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总局开出超3亿元大额罚单,强监管时代银行股估值有望提升

本刊特约 | 周心钰高频处罚会使得银行更好地提升信贷业务操作的合规意识,最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12月1日,“金融监管总局向多家机构开出罚单”的新闻登上热搜。22条行政处罚信息涉及多家银行、保险公司、保险资管公司以及理财公司,合计被罚金

本刊特约 | 周心钰

高频处罚会使得银行更好地提升信贷业务操作的合规意识,最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12月1日,“金融监管总局向多家机构开出罚单”的新闻登上热搜。22条行政处罚信息涉及多家银行、保险公司、保险资管公司以及理财公司,合计被罚金额超过3亿元,上市银行及理财子公司至少20张罚单,农业银行、渤海银行等均在列。从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具的罚单可以看出,处罚事项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监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笔者分析,在金融强国的背景下,大面积处罚只是为了行业出清,轻装上阵,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减少银行合规成本,有助于银行估值的修复。金融乃国之血脉。这些罚单对“银行业”意味着什么?是利好还是其他?银行类股票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笔者深入分析。

“长牙带刺”小试牛刀

三个看点“短空长多”

不言而喻,金融监管部门整治市场乱象、处罚违法违规行为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银行的过度杠杆,改变银行的风险偏好,引导其合规经营,进而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笔者相信,在监管机构的严厉打击下,银行业的套利行为、规避监管心理、经营行为都得到有效治理,短期看或有影响,长期看则是利多。

笔者认为,“巨罚”是金融监管总局“三定方案”后第一次“长牙带刺”的 “小试牛刀”,有三个看点值得关注:

看点一:处罚对象,一视同仁。本轮处罚涉及多家银行金融机构,处罚的覆盖面特别广。就银行处罚名单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里面既有国家大型商业银行,如农业银行,也有股份制银行,如渤海银行。此举向市场发出鲜明信号:金融监管机构一定会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笔者认为,下一步在强化行为、功能、穿透式、持续监管方面会下足功夫,聚焦在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事”、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人”、破坏市场秩序的“关键行为”上面。

看点二:贷款类违规和内控类违规,重点打击事项。详细翻阅某银行2.24亿元罚单,其共涉56条违法违规事由,包含违反高管准入管理相关规定、关联贷款管理不合规、绩效考核不符合规定、重大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充分等。违规原因多聚焦在贷款、内部人员管理不力、房地产相关业务等方面。

这与过去若干年我国大部分银行金融机构出现的主要问题极其相似,那就是贷款类违规和内控类违规。历史数据显示,2004-2020年,监管处罚问题主要在信贷业务、案件与操作风险、票据业务、内控与合规、公司治理等领域。集中反映在违规发放贷款、信贷资金被挪用、贷款三查不尽职、内控管理不到位、贷后管理不到位等。上市银行中贷款类违规和内控类违规案件较多,受处罚约占80%。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违规操作会导致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因此,贷款类违规和内控类违规,依然是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的重点精确打击事项。

看点三:个人处罚,一罚难了。在已公布的罚单中,金罚决字〔2023〕15号至19号文件的被处罚当事人某银行四位时任高管宋某、周某、曹某某均被警告并处6万-7万元不等的罚款,陈某被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

根据法规,针对责任人处罚常采用警告、罚款、禁止从事银行工作和取消高管资格等措施。禁止从事银行工作是对违规人员最为严厉的处罚,说明监管处罚力度的加强。因此,下一步不排除加大对违规个人的处罚力度。笔者认为,在新时代、新征程里,金融政策决定之后,人依然是最重要的因素,绝不可能一罚了之,任其逃之夭夭。

两个维度有助银行资产质量提升

强监管下银行股估值修复可期

与此同时,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叠加央行披露高风险银行数量更能厘清此次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处罚”。

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一要发展;二要防范金融风险。随后,11月13日,央行简要披露2023年第二季度我国高风险银行数量为300余家,资产占全部银行的不到2%,比去年346家(占比1.72%)略有上升。

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应深刻明白其风向意义与历史价值。笔者相信,此举开启了强监管的新征程,未来将是一个银行业有序发展的新时代。两个维度可挖掘银行股的投资价值:

一是处罚形式手段或更加全面,有助于提高银行资产质量,有利于银行估值的修复。

2017年以来,虽然罚款甚至巨额罚单屡见不鲜,但很少有对金融机构采取停业整顿和吊销金融许可证类的处罚。过去20年间,仅使用过28次,使用频率占比之和不到0.2%。笔者分析,在监管处罚常态化下,未来不排除根据银行的风险管理情况,做出停业整顿或者吊销金融、业务许可证的处罚。

威慑效应理论认为,高频处罚会使得银行更好地提升信贷业务操作的合规意识,最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笔者认为,在中央一再强调必须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大背景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采取措施,提高检查与处罚频率。监管处罚强度增强大大有助于提高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客观上有助于减少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对投资者来讲是完全正面有利的监管,有利于银行估值修复。

二是“兜底监管”下,有助于减少银行风险成本,提升银行估值新信心。

笔者注意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其目的是要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值得关注的是,会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首次提出“兜底监管”。

笔者分析,“兜底监管”就是指凡是找不到监管责任归属的领域,最终均归金融监管总局监管。从宏观层面出发,政策连续性程度的提高会显著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

笔者认为,“兜底监管”具有威慑效应的一贯性。这意味着,近年来,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将会在更为清晰的法定边界积极而谨慎地行事。这也从客观上减少了银行的风险成本,对银行业是一个“利空出尽是利好”的好事情,投资者对银行股的估值不必保守悲观。

总而言之,在金融强国的背景下,大面积处罚只是为了行业出清,轻装上阵,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减少银行合规成本,有助于银行估值的修复。笔者建议,投资者可对公司治理结构稳定、在业内经营风格稳健、股息回报较高的银行给予关注。如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邮储银行以及江苏银行、平安银行等。

(本文已刊发于12月9日《证券市场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本刊立场。本文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