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单!逆变器龙头狂跌30%

逻辑再一次证伪


01


财报季又有公司意外暴雷。

上周五,美股光伏逆变器龙头SolarEdge盘前大跌29.42%,顺势带崩了整个光伏板块,Invesco Solar ETF单日跌超6%。

这一跌还殃及池鱼。Enphase Energy下跌近15%,First Solar、SunPower等跌幅均超5%。欧洲市场方面,德国逆变器龙头SMA跌超15%。

跌因在这家公司宣布的三季度初步财报里,SolarEdge的营收预计只有7.2-7.3亿美元,而此前预期为8.8亿-9.2亿美元。终端需求下滑已经反映在了公司的营收指引中。

营收相比预期大幅下滑的原因,主要来自欧洲市场的库存压力,以及安装速度缓慢,导致三季度后半段欧洲分销商取消了大量公司现有的未交货订单。公司三季度的运营亏损将介于900万-2800万美元之间。

根据S&P Global统计,2022年SolarEdge逆变器出货量排在全球第7,并且欧洲业务占比较高,今年二季度公司在欧洲的光伏收入达到6.89亿美元,占比73%,收入同比还增长了113%,环比+19%。同时,二季度公司逆变器系统出货4.32GW,欧洲占75.4%,大约3.26GW,同样大幅增长(+166.9%)。

但仅过了一个季度,安装量未如预想般顺利地消化渠道库存。

根据公司CEO,三季度的安装速度在夏末和9月份要慢得多,而传统上,这一期间的安装率是上升的。照这种情况,依旧高估了欧洲光伏终端市场需求,令很多欧洲分销商取消了原有的订单。

根据ROTH Capital,一些分销商可能拥有逾四个月的SolarEdge库存,而其他分销商的库存量是这一数字的两倍甚至更多。

从营收占比来看,欧洲订单流失对公司业绩将有很大影响。由于去库存化进程仍将继续,SolarEdge预计四季度收入将"大幅下滑"。

除此之外,还有对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会削弱公司的造血回笼能力。一些分销商要求将SolarEdge的60天标准付款期限延长一至三个月。SolarEdge延长了付款条件以帮助陷入困境的分销商,并通过销售和采购协议提供折扣。

报告发布后,分析师迅速下调了预测。据 FactSet,SolarEdge目前预计第三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为 1.27 美元,此前预测为1.85美元。


02


今年以来,通胀、高利率以及供应链问题严重拖累了光伏公司的股价表现,SolarEdge股价合计下跌了71%。

归根结底,就是市场需求保持强劲这一逻辑被反复证伪。

一方面,欧洲在去年俄乌战争的阴影下,今年以创纪录的速度在囤积天然气,有了充足的天然气和趋于平稳的电价,光伏装机显得没有那么迫切,降低了库存消耗的速度。

根据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GIE)数据,10月8日欧洲天然气库存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129.2亿立方米(bcm),占97%的存储容量。同比增幅为 9.41 bcm,高于五年平均水平的增幅为 11.75 bcm。 

今年一季度以来,全球户用储能出货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上半年对欧洲各市场的出货量同比收缩了3%。在去年年底的时候,S&P Global估计欧洲主要市场的库存水平已经达到近5个GWh,而一般正常的库存水平只需要大概3GWh。

另一方面,欧洲太阳能类产品的库存反而在加速累积,其中主要的动力来自国内厂家的大批量发货,然而进口中国光伏产品的欧洲国家没能保证较高的安装率,库存压力逐渐累积。

2022年,欧洲国家进口的中国太阳能组件数量增长112%,达到约87GW,然而实际安装量和进口量存在着47GW的差距,也就是安装率低于50%。囤积组件最多的荷兰,去年向中国进口了45GW的量,但全年安装量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水平。

根据Rystad Energy,欧洲仓库中目前闲置的价值约70亿欧元(78亿美元)的太阳能电池板(即40GW)。预计今年库存将进一步增加,到2023年底将达到100GW。

基于以上两方面可以判断,欧洲市场面临着严重供过于求的现状,未来一到两年或许都将维持过剩的状态。

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需求不振,国内企业也很难做到全身而退。

对光伏产品主要面向欧洲市场的厂家,跟SolarEdge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订单削减,被迫降价,被拖欠账期,甚至经销商破产,影响营收利润不说,以当前的库存水平来说,未来业绩能见度也在逐渐降低。

而且,国内逆变器出口下滑趋势已经较为明显。

1-9月累计出口574.3亿元,同比增46%。受欧洲去库存影响,9月出口46.5亿元,同比减29%,环比减6%。

单价也明显承压。去年9月的平均单价190美元/台,今年已降至165美元/台。

欧洲市场依然是国内逆变器出口的第一大市场。1-9月累积出口344.8亿元,同比还有66%的增速;而当月下滑幅度(同比-41%)虽然仅次于美洲,但金额占比(48%)较大,对整体出口有更大的影响。

这些逆变器企业股价去年创造的翻倍奇迹,背后是产品需求超出预期的暴增暴涨,然而最终去年三四季度的高出货量被证明是高于平均的水平,随着出口回落至去年需求爆发前的状态,大部分企业的市值最终也回到了最初的原点。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