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春节在美洲大陆的百年

旅美华侨的今与夕

编者按:

今年是格隆汇陪伴大家的第九个年头。光阴无声,故土有情。小时候总想去远方,成年后,家便成了远方。年关将近,回乡去,大抵是每个人难以抚慰的乡愁;而心心念念的年味,既是迢迢千里的祈盼,也是热气腾腾的饭菜,还是家长里短的寒暄。

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归乡去,过大年。

终到一年辞旧岁,我们可以卸下生活繁重的铠甲,放缓追逐的脚步,顶着风尘、川州过省,踏上年味归途。

值此之际,格隆汇编辑部推出《2022,我的归乡记》系列,本文为此系列第三篇。


正文


大洋彼岸,元旦前夜,当纽约时代广场上的水晶球缓缓下落,肤色各异的男男女女们,紧紧相拥。只有黄面黑发的华人们神情淡然,因为他们心中真正的新年气象还没有到来。

那是怎样一种气象?

正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描述中国人要过年的时候: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连天空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的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热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只有到农历的除夕那天,中国人体内流淌的血液才会兴奋起来,父亲们忙着招待亲友,母亲们忙碌着美食,清清嗓子准备拜年的,呼喝着舞龙舞狮的,热闹至极。连那“天空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空气中弥漫着“幽微的火药香”。

仰望星空,地星无疑是最特别的那颗星辰。而在这星球上,华夏民族又是最特别的那一个。

高山、草原、沙漠、大海,守护四极八方,呵护着中华文明代代相传至今。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已不再仅仅是时间线上的新旧交替之时。这一仪式刻录到我们的基因中,饱含的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是对家、对国的热爱。

在一声声真诚的拜年声中,传递着的,是血缘中凝聚着的代代深情。

随着中国人的足迹遍布世界,春节也逐步走向海外。然而,在异国他乡,一个节日想要生根发芽,这并非一件易事。


1.夕


19世纪中叶,一群漂流在旧金山的华人,在辛苦劳作一年后,仍没有忘记庆祝自己的节日。

在农历新年这天,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穷苦人,突然焕发出平时不曾有的自信,在当地居民的注视下,浩浩荡荡在城镇的街道上狂欢,弄幡舞狮,敲锣打鼓,燃放爆竹……

《哈泼斯周报》1880 年3 月20 日 

尽管,没有杀猪宰羊,没有阖家团圆,只是见面时相互问候一句“新年大喜”,只是门口贴着几张红纸,只是在窗边挂上几盏灯笼。但这些简单的节目,已是生活中难得的温馨。

在困难岁月中,这是他们仅有的相互宽慰的工具。

美国加州北部威乌维尔小镇的云林庙

彼时,当地的美国人不清楚春节对这些华工们的意义。后者也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和语言障碍,无法向对方解释,甚至自己也对此混淆不清,有人说是光绪某年春节,有人说是甲午年春节,也有人说是四千多年春节……

最初的时候,春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大洋彼岸坚持下来。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

在这一年的春节中,女人们放了脚,男人们剪去留了多年的辫子,中山装渐渐流行起来,各家张灯结彩、舞龙舞狮,节目逐渐增多,春节的活力也一年胜过一年。

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几年,袁世凯搞起“洪宪帝制”后,国内很快就陷入军阀割据的混战中。

而已在纽约扎根半个世纪的华人群体中,也是帮派林立,内斗严重。

眼前的混乱,加上远方祖国的灾难,内斗似乎是这个时期华人的主旋律,春节的感觉慢慢淡了下来。

直到“九一八”事件震醒了内斗中的华人。

1932年春节当天,远在纽约的华人们,开始自发救国募捐。几名中国女孩,走在街道上,举着大大的民国国旗,街道两旁的住户纷纷打开窗户响应,一张又一张美钞从这里飞向祖国。

1936年1月,抗日救国会在纽约全体华人的推动下成立;次年10月,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成立。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春节那天,纽约华埠所有华人停止一切庆祝活动,7000多人走上街头亩均,支持祖国抗战。

以往,华人们过年流行的走亲戚、窜门子、推牌九、打麻将,在这个特殊的艰难时期,全部停了。

当时中华公所的以为负责人这样说道,我们之所以不在春节放烟花爆竹了,是因为会杀人的“烟火”,在中国已经多去了成千上万条生命。

“现在国难当头,不是庆祝的时候。”

时隔多年,华埠的中国春节终于又开始热闹起来,但这次并不是为了庆祝。

1939年春节,华埠街头停着一辆救护车,意指当年的捐款将用于购买国内紧缺的救护车;1940年春节,纽约唐人街中央有一副用美元拼接成的巨大标语“日本帝国主义必败”,横挂街头,十分醒目……

据统计,当时在美国成立的95个华侨团体共捐款5600万美元。同时,华人们还利用春节等特殊节日,组织“中国周运动”,打击日本对美国出口,响应者多达百万之巨。

1943年,美国废除沿用数十年的排华法案,当年春节,美军特许华人士兵休假三天。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纽约华埠欢天喜地,这年春节也格外热闹。不过,这一次的热闹,已经真正成为庆祝节日,庆贺抗战胜利——这份胜利包含着他们十余年的艰辛。

春节里,华侨们不只是祝福“家”的兴旺,更为“国运”昌隆尽自己的一份力。家国唇齿相依,这是中国人传承到灵魂中的智慧。


2.今


百年过去,旅美华人们的社会地位、民族自信、精神面貌、知识素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没变的,只有那一颗颗热忱的中国心。

曾经,国弱家贫。在黑暗的年代,不论是自愿还是非自愿,远赴重洋到美洲的华人们,还是点燃一簇篝火,报团取暖,期待着叶落归根。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一世纪,无论是早期的劳工移民,还是后来的知识型新移民,随着母国走向复兴,华裔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不论何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都没有变过。2020年春节,国内疫情爆发,各国华侨无一不慷慨解囊,为故乡尽一份力。

如今,海外庆祝春节的热潮,也一浪高过一浪,这不仅是华人争取自我地位的社会力量,还是民族文化向心力的体现。

2004年11月8日,纽约正式签署法律,将中国农历新年定位法定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市长、州长、总统,都要发表讲话,称颂华人为社会做出的卓越贡献。

毕竟,他们未来是否能够竞选连任,都需要有华人的支持票。

这也标志着,春节真正在此扎根了。

如今的春节,早已超出了华人群体范畴,成为美国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逢春节,唐人街一片中国红,整条街布置得非常喜庆,节日气氛浓郁。受此影响,无论何种肤色,越来越多当地人开始加入其中。

年初一,美国朋友只要与熟悉的华侨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春节愉快”,而且还会互相赠送贺年卡。

人们在街上舞龙舞狮,夜晚,天空中闪耀着明艳的烟火,街头不时有庆祝春节的队伍出现,一副盛世祥和,多族融洽的场面。

2015年,创办32年的春晚亮相纽约时报广场“中国屏”,并首次通过网络向全球直播。

如今,全球各地每年都在欢度春节,已不单停留在举办等会、燃放烟花、相互拜年等形式,更多的是在文化层面上的深度交流。

其实,春节就像一扇窗,伴随着中国人的语言和行为,伴随着我们文化的感染力,正悄然改变着世界。

异国人,跟着我们一起过春节,或许只是图个热闹,想多了解正在复兴的中华文明,绝没有我们心底的那种感动。

是华人同胞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目,当然是新年游园会,全家老少都在这一天盛装出动。最经典的当属舞龙舞狮和各种中国乐器演奏,还有北京煎饼果子、上海生煎包、四川担担面、东北大饼、云南米线这些中华美食,自然也少不了绸巾、唐装、剪纸、灯笼等等。

除了吃喝玩乐,还有一层更深的意义,是在于对下一代的文化传承。每年各地的园游会,是华裔父母带孩子们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时刻。

刚学会走路的新生代,见人就作揖说“恭喜发财”,然后就有“红包拿来”。

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令人叹息的是,这样令人殷殷期盼的气象,因为疫情肆虐,或许很难看到了。

守在窗口,期待着园游会的孩子们,他们心心恋恋的园游会,何时能重新回来呢?


3.最后


于华侨而言,春节不单是一个节日、一种仪式,还饱含着抚慰乡愁的特别意义。

漂泊异国他乡,即便家人都在身边,也难免有些“失根”的感觉。

不论是家庭聚餐、社团聚会还是街头游玩,都是在以“春节”的名义举办的各种盛会中,联络感情,回顾自己的人生,享受着勤劳带来的改变。

这是确立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时刻——我,是否还是原来那个我。

海外的春节,除了文化传承上的意义,在现实人生中的社会意义,或许更为重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