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如何逆袭?这个遍地是梨的城市,给出了答案

小城市如何发展,是摆在当今中国面前的一道必答题。现在的中国有超过2800个县级城市,包括县城、市辖区、县级市和自治县等。这个群体的数量一直都处在变化之中,撤县设区、县城合并的风潮一度搞得轰轰烈烈。回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化,经历了几个大

小城市如何发展,是摆在当今中国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现在的中国有超过2800个县级城市,包括县城、市辖区、县级市和自治县等。这个群体的数量一直都处在变化之中,撤县设区、县城合并的风潮一度搞得轰轰烈烈。

回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化,经历了几个大的阶段——

支持小城镇——重点发展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在中国GDP迈向世界第二的进程中,中国城市化率也从10.64%一路攀升到64.72%。但与此同时,一个“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出现了:一方面,大城市的城市化率已经趋于饱和(例如京沪,已经分别为87.5%和89.3%);另一方面,广大三四线城市、广大县城却依然远远落在后面。

这种巨大的离散度,叠加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大城市产业转移需求,给小城市带来了发展契机。

由于具有土地、劳动力、政策等多重成本优势,小城市将成为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

但面对2800多个小城市,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如何理清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让那些接地气、水土相服的产业真正生根发芽,给小城市带来可持续的生命力?

这个问题,在过去的数年里,很多地方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近期,机缘巧合之下,笔者实地走访了一个小县城,隐约看到了这条路上的那一束光。

1

“世界梨都”的机遇和挑战

从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一路往北,驱车近4个小时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的小城,名为砀山。

这里是安徽省的最北端,也是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芒砀山脚下,黄河故道边。

▲砀山县自然地理地图

砀山县是历史名城。2200余年建城史,秦设三十六郡,砀郡是其中之一。刘邦和谋士张良一起,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下邑之谋”。经此一役,刘邦扭转了楚汉之争的劣势。

除此之外,砀山还是五代梁王朱温的故里,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的祖籍。

如今的砀山,拂去历史的尘埃,有了新的荣光:世界梨都。

独特的砂土和气候,孕育了高含糖度的水果。吉尼斯纪录认定的世界最大连片果园里,酥梨占据了半壁江山,年产量能达到15亿斤。

不止酥梨,砀山年产各类水果30亿斤,是全国水果生产十强县;一年的水果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吨,是全国水果加工第一大县。

这些年,砀山县还探索出“生态旅游+休闲运动”的发展模式。依托梨花节和采梨节,砀山引来了国际马拉松、国际龙舟邀请赛等国际赛事。

但这些光芒之下,砀山依旧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过去的2021年,砀山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35908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6288元,比起五年前,这个数字可谓翻天覆地。

但视野放大一点来看,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74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8931元,砀山离这个数字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此中根源可以追溯到砀山的经济结构。《砀山县2021年1—12月份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整个2021年,砀山县生产总值25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4.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5.5亿元。三大产业的结构占比分别是:

17.6:29.2:53.2。

换句话说,第二产业(工业)的底子是比较薄弱的。

而且,在占比本就不多的工业里边,也基本上是农副食品加工、饮料制造、纺织服装等。

▲摘录于《砀山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如何做大做强工业,尤其是“绿色工业”,是“世界梨都”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个有着千年历史底蕴和巨大生态优势的小城市,该如何在新时代实现逆袭,也是笔者最好奇的一件事。

2

天时,地利,人和

很多事情,从历史中都能找到答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鉴古知今。

说到城市逆袭,笔者脑海中浮现出两个地方。

一个是广东佛山的北滘镇。

这个面积92平方公里,人口仅37万的小镇,不靠资源不靠区位,却孕育出了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世界500强广东榜单上,它排名第三,仅次于深圳、广州。

论工业总产值,它已经突破了4千亿,比海南、青海等省份还要高。有人把它称为大湾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但很少有人知道,“宇宙最牛小镇”北滘,曾经的财政收入在顺德排倒数第一,最初建制成立时不过是一个穷乡僻壤的水乡农村。

另一个是安徽省会合肥。

这两年,合肥的发展令全国惊讶。十年时间里,这座城市的GDP从不足3000亿元增长至超万亿,成为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全国排名也从第38位升至前20。

一个是从偏僻农村到“宇宙最牛小镇”,一个是从默默无闻到独领风骚,这两个地方,经历了什么?

经过一番仔细研究之后,我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都完成了产业升级。

北滘从农业升级到制造业,再升级到高端制造业。时至今日,北滘镇内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约180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

再看合肥,通过“以投带引”的招商引资模式,先后引入和培育了京东方、合肥长鑫、蔚来汽车等一批龙头企业,撬动显示、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上下游,实现产业链整体提升。

由此可见,产业升级是它们逆袭的不二法宝。有了路径,还得看条件。深处内陆的砀山县,有没有产业升级的可能性?

其一,广大小城市的城镇化,是未来的方向,这也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重构大潮,高端制造成为整个区域的呼唤。安徽更是准备进一步“放大”合肥模式,力争让省内更多城市跻身长三角第一方阵。

这是天时。

其二,笔者注意到,砀山虽然工业底子偏薄,但电商产业高度发达。2015年到2020年,砀山的电商销售额从10.4亿元增长为6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1.7%。目前有十多万人从事电商、物流、包材相关产业。

电商和物流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做大电商产业,砀山拼命修路、增加物流网点,加上又是四省七县交界处,四通八达,申通全国最大的第一个万吨冷库就建在砀山。

这是地利。

天时地利都有了,人和在哪里?

不得不说,砀山是一个幸运的城市。时间回到2020年12月,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砀山县人民政府签约,迈瑞医疗将投资建设砀山县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这个项目,光前期建设投资就达4个亿,更重要的是,这里将成为迈瑞医疗在全国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主打的正是高端制造业。

之所以说砀山幸运,是因为迈瑞医疗的董事长李西廷,正是从砀山走出来的。在那个普遍都不富裕的年代,李西廷先后经历参军、高考,凭借知识走出了大山。

时至今日,李西廷创办的迈瑞医疗,已是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绝对龙头。其在全球已经建立了十大研发中心,共有近3500名研发工程师。

这个还在一线奋斗的“创业者”,没有忘记自己出发的地方。从2004年开始,李西廷就陆续给家乡捐资,助学、扶贫、公益……

这就是人和。

3

砀山新起点

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砀山的产业升级之路算是打开了。

今年五一劳动节的前夕,4月28日,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的开工仪式在砀山顺利举行。

笔者也有幸在现场,亲眼见证这座皖北小城的蜕变时刻。在一片喝彩声中,我依稀听见这样一段话——

这里将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成为砀山最亮眼的名片,助力整个地区的发展。”

起初我还有点疑惑,但踩着那片泥土,看着这个产业园的规划,我心中的疑惑渐渐消失了,后来甚至变成了一丝期待。

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总面积约298亩,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现代化的精密机加厂房,最快2023年第一季度就能启动生产。

▲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效果图

这个项目落成后,将给砀山带来一个新的起点。

最直观的是经济效益。远期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百亿级,这对砀山GDP和税收增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迈瑞给砀山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园,作为中国医疗器械龙头企业,迈瑞的到来,也将吸引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蜂拥而至。

这些,都将为砀山一个更远大的目标做好准备——

承接珠三角、长三角的生物医药产业转移。

未来,“世界梨都”外,砀山或许还将多一个称号:医疗器械制造之都。

4

转动“多赢”的齿轮

写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感到好奇——

身处一线城市的迈瑞医疗,为何会选择砀山这样一个小县城?

换句话说,除了产业扶持和社会责任感之外,迈瑞医疗能在砀山收获什么?

作为一家现代化企业,迈瑞医疗的每一步战略规划都要符合市场规律。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迈瑞医疗同样要考虑整个公司的发展和股东们的利益。

事实上,选择砀山,迈瑞医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个重要的契机是全国骨科集采的开始。

骨科是迈瑞医疗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早在2012年,迈瑞就全资收购了“德骼拜尔”,后者骨科产品线丰富,产品覆盖关节、创伤、脊柱、外固定、封闭负压引流材料等骨科植入物及耗材。

2020年,迈瑞医疗武汉基地开工建设,承载的主要功能正是骨科植入物等设备制造。

这背后,是一个日渐庞大的市场。如今,在全球人口持续老化、意外性创伤以及新兴医疗技术发展等因素影响下,全球骨科医疗器械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四大领域之一。

▲中国骨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资料来源Evaluate MedTec

以国内来看,骨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3-2020年,由117亿元不断攀升至3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在17%左右。但一个扎心的现实是,此前这个市场被外企把持——

以2019年为例,中国骨科植入市场,6家进口企业共占据38.05%的市场份额,14家国产企业才占据27.38%的市场份额。

而集采到来之后,在带量采购和国产骨科产品性能提升的双重背景下,进口替代加速进入日程。就在此前进行的人工关节(包含髋关节和膝关节)国采中,44家企业中选,迈瑞关节产品在国际国内全部中标企业中,医院报量占比进入前十,成为主力供应商。

巨大的需求涌来,光一个武汉基地是无法满足业务扩张需求的。

这样的情况下,李西廷和迈瑞高层判断,未来十年骨科将成为公司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而砀山恰好可以逐步承接部分骨科器械和机加工生产,降低骨科业务成本。

如此,不仅骨钉产能紧张的问题得到缓解,还能有效规范产品质量,加强供应链管理。

加上刚才我们讲到的,如今的砀山交通区位优越、物流发达,能紧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期来看,砀山制造基地还能为迈瑞医疗提供核心零部件,支持各类主营业务产品的装配。

不久的将来,迈瑞在砀山的这个“第四大制造基地”,将深度融入迈瑞的全球化发展。

砀山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飞跃,长三角一体化多了一个高端制造的接口,迈瑞医疗则实现了降本增效和产能提升——这是一场多赢的典范!

5

结语

对砀山来说,找到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并不容易。

2020年,在国家的支持下,砀山贫困户已经全面脱贫。但这样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县城,如何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依然是一道难题。

面对家乡的困境,李西廷想过很多种解题思路,从最早的捐钱捐物,到后来的建科技园“筑巢引凤”。遗憾的是,砀山的工业基础太差,优秀人才严重外流,厂房建好也未必能招来真正的优质企业。

思来想去,恰逢骨科集采需求,李西廷决定迈瑞自己来做,这才有了现在的砀山迈瑞制造基地。这背后的逻辑,用李西廷的话来说就是——

“物质上的帮助,终究是短期的。根本性的帮助,在于扶智。”

国内有一位财经作家曾总结过“先富带动后富”的三种方式——

发钱,修路,扶持创业者。

显而易见,三种不同的路径,持续的周期是不一样的。发的钱总会花完,修的路需要长期维护,但扶持了一个产业,就能生生不息,共同奋斗。

从这个角度来看,产业振兴是效果最好、可持续性最强的帮扶举措。李西廷和迈瑞医疗在砀山选择的,正是这样一条路。

在砀山,笔者曾和李西廷有过一场深入交流,探讨了共同富裕、砀山基地、迈瑞产业链等多个问题,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

“一个本地人,如果能来到迈瑞厂里(砀山基地)上班,每月能挣好几千块钱,他背后一个家庭就有了致富的基础。

把砀山的产业搞起来,让家乡富起来,把人才留住,是他最大的心愿。

我们常说,这个时代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中国而言,产业升级和共同富裕,正是这场变局的两条主线。

在我看来,如果和砀山一样的2800多个县级城市都能找到自己的腾飞之路,那这场大变局,我们就算彻底把握住了。

时代浪涛还在翻涌,砀山这座小城,已经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方向。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