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型ETF规模破万亿元,个人投资者占比持续攀升!

相比于被动管理型ETF的稳步发展,主动管理型ETF的发展却不及预期。

数据显示,截至9月11日,全市场股票型ETF共有598只,规模已经突破了万亿元,达到10053.77亿元。具体分类别来看,宽基、主题、行业类的ETF规模位列前三。

其中,规模指数ETF共157只,资产净值合计达4621.36亿元,规模约占股票型ETF的46%;主题指数ETF共346只,资产净值合计达3340.20亿元,占比约33%;排在第三位的行业指数ETF共64只,资产净值规模合计为1956.79亿元,占比约为19%。策略指数ETF、风格指数ETF基金产品数量分别为27只和4只,资产净值规模均不大。

整体来看,宽基、主题、行业类的ETF是投资者比较偏爱的产品。在这些细分品类中,虽然都有多只百亿基金出现,不过也有很明显的长尾现象。在主题指数ETF中,346只基金仅有6只基金规模突破百亿,而规模低于1亿元的基金则有112只。

破万亿算是ETF市场的一个里程碑,说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尤其是专业投资者们的加入,会让市场交投的逻辑性越来越强。

近年来,国内ETF市场发展迅速。数据显示,国内ETF资产净值由2019年底的7500多亿元上升至现在的超过15000亿元,增长超过100%。包括首批政金债ETF、首批中证环交所碳中和ETF、新一批中证1000ETF以及来自多个细分赛道的行业主体ETF的发行,使得ETF产品市场进一步扩容。

国信证券通过穿透算法测算了ETF机构与个人持仓占比。分类别来看,股票型ETF个人投资者占比逐年提高。从占比来看,自2015H2至2019H2,股票型ETF中机构投资者的持有比例长期维持在60%以上,2020年以来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明显降低,截至2022H1,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已经降低至40.93%,相比2021H2下降3.24%。

国内债券ETF起步较晚,第一只债券ETF在2013年成立。自2015H1以来,债券ETF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就在90%以上,2022H1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为91.94%。机构投资者也是货币ETF的主要持有人,占比维持在8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跨境型ETF走入大众眼前,规模不断抬升。无论是中概行情下的中概互联ETF,亦或是今年以来美股大跌下的标普500ETF和纳指ETF,均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以广发纳指ETF为例,截止9月14日,纳指ETF基金份额大增174亿份,规模火速突破百亿。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的ETF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从中长期视角看,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推进、机构投资者占比不断提升、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提速以及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转型等,都有望为ETF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被动管理型ETF的稳步发展,主动管理型ETF的发行却不及预期。

一般来说,传统型ETF都会追踪一个特定的指数,这使得它们的回报只是简单的复制相关指数的回报结构。而主动型ETF看成可以在股票账户交易更方便的指数增强基金。基金通常用80%的仓位跟踪指数,其余20%的仓位加入人为管理,常见的“增强”的方式通常包括:量化、选股、打新、择时等方式。

借助于2021年我国ETF市场大发展的东风,ETF创新步伐加快。2021年底前后,五只指数增强策略ETF相继发行,发行规模合计65.28亿元,其中跟踪中证500指数3只,跟踪沪深300指数2只,主动管理ETF填补了ETF市场空白和丰富了ETF产品序列。经过半年多时间发展,截至2022/8/16,合计规模为31.57亿元,已经较发行规模缩水超过一半,可以说主动管理ETF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遇冷。

总体而言,增强策略ETF在2021年底前后上市以来规模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业绩表现出现分化,其中有的基金在同类型指数增强基金中业绩靠前,但也难免出现规模下滑,究其原因,一是与上半年权益市场剧烈波动有关;二是作为创新型ETF,反映出投资者对增强策略ETF缺乏深入了解,对该类型产品的认可程度仍然偏低。

从发行上看,相对指数增强型基金的数量和规模,目前增强策略ETF发行略不及市场预期,主要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市场对创新产品有个逐渐接受的过程;二是已上市的增强策略ETF发展不及预期,使得基金公司布局该类型产品较为慎重;三是市场中部分基金管理人仍然担心全透明持仓结构导致其主动投资策略失效,无法给客户带来更好的投资体验。

从海外发展趋势来看,虽然主动管理ETF占全体ETF规模仍然偏小,但保持了相对旺盛的生命力,并且随着市场发展,新型半透明型ETF已经出现,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增强策略ETF作为我国创新型ETF,虽然未来的发展前景仍有待时间检验,但是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当前仍是有效性有限市场,主动管理股票型基金仍可以获取可观的超额收益,将主动管理能力和投资便捷性结合在一起的主动管理ETF未来仍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