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北交所”能拯救IPO受阻的药企吗?投资人说:只能试一试!

转战北交所,是一个好选择吗?一位长期深耕医药行业一级市场的投资人最近观察到不少“药企转战北交所”的案例,包括在其所在投资机构经手的一些药企中,亦有不少选手正筹备奔赴北交所。如丽珠医药集团终止子公司丽珠试剂分拆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声称“未来

转战北交所,是一个好选择吗?

一位长期深耕医药行业一级市场的投资人最近观察到不少“药企转战北交所”的案例,包括在其所在投资机构经手的一些药企中,亦有不少选手正筹备奔赴北交所。

如丽珠医药集团终止子公司丽珠试剂分拆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声称“未来还将择机寻求在北交所上市”便是一个典型案例。而更早之前,创尔生物科创板“折戟”同样官宣转战北交所,一度筹划创业板IPO的威门药业也曾转战冲刺北交所……

在上述投资人看来,“转战北交所”现象频发背后,更多是一种科创板收紧、港股破发导致上市难,而应运而生的备选之路。北交所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在如今资本市场遇冷的情况下,虽然流动性有限,但对于特别稀缺的标的来说仍较为友好。

不过,“转战北交所”真的能成为那根救命稻草吗?

他认为,北交所能否拯救一众Biotech,则并不好说。“大家只是多了一个选择,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争取先上北交所,但从交易上看,北交所退出还有明显问题,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流动性太差。”

丽珠试剂为何“转战”?

11月10日,健康元发布公告,控股子公司丽珠医药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已终止子公司丽珠试剂分拆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并申请在新三板挂牌,未来还将择机寻求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从丽珠医药的角度来看,其实更像是一次保留实力,等待市场情况转好再分拆上市的一次选择。用丽珠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综合考虑资本市场环境变化、丽珠试剂自身经营情况及未来业务战略定位,统筹安排业务发展和资本运作规划。”

目前的一个公认的事实是:IPO退出渠道正在收窄。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到今年三季度,美股、港股和A股IPO的数量减半,IPO项目解禁后普遍比发行价低30%~80%。

而丽珠试剂本身不仅是国内老牌IVD龙头企业,其营收规模与产品实力也不容小觑。据悉,丽珠试剂成立于1989年,是上市公司丽珠医药集团下属的第一家子公司,同时也是国内较早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企业之一,在呼吸道感染、重大传染病、药物浓度监测等领域的部分产品拥有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

在业绩层面,过去几年的新冠疫情催生的检测需求也给丽珠试剂带来了充沛的销售收入,仅2020年一年营收就将近14亿元,同比增长83.28%。与此成正比的是丽珠试剂的研发投入,健康元年报显示,2020年的28个在研项目,在2021年增长到了49个,2022年又增长到了86个项目。

对于丽珠集团来说,外部是资本市场IPO遇冷,内部是丽珠试剂本身标的优质,目前确实不是一个分拆上市的好时机

另一方面,北交所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有投资人告诉E药经理人,在如今资本市场遇冷的情况下,科创板的退出渠道收窄,北交所虽然流动性也有限,但对于特别稀缺的标的来说仍然较为友好。

有专家曾解读,北交所由新三板精选层升级而来,定位在“更早、更小、更新”的企业。2021年开市至今已经有数十家瞄准创新的早期公司登陆或开启上市辅导。今年以来,如生物技术公司天广实、临床CRO公司海金格以及一些生命科学产业链公司们都纷纷奔赴北交所。

例如在2021年首批登陆北交所的三元基因,主要研发基因工程药物、疫苗等产品,其主要产品重组人基因工程α1b干扰素是中国第一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1类新药。

而在今年才登陆北交所的锦波生物,股价屡创新高,截至今日收盘,股价为287.99元/股,总市值196.08亿元。从基本面来看,锦波生物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人源化胶原蛋白材料制备及产业化的核心技术在全球也居于领先水平。

此外,从规则上,北交所的上市规则也相对友好,对于未取得营业收入的企业而言,只需要市值不低于15亿元,最近两年研发投入合计不低于5000万元,在新三板挂牌满一年即可上市,远低于创业板和科创板对市值、营收或科创属性等要求。

北交所能否拯救Biotech?

大家为什么要转战北交所?背后原因其实很好理解。

目前来看,生物医药领域项目退出仍以IPO为主,但不同IPO渠道已明显呈现分化态势。自科创板和港交所18A对未盈利医药企业放开,资本有了快速涌入、增值和退出的机会。然而,受疫情、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剧烈变化等影响,近两年医药企业上市通道变窄,IPO退出遇冷。

有投资人在接受E药经理人的采访时直言“科创板现在已经很难上了,渠道基本上关闭”。

他继而解释,一方面,A股科创板审核趋严;另一方面,港股交易量有限且估值偏低,难以成为企业当下首选;把眼光放至美股,对临床试验的数据则要求准备更为充分,“拼凑的管线基本没人买单”。

这并非个例。当下,一级市场融资环境收紧已是不争事实。受“一二级市场倒挂”影响,因IPO发行价低,而放弃的企业故事也并不鲜见。

如此情况下,这就导致了一些转变。比如,有投资人告诉E药经理人,一级市场现在更多会倾向于在企业募资的同时通过一定的老股折扣进行退出,同时在新项目投资时也会着重关注回购、清算等条款,以保障后期的退出通畅;有些也开始考虑并购的方式退出,除了政府基金而今比较踊跃外,产业基金也相对活跃,尤其一些老牌药企现金流相对充足同样在市场上寻找标的。

如此背景下,不少Biotech转战北交所似乎也不足为奇,这与其自身特有属性同样不无相关。

首先看北交所的定位:致力于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融资阵地。再从制度上来看,北交所上市门槛相对较低,审批时间较短。北交所上市标准平移精选层的四套“财务+市值”的条件,以市值为核心,围绕盈利能力、成长性、市场认可度、研发能力等设定了四套进入条件,企业符合其中之一即可,且各项要求均低于科创板上市条件。

尤其是一些已上市的成功案例更是加大了大众信心,如锦波生物登陆北交所首日便收涨160%,这无疑受到不少被科创板和港股“打击”的Biotech青睐。

紧接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北交所根据其定位正吸引着早期、创新型的稀缺标的,那么,去北交所IPO能否拯救Biotech资本困境?转战北交所会成为一个主流方式吗?会是一个好的退出渠道吗?

不少投资人给出的答案仍然不确定性极强。“大家更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只是多了一个选择,更多仍算是一种无奈之举。”在受访投资人看来,“北交所流动性不佳”则成为了“心头之痛”,也正因北交所目前流动性难破局,受到市场青睐有限,或难以成为一众药企IPO主流方式。

而今,不少人正期待北交所流动性与转板能力提升。伴随着今年9月,证监会制定并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进一步推进北交所稳定发展和改革创新,加快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系统合力。《意见》共有19条内容,被称之为“北交所深改19条”。北交所“深改19条”释放的改革信号,同样也让不少中小企业及投资人有了些期待。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