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奖励30万!深圳“鸽子笼”化?

保障房时代,进入加速道

保障房时代加速!奖励30万,你来吗?

最近,深圳准备做强做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推出了一项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小户型设计的竞赛,一等奖直接奖励30万,二等奖20万,三等奖10万,优秀奖1万。

看起来很诱人有没有?

作为吃瓜群众,你们猜最后有没有设计师拿出魄力参加挑战?

1

有奖征集,最高30万

这已经不是深圳第一回举行这种有奖的设计竞赛了。

比如前海综合交通枢纽上盖项目六期(西区),设计竞赛如果获得第一名,设计费2900万(含税),第二、三名补偿费各250万(含税),第四、五名补偿费各150万元人民币(含税)。

而关于公共住房户型设计的有奖设计竞赛,深圳也不是第一回举行了。

早在2017年,深圳就举行过“过关于公共住房户型设计的竞赛”。

获得特等奖的户型,还被深圳规模最大的公共住房项目长圳凤凰英荟城采用。

但如果论设计难度,今年的比赛要比2017年的难不少。

今年的公共住房户型设计比赛,设计师们能够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

深圳住建局发布的《深圳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小户型设计竞赛公告》中,对户型指标控制要求在12-27平米。

不仅如此,在这么小的面积限制下,还要求能够满足最低功能配置。

12平的户型,设计师需要把床、桌椅、收纳空间、独立的卫浴设计出来。

18平的户型,设计师不仅要满足12平所具备的功能,还要增加厨房、洗衣机。

而27平的户型则需要在18平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冰箱的位置。

很明显,如果这种类型的房子被设计出来,比较适合单身、谈恋爱的、或者不想生小孩的人群。

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表示,当前90后、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婚姻推迟增加了女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

而目前,深圳也是单身人口众多,有人说,设计这种类型的户型作为单身青年群体的过渡,也不失为一种折中的做法。

但是,也有人看了,大呼这怎么住?巧妇都要难为无米之炊。

不仅如此,比赛要求体现便利、实用、集约原则,提高居住的品质和舒适性,产品选用尽可能符合市场常规尺寸,并考虑机电点位使用需求,室内通透,采光良好等等。

另外,设计比赛还要求要把普适性、可推广性和可实施性纳入考虑,比如周边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或者租客更新等等。

这就意味着,一旦比赛的户型出炉,在接下来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有可能会直接套用这些获奖的户型。

光明、坪山好几个保障房项目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5年坪山的一个保障房项目就是采取这种“标准化图集”的方式试点。

当然了难度升级了一个LEVEL,奖金也丰厚了许多。

一等奖1名,奖金30万元人民币。

二等奖2名,奖金20万元人民币。

三等奖5名,奖金10万元人民币。

优秀奖15名,奖金1万元人民币。

所以有理由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2

深圳“鸽子笼”化?

虽然表面上看,深圳住建局的这次小户型设计竞赛只是一次有偿性的活动。

但主办单位以及比赛的名目,代表的意义放在住房市场来看就不一样了。

首先这表示是深圳住房官方的活动,其次比赛针对的户型设计对象是保障性租赁住房。

这间接上传达出深圳官方接下来对住房规划的意图。

根据过去几年,深圳大力推广和应用保障性住房标准化和系列化设计成果,并试点“标准化图集”的结果,说明如果比赛的获奖结果揭晓,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十四五”时期,是非常有可能会应用这些户型图的。

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相信也会有不少套内面积只有12平、18平、27平的户型诞生。

这种面积大小的设计在香港叫做“劏房”或者笼屋。

在香港每间劏房的面积,大约在100平方呎(约11.11平米)。

而截至去年11月,香港超过22万人住在11万套劏房中,这些群体的居住环境奇差。

所以大家比较担心,小面积的保障性住房增多,以后深圳会不会“鸽子笼”化。

为何需要设计这样的户型?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目前深圳正处于急需解决供需两难的困境之中。

一方面,深圳的用地建设有限,既需要在商品房上持续供给,补充市场上商品住房的短缺,还需完成“十四五”时期的公共住房建设指标。

根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深圳全市不含深汕合作区存量用地总面积1017公顷,其中未动工土地面积269.84公顷、已动工土地面积747.16公顷(含未销售土地面积286.17公顷)。

而“十四五”期间,深圳需要建设筹集住房54万套(间)公共住房、供应分配公共住房34万套(间)。而供应分配公共住房中,有20万套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任务需要完成。

另一方面,短期内深圳依旧面临巨大的公共住房的矛盾。

截止当前,深圳有374144户家庭在轮候,而深圳每年的公共住房供应(包含人才房、安居房)也不过3-4万套左右。

所以,在短期内,深圳需要探索小户型。

不过,对深圳来说,虽然居住密度有上升的趋势,住宅用地供应长期不可持续,但要达到香港那样的“鸽子笼”化,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

因为深圳对实际建设居住面积有严格的要求。

深圳去年7月,制定了《公共住房建设标准》,要求公共住房最小建筑面积为35平方米,最大建筑面积为150平方米。公共住房层高不应小于2.8米,居住空间的室内净高不应小于2.55米。

公共租赁住房分为4种套型,套型建筑面积区间(平方米)分别为35-40、50-55、60-65、80-85。

这保证了城市居民的基本居住面积。

其次,深圳面积为2019.95平方公里,而香港只有1106.66平方公里,多了九百多平方公里。

并且从长远来看,深圳还有环深地带,这些地带也能承接深圳外溢的居住需求。

根据深圳的交通线路规划,未来各个线路之间串联起来的居住面积,能够快速进行跨市实现。

未来深圳和东莞将超过5条地铁线路接驳,惠州超过2条地铁进行接驳。

还有就是,深圳约有1892个城中村单元,共约35万栋建筑,能够容纳超过半数的年轻人。

不过,竞赛公告发布,确实伤害了不少期待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人的感情。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