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证策略:聚焦双创龙头,布局科创时代

本文来自:尧望后势,作者: 张启尧 程鲁尧

科技板块估值回落至历史低位,配置价值凸显


一、科技成长有望引领新一轮上行周期


1.1 传统红利淡化,科技正在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0年以来,随着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红利相继淡化,我国经济逐渐面临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从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趋势、人口红利、城镇化进程加快等相继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不过,随着上述人口红利、城镇化进程等驱动力有所减弱,靠传统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出现边际递减。尽管我国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领域的“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但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依然较为有限。2017年开始,我国经济结构从第二产业向向第三产业的调整速度逐步放缓,且2020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影响第三产业贡献率出现明显下滑,新动能的培育仍是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2019年开始,关于“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四五规划”等中的篇幅大幅提升,未来政府工作的重心将逐渐转为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战略性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我国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步伐逐渐加快。科技创新相关的产业已经逐渐孕育成带来我国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1.2、“共同富裕”的政策脉络下,科创“新增量”不可或缺

当前共同富裕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2020年以来,“共同富裕”表述被频频提及,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当前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未来共同富裕将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

共同富裕涵盖分好蛋糕和做大蛋糕两大部分:一方面,分好蛋糕强调“存量”的分配问题,橄榄型社会结构、三次分配、反垄断等均是推动合理分配的体现;另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做大蛋糕是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旨在解决“新增量”的发展问题,科技创新、双碳、双循环等都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做大蛋糕”的重大举措。

未来的超额收益将来自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量”。所谓“新增量”,指的是自身需求拉动或政策引导支持,在社会经济中占比持续提升、增速高、空间大、市场未饱和、大小企业百花齐放的新兴行业。当前“新增量”最重要的领域便是科技创新,以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军工、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大科创领域有望成为未来超额收益的主战场。

一是科创“新增量”是做大蛋糕的必然选择。共同富裕要求做大且分好蛋糕,虽然分配的重要性在提升,但是依然需要继续将蛋糕做大。只有社会财富的持续累积,才能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为分好蛋糕留有更大施展空间。而近年来,高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领先,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比也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将是未来将蛋糕继续做大的最强动力。

二是科技创新“新增量”是高质量就业的载体。科技创新能够拓展新的需求空间、开辟新的就业岗位,也将提升就业层次和质量,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必要诉求。过去10年,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2%升至3.4%,对应就业人数也由185万增长至487万,学历结构趋向高学历化。未来随着国内科技创新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将继续提升,有助于吸纳和培育更多高学历专业人才,进一步释放高质量就业潜力。

三是科创“新增量”也将是“卡脖子”困境下的必要出路。当前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仍受制于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释放技术创新活力,解决“卡脖子”难题迫在眉睫。尤其是在中美大国博弈的背景之下,科技创新已然成为补齐关键领域短板、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因此,共同富裕大背景下,未来A股超额收益将进一步从存量领域转向以科创代表的“新增量”领域。随着传统行业龙头估值修复完成,未来超额收益将更多来自成长性更强的“新增量”领域,在社会经济中占比持续提升、增速高、空间大、市场未饱和、大小企业百花齐放的新兴行业有望成为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

1.3、产业政策与资本市场政策齐驱,助力科技创新突围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纲要将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奠定了未来五年以至更长时间科创发展的坚实基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规划十二项核心任务中,“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居首,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地位不断拔高,并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近些年,政策持续向各类战略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倾斜,尤其是是支持发展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的“硬科技”成为核心、重心。

资本市场政策向科创企业融资倾斜,以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政策开启科创融资新时代。科创板自创立之初便承担起推动科技发展的重任,2018年11月提出、2019年6月正式开板,平稳运行近三年时间。科创板定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放宽战略新兴成长企业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企业、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提供五套上市标准,极大推动了科技企业的发展。此后,创业板注册制在2020年8月正式开始,“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更加强调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与科创板实现错位发展。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加速推进,作为聚焦科技创新、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重要领地,科创板、创业板相继实施注册制,弱化上市盈利要求,加快审核效率,创业板与科创板互相补充、错位发展,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选择。

1.4、科技板块估值回落至历史低位,配置价值凸显

创业板指、科创50以及电力设备、电子等行业的估值水平均已回落至合理偏低或者历史底部区间,当前科技成长方向的配置价值凸显。截至6月10日,当前科技成长方向占比较高的创业板指、科创50的市盈率TTM分别为51.1和43.2,自成立以来的估值分位数分别为44.9%和10.0%,均已回落至合理偏低或者历史底部区间。同时,从双创板块占比较大的科技成长行业来看,除汽车行业外,其余行业均已回落至偏低水平,电子、医药生物和通信行业已经处于2010年以来的估值底部区间。因此,估值角度看双创板块和科技成长行业已经具备较高的投资性价比。

1.5、科技成长兼具盈利韧性和增速优势

短期来看,随着国内疫情形势转好,宏观经济周期影响相对较小、受益于“复工复产”和各项产业政策扶持的电力设备、医药、电子等高端制造行业盈利有望率先修复,具备比较优势。虽然国内疫情形势已经好转,但是经济复苏难以一蹴而就,结构上预计呈现生产率先复苏,消费复苏节奏稍缓的情况。3月以来,国内疫情形势恶化进一步加大了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生产、消费显著承压。4月16日起,上海市启动“复工复产”,优先保证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的产能恢复。在此背景下,5月新能源车产量同比快速回升至较高水平,集成电路出口金额同比增速也重回两位数区间。由于这类高端制造业在疫情前景气度就处于较高水平,且受到政策重点呵护下景气度率先修复,当下较其他行业具备更高的盈利增速和确定性,具备比较优势。

中期角度看,双创指数及科创领域代表行业未来两年业绩增速预计领先市场。根据Wind一致预测,创业板指数2022年、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预计达到45.2%、41.2%,科创50指数2022年、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预计达到38.7%、24.8%。跟上证指数与沪深300指数对比,双创指数在盈利增速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同时,我们选取电力设备、汽车、计算机、电子和医药生物这五个双创指数涵盖的科创领域代表行业,与沪深300指数进行对比。这五个科创代表行业的未来两年一致预测净利润复合增速显著高于沪深300指数,均达到20%以上。


二、科创创业50:聚焦双创龙头,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2.1、集合科创+创业优质龙头

科创创业50指数从科创板与创业板中选取市值较大的50只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实现沪深两市优质科技公司的结合,“高精尖”行业聚集,是A股“硬核科技”的代表指数。中证科创创业50指数(931643.CSI),2021年6月1日正式发布,以2019年12月31日为基点。该指数主要从科创板和创业板中选取市值较大的50只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上述板块中代表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科创创业50指数行业分布集中于电力设备、医药生物、电子三大高端制造领域。截至2022年6月8日,科创创业50指数成分股行业权重中,电力设备行业权重居首,达32.9%,医药生物、电子行业权重占比排名第二、第三,分别有28.2%,22.2%,前三名占整体83.4%。按申万三级细分来看,主要集中于锂电池、疫苗、医疗设备、工控设备、集成电路制造和模拟芯片设计领域,这六个细分领域的权重之和达到53.1%。此外,按照成分股行业数量占比来看,电子、医药生物和电力设备排名前三,分别占15只、12只和12只,前三大行业共计占37家上市公司。按申万三级行业来看,成分股多属于数字芯片设计、锂电池、疫苗等行业。

结合十大重仓股数据来看,科创创业50指数囊括了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阳光电源、先导智能、天合光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龙头企业,迈瑞医疗、沃森生物、智飞生物为代表的生物科技、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汇川技术为代表的工业自动化龙头企业,以及中芯国际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链龙头企业。

与其他指数相比,科创创业50配置高端制造类行业比例更加集中。科创创业50的行业集中度相较创业板指、科创50更高,且更加集中于电力设备、医药生物和电子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领域。相较之下,创业板指和科创50等指数的行业分布更广。

2.2、盈利能力强,研发投入高

科创创业50指数具有更强的ROE水平,且未来两年的一致预期盈利增速更高。盈利能力方面,科创创业50指数优于其他宽基指数,截至2021年12月31日,科创创业50的2021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6.1%,领先于创业板指、科创50等指数。成长性方面,市场对于科创创业50指数未来两年的盈利增速预期较高,仅次于创业板指,领先于科创50等其他指数。截至2022年6月9日,根据Wind一致预期数据,科创创业50指数的未来两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预测高达32.5%。

研发投入是科技创新公司的血液,是保持公司竞争力以及未来业务拓展的关键。从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来看,科创创业50指数仅次于科创50指数,明显领先于创业板指等其他指数指数。科创创业50指数研发投入较多,将有利于维持公司长期竞争力,提振科创创业50指数未来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

2.3、估值处于历史底部,配置性价比凸显

科创创业50指数估值水平目前已经回落至发布以来的底部区间,具备较高配置价值。截至2022年6月10日,科创创业50指数的市盈率TTM为44.91倍,处于成立以来11.6%分位,前期回落后当前估值水平已经处于底部区间。在此背景下,科创创业50当前的安全边际已经较高,具备较高的配置价值。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