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港股IPO的“缩水”与“转折”?

笔者看来随着港股不断触底、推进改革等,终究要从逆势转化为顺势,而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认清暂时的困难,并把握住积极的边际变化。

提及近几年的港股市场,投资者最大的感受应该是惨淡。

从2020年到2022年,恒生指数连续下跌,一年比一年跌幅大。进入2023年后,这一趋势亦未明显扭转,截至发稿,恒生指数年内跌超8%。

来源:富途 

随之,港股市场亦难以避免地面临流动性大幅下滑的窘境。今年以来,港股多个交易日的成交额不足800亿港元,日均成交额在1100亿港元,这一数字已与美股单只股票英伟达的日均成交额(折合约1162亿港元)相当。

相似的惨淡情况,也出现在港股新股市场。

先沿着时间线来看,2020年,港股IPO数量146个,融资规模3960亿港元;2022年,港股IPO数量90个,融资规模1046亿港元;2023年1-8月,港股市场累计37只新股上市,募资总额略超200亿港元仅为2022年同期34.5%

再对比其他市场来看,同在2023年1-8月,美股市场累计165只新股上市,募资总额约161亿美元;A股市场累计243只新股上市,募资总额超3000亿人民币。

当然,笔者并非完全否定港股市场,或是持有悲观论。恰恰相反,笔者看来随着港股不断触底、推进改革等,终究要从逆势转化为顺势,而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认清暂时的困难,并把握住积极的边际变化。不妨具体聚焦港股新股市场展开探讨。

暂时困难:当下,IPO估值或难以准确反映基本面

究其本质,对于当下的港股新股市场而言,困难核心体现在流动性窘境容易造成估值难以准确反映基本面。

具体来讲,在港股流动性有限的大背景下,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申购新股的热情不高,进而影响新股的定价等,发行新股的企业可能会面临一定估值压力。相对应的,甚至可能出现企业通过折价保发行。据LiveReport大数据统计,上半年港股新股中共23家有上市前估值数据,折价发行的有6家,占总数的26.09%。

聚焦香港IPO市场主力之一的新经济公司,亦面临这样的处境。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早前表示,“从投资价值角度看,新经济公司现阶段IPO也难以取得高估值。”

同样,如果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企业此时仍能获得市场青睐,也无疑证明其基本面的优质,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边际变化:破发率大降,一众优质企业准备登陆

一方面,如上文提到港股正在推进改革,消息面上,最近数周港交所与主要银行在定期会议上重点讨论如何刺激港股交投的措施,包括降低股票印花税,以及改进衍生品的设计等,香港特区政府亦官宣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提交改善建议;另一方面,市场端的表现已经率先反映出改善趋势。

上半年整体来看,根据Wind数据,港股上市的新股中有15只股上市首日即破发,破发率达48.4%。而实际上,6月单月,在港股上市的新股首日收盘无一破发;从6月至今,保持了零破发景象

当下,准备登陆港交所的优质企业数量也在增多,综合反映新股市场回暖。

截至目前,据笔者统计,本月港股至少有望迎来4新股上市,包括已成功上市的宜明昂科-B,以及已开启招股的途虎养车、乐舱物流、友芝友生物,同时第四范式、东软熙康等企业已通过聆讯,不排除加快登陆港交所的可能。

此外,快递、出行服务以及新消费等行业的多家优质企业或在备战港股。例如,顺丰、极兔、菜鸟、嘀嗒出行、如祺出行、T3出行、毫末智行,以及沪上阿姨、茶百道、古茗等均在这份“名单”中。

多家机构亦表达了对香港新股市场全年表现的乐观预期。

对于2023年全年,德勤预测港股将会录得接近100只新股融资大约1800亿港元,优化股票互联互通、科技公司分拆上市、中概股上市、全新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以及国际公司来港上市将会为推动因素。

毕马威维持香港全年IPO募资金额1800亿港元、上市新股90只预测不变。毕马威认为,目前三大条件能够带动香港新股市场回暖,包括上市申请数量多、特专科技企业有望上市、大型企业有分拆业务上市的计划。据其分析,有约110间公司正在排队等待上市

同样据此,接下来的三个多月的时间,港股新股市场可能完成IPO募资金额约1600亿港元,这一数字超过2022年全年,以及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的一半,迎来超50家新股上市。由此不言而喻,港股新股市场大概率已触底而迎来转折,甚至有机会掀起新一轮热潮。

当然,至于这一论点能否真正兑现,答案还需要时间来揭晓。各位新股投资者可持续留意市场的变化,我们也会密切跟踪这一趋势的演进。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