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服务器上半年迎爆发式增长!巨头加速推进液冷“降温”

“暴力计算”亟需液冷降温

今年上半年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热潮带来的算力需求驱动下,我国液冷服务器市场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据IDC发布的《中国半年度液冷服务器市场(2023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达到6.6亿美元,同比增长283.3%,预计全年将达到15.1亿美元。

IDC还预计,2022年至2027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4.7%,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9亿美元。

对此,IDC中国研究经理辛一指出,液冷服务器快速增长背后主要源于互联网企业对液冷需求的上升,以及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辛一认为,经过2022年的带动,互联网、超算中心对液冷制冷需求更加旺盛,2023年液冷服务器市场将持续大幅增长。同时伴随着更多成熟液冷项目落地,积攒更多经验,并将成功经验迁移至更多应用领域,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和5G的加持,未来更多传统行业如智能制造、医疗、能源等,将加大液冷相关投入。

 

算力催生高效散热需求


政策层面来看,工信部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算力规模超过300 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东西部算力平衡协调发展。

截至2023年上半年,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76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每秒197EFLOPS,位居全球第二,按照上述计划,未来三年内我国算力总规模扩容量将超过50%。

而工信部此前发布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要求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3以下。

根据CDCC数据,液体的导热性能是空气的15-25倍,随着热密度的提升,液冷有望替代风冷实现更高效散热。

因此,众多风冷服务器应用的数据中心面临散热技术升级改造或全面的技术替代。

从产业链来看,液冷产业生态包括上游的产品零部件提供商、中游的液冷服务器提供商及下游的算力使用者。

上游主要为产品零部件及液冷设备;中游主要为液冷服务器、芯片厂商以及液冷集成设施、模块与机柜等;下游主要包括三家电信运营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企业以及信息化行业应用客户。

在谈及液冷市场未来的发展时,浪潮信息服务器产品线总经理赵帅大胆判断称,到2025年液冷渗透率有望来到20%。未来的GPU可能50%都会有液冷路径。

“当前基本上所有的运营商,银行都在新建的数据中心规划了液冷,但是真正的建设应该会在2024年初大量开始,它需要一个契机,GPU这样的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它功耗太高了,而风冷存在极大的浪费。”

 

液冷产品迭代速度加快


得益于液冷技术低能耗、高效率的散热方式,今年以来,服务器厂商在液冷产品上纷纷推出新的解决方案。比如:

中兴通讯的新G5系列服务器,支持不同的冷板式液冷方案,从CPU液冷到内存条散热+VR液冷;
联想升级海神温水水冷系统,可实现服务器全水冷无风扇设计;
新华三也发布全栈液冷解决方案,包含G6系列服务器、核心路由器、接入交换机;
中科曙光子公司曙光数创8月发布了“冷平衡”战略,是特别针对数据中心算力、成本、能耗三元平衡问题,推出的全栈液冷数据中心技术与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
去年年底华为推出全场景液冷“天成”多样性算力平台。今年,华为昇腾再推集成天成液冷的算力集群,可以支持万卡规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华为近期投入使用的全液冷设计充电桩,拥有比传统方案高可靠性提升1倍、相同工况下市电利用率提升30%、使用寿命15年以上等优势,这无疑又掀起液冷产品应用的一场巨潮。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已于6月联合发布《电信运营商液冷技术白皮书》,文中提出三年发展愿景,三大运营商将于2023年开展技术验证;2024年开展规模测试,新建项目10%规模试点液冷技术;2025年开展规模应用,50%以上项目应用液冷技术,共同推进形成标准统一、生态完善、成本最优、规模应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长城证券认为,伴随着ChatGPT快速推广,进一步催生AI算力等大功率应用场景落地。数据中心作为信息建设基础设施,将随着算力需求的快速增加而承担逐步提升的数据计算量。AI算力对数据中心的制冷设备和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风冷技术面对高热密度场景呈现瓶颈,液冷技术将以超高能效、超高热密度等特点有效解决散热压力和节能挑战,成为行业发展新风口。

浙商证券分析指出,AIGC发展有望对算力带来爆发式的增长需求,算力提升带来更高的芯片散热需求,有望带来芯片级液冷需求爆发。液冷解决方案厂商,以及冷却液厂商、服务器厂商、交换路由器厂商等也都将积极参与进来。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