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共振!人民币持续贬值背后,长期关键仍是基本面?

机构:7.3是个明显的支撑位

5月刚“破7”后,近来人民币持续走弱。

今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在岸人民币兑美元盘中均创下去年11月29日以来新低。

其中,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跌破7.18关口至7.1819,不过午后开始短线走强,截止发稿,回升至7.1553。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跌破7.19关口,最低报7.19220。午后短线走强,截止发稿,回升至7.16480。

5月份,美元指数回弹上行约2.6%,美元汇率阶段性升值,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则出现贬值约2.3%,进入6月以来,人民币继续有所贬值。

消息面上,今日(6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3年6月15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1489元,前一交易日中间价报7.1566元,单日调升77基点。


美联储暂停加息


当地时间周三,美联储宣布暂停加息。目前,基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5%-5.25%的区间。

对于6月份的暂停,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

共识是,随着我们接近利率目标,略微放慢紧缩节奏。我们已经非常更加接近具有限制性的利率水平。

不过他也表示,通胀压力继续居高不下,将通胀率降至2%的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继续加息可能是合理的,但速度要更温和,较慢的加息速度能使经济得以适应。

鲍威尔称,几乎所有美联储官员都预计,2023年“进一步”加息以降低通胀是合适的。未来,将继续在逐次会议作出决策,没有就7月份是否加息做出决定。

根据美联储公布的点阵图显示,根据预测中值,到年底,联邦基准利率将上升至5.6%,而上一季度的预测值为5.1%。这也预示着,美联储年底前将再加息两次25个基点或50基点。

对此,招商宏观指出,与加息初期到中期,加息提速意味着经济强势不同,当前加息减速的背后是经济即将放缓。

该机构认为,伴随着经济信号转差,美元指数在波动中走弱的概率更高。这也是本轮人民币汇率贬值过程中,人民银行表态非常淡定并敢于降息的底气。民币汇率不排除触及7.2-7.3的可能性,但随着美元持续走弱,人民币汇率的被动升值空间亦将被打开。


多因素共振


除了美联储加息决策影响之外,国内方面,多重因素也在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

二季度来,国内经济运行情况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撑力度降低,利率调降增加人民币贬值的压力。

从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国民经济数据来看,5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4460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出口19492亿元,下降0.8%;进口14968亿元,增长2.3%。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523亿元。5月CPI同比上涨0.2%,PPI同比下降4.6%。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6万亿元,比上月多331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31万亿元;5月新增贷款1.4 万亿元,同比少增5418 亿元,为今年以来首次单月同比少增。

另外此前,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也进一步降至收缩区域至48.8%,比4月下降0.4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值得关注的是,今日央行宣布降息。6月15日,人民银行开展237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MLF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2.65%,7天期逆回购利率在日前已调降10个基点至1.90%。

而在前几日,央行宣布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1.9%,意味着短端政策利率调降了10个基点;同日央行又更新了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表,隔夜期、7天期和1个月期各下调了10个基点至2.75%、2.9%和3.25%。

在逆回购、SLF、MLF利率下调后,接下来LPR也料将联动下行。

不过,有市场人士认为,尽管“降息”短期内引发资金外流,给人民币带来压力,但“降息”并不会对人民币汇价走势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长期影响汇率的决定性因素是我国经济增长潜力。

展望人民币汇率的后市走势,国泰君安分析指出,国内OMO、SLF利率调降后,人民币汇率短期小幅承压、但底部支撑牢靠,利率债、成长股更为占优。短期汇率依然有贬值倾向,但相对可控,7.3是个明显的支撑位。政策利率调整初期,长端利率债依然有投资机会,需要看到宽信用持续落地才是反转节点,这个节点至少要等到三季度末或四季度中。与此同时,物价整体仍处于寻底阶段,最快或在3季度末见到拐点,不会形成货币政策的制约因素。

中银证券也表示,在过去几个月里,人民币汇率更多表现出了“弹性”,对美元贬值幅度显著大于美元指数升幅,直接的内因则是人民银行结汇规模的扩大。由于人民银行手中还有中间价及结汇操作两大影响汇率的有力手段可用而未用,所以目前人民币的贬值高度可控,“7.3”可能是近期人民币汇率的一个支撑位。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