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最新进展!收购案谈判正紧急推进,救助计划即将公布

贝莱德否认将收购瑞信

3月份的金融市场黑天鹅横飞,令人目不暇接,银行破产危机的蝴蝶翅膀还在继续煽动。

3月8日,美国加密货币银行倒闭;

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倒闭;

3月12日,美国签名银行倒闭。

这波金融危机很快蔓延到欧洲。

3月15日,瑞信银行突然宣布内控存在“重大缺陷”,急需资金支持。

在瑞信暴跌之际,瑞士央行出手了,当地时间3月15日瑞士国家银行和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发表联合声明:“如有必要,瑞士国家银行将为瑞士信贷提供流动性支持。”

3月16日,瑞士信贷公告称,计划向瑞士央行借款最多500亿瑞郎,并提出以最多约30亿瑞郎的现金回购部分债券。

17日,瑞士证券交易所的瑞信股票较前一交易日下跌8.01%,法国兴业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多家大型银行限制开展与瑞信相关的新交易。知情人士称,最近几天,瑞信每天的存款流失高达100亿瑞士法郎。监管机构担心,如果不加以处理,瑞信将在下周资不抵债,而信心崩溃蔓延可能会冲击其他银行。


瑞信收购案紧急谈判中


3月17日周五,有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瑞银集团(UBS)正在讨论收购瑞士信贷的全部或部分业务,瑞士最大的两家银行的董事会将在周末分别举行会议,以考虑自金融危机以来欧洲最重要的银行业合并。不过,全面合并的阻力很大。解决瑞信信任危机的谈判遇到重大障碍,如果两家银行合并,可能不得不裁员1万人。该人士称,瑞士监管机构正抓紧在周一市场重开前拿出瑞信的解决方案,但合并两家巨头的复杂性令谈判将持续至周日的可能性增加。

另外,知情人士透露,瑞银要求瑞士政府承担收购瑞信所需的约60亿美元费用。目前双方正加紧达成协议,以恢复人们对陷入困境的瑞信的信心。据透露,瑞银寻求的60亿美元政府担保,将用于支付瑞信部分业务的成本缩减,以及潜在的诉讼费用。

据彭博3月18日最新消息,知情人士透露,德意志银行正在评估瑞士信贷的部分资产,以寻找收购某些业务的潜在机会。截至发稿,德意志银行并没有对此消息进行回应。


瑞信有了“新金主”?贝莱德否认


北京时间3月19日周日凌晨,就在瑞信和瑞银探讨合并之际,彭博援引知情人士称,贝莱德集团副主席Philipp Hildebrand参与瑞银集团和瑞士信贷集团的合并磋商,贝莱德为瑞信制定了一份竞标方案,报价已超过瑞银。但Hildebrand所发挥的作用还不得而知。

不过据《金融时报》的消息,彭博随后报道称,贝莱德发言人否认该公司将参与任何收购瑞信全部或部分业务的计划。该发言人表示,“贝莱德没有兴趣收购瑞信,也没有参与任何与收购瑞信相关的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Hildebrand曾于2010-12年担任瑞士央行行长并是金融稳定委员会的一员——任期内曾强迫瑞银和瑞信扩大资本缓冲,随后在贝莱德担任董事会副主席一职长达十余年时间。


巴菲特出手拯救银行?


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有关部门也参与到了瑞银集团收购瑞士信贷这场谈判之中,并与瑞士有关部门合作,帮助促成交易。

近几天的瑞信因为信任危机,每天都有100亿美元的资金外流。如果不尽快拿出解决办法,那么庞大的瑞士信贷很快就将资不抵债。

而根据信息显示,巴菲特曾多次出手帮助濒临破产的银行。2008年,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倒闭之后,许多公司也受到波及,高盛集团就是其中之一,是巴菲特拿出50亿美元拯救了高盛。除此之外,在许多银行股价大跌时巴菲特老爷子也大胆抄底从而大赚上百亿美元。

如今众多银行股价大跌,面临倒闭之际,有消息称,巴菲特已与拜登政府高级官员讨论了银行危机。

数据显示,到今年年初,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账上有着高达1286亿美元的现金,超过大多数国家,这庞大的现金无疑是如今存款大量流失而出现流动性危机的银行的救命稻草


近年来这家银行不断陷入丑闻


瑞士信贷集团成立于1856年,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经营范围覆盖财富管理、投行、瑞士银行和资产管理等四大领域。2021年11月23日,FSB将瑞士信贷集团纳入2021年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中,与中国农业银行处于同一档次。

事实上,近年来这家银行不断陷入丑闻:投资失败、经营不善、多次罚款……危机和违规事件的不断发生。

据腾讯财经梳理:

2009年,瑞信因绕过美国制裁被罚款5.36亿美元。
2014年,因在美国逃税,瑞信被重罚26亿美元。
2021年,由于对对冲基金Archegos的风险敞口过大,瑞信损失55亿美元。(创始人比尔·黄 重仓中概股爆仓)
同一年,因为受到供应链金融服务商Greensill的牵连,100亿美元资产遭冻结。
2022年,因骗取投资者超过8.5亿美元的贷款,被处以罚款4.75亿美元。
2022年,瑞信深陷一名保加利亚毒贩的洗钱案。
2022年,在俄乌冲突中,冻结俄罗斯资产。
2023年,因美国证交会发现财报漏洞,被要求修正而不得不延迟提交财报。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