了-7.15亿元的亏损。

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厦门国际银行在2023年第三季度的经营情况并不理想。不仅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出现了亏损,而且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也有所增加。同时,该行的资本充足率也有所下降。这表明厦门国际银行在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控制方面可能面临一定的挑战。

3、连续违规受重罚,暴露多项业务风险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厦门监管局2023年5月19日发布的信息显示,中国银保监会厦门监管局对厦门国际银行开出的罚单,作出处罚的日期是2022年6月28日,揭示了该银行涉及多达21项违规行为的严重问题。此次罚款金额高达1397.23万元,同时对10余名涉案人员处以警告或罚款10万元。

厦门国际银行此次被查实的违规行为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划型错误、违规收费、财务顾问服务质价不相符、逆程序扣划跨境担保业务反担保资金等。这些问题不仅暴露了该银行在内部管理上的混乱,也损害了客户的利益和金融市场的公平性。

特别是在贷款业务方面,厦门国际银行的违规行为尤为突出。该行存在循环办理大额存单质押贷款、虚增存贷款等问题,显示出其在贷款发放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同时,流贷额度测算等贷前调查不尽职,贷后管理流于形式,以及贷款三查不到位等问题,都表明该行在贷款风险管理上存在严重漏洞。更为严重的是,个人经营贷款被挪用于证券、房地产和民间融资等限制性领域,这不仅违反了金融监管规定,也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厦门国际银行首次因违规行为受到处罚:自2022年以来,该行已收到8张罚单累计被罚款超过3000万元。

除了贷款业务违规外,厦门国际银行还曾因“酒桌文化”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20年8月,一张截图显示,该行一名新员工因在聚餐中拒绝喝领导敬酒而被辱骂和打耳光。此事一经曝光,立即引发舆论热议。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随后回应称,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停职调查处罚,并承认存在酒后失态、言语及行为失当等问题。

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协会的高度重视,相继发声对银行业的“酒桌文化”“圈子文化”“奢靡之风”等不良作风和陋习表示强烈反对,并呼吁加强行业清廉文化建设。中国银行业协会甚至表示,对于行为恶劣、对行业造成重大损失和负面影响的从业人员,应考虑纳入行业禁入黑名单。

可喜的是,厦门国际银行已从实际工作出发,开展差距分析,对标资本新规等监管要求,识别自身管理现状与一般管理要求的差距,并逐步完善内部流程与机制,后续将通过必要的管理抓手,力争将监管要求、行内数据、银行业务、管理、系统等多个体系在有限时间内有效融合。

作为国内尚未上市的万亿级城商行,从早期的合资身份阻碍到股权改革,再到如今子公司港交所上市材料失效,厦门国际银行上市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好在该行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上表现良好,随着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强化,厦门国际银行的前景依然乐观。

这一切,让我们拭目以待。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