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买后付会是下一个风口么?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伍治坚

Buy Now Pay Later(BNPL)是下一个爆发性的商机么?

20192开始的新冠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像航空、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遭遇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而像移动支付、视频、远程办公软件等行业,则经历了百年一遇的野蛮增长。在后面那些幸运儿中,就包括先买后付(Buy Now Pay Later)这个细分行业。

先买后付的意思,是在你购买自己心仪的消费品时,并不需要当场付全款,而是拖上两、三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完成分期付款。在这期间,你不需要支付任何额外的利息费用。但是如果你逾期,那就需要支付利率比较高的处罚金。

在海外的先买后付赛道,出现了诸如Klarna(估值450亿美元左右)、Affirm(400亿美元左右)和Afterpay(290亿美元)这样的超级独角兽。除此之外,像万事达、维萨卡、苹果、Paypal这样的跨国科技和金融巨头纷纷宣布推出自己的先买后付服务。对于中国人来说,先买后付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支付宝花呗和京东白条就是典型的先买后付消费贷。

从商业模式上来说,先买后付和信用卡高度相似,都是金融机构帮助消费者先垫付货款,然后消费者在一段时间后再完成还款。两者主要的区别,是申请信用卡一般需要一定的信用资质,在银行里有账户和交易纪录。而申请先买后付,则完全不需要任何信用积分,任何人在网购时当场就可以开设账户并获得信贷额度。目前在海外,先买后付的消费记录,是不和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分挂钩的。就是说,你按期还款了,无助于提高你的信用评分。逾期不偿还,也不会降低个人信用评分。而国内的监管则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比如从9月份开始,花呗全面接入个人征信,其实和国外的信用卡生态已经很接近了。

这个区别就决定了,目前使用先买后付服务的主力军,主要是申请不到信用卡的年轻人:他们的年龄介于18到24岁之间。由于没啥收入,也没有信用积分,因此很难申请到信用卡,或者即使申请到,其信用额度也十分有限。年轻人更有冲动型消费的欲望,面对网购的各种诱惑,无法控制自己不成为“剁手族”。这同时也意味着,先买后付消费者群体平均的信用风险,要显著高于信用卡用户。因此提供先买后付的金融服务商,更像是在刀尖上跳舞。

但是我们这里说的风险区别,并没有在公司的估值上得到体现。甚至让人惊讶的是,资本市场对于先买后付和信用卡公司的估值,是完全反过来的。举例来说,上文中提到的先买后付三巨头,Klarna, Affirm和Afterpay的市销率估值倍数,分别为28倍、58倍和35倍左右,而同期维萨卡和Paypal的市销率倍数仅为17和21倍,显著低于前者。而如果我们再加上最传统的信贷金融服务商,就更离谱了。比如同期摩根大通银行的市销率为3.9倍,和前面那些公司根本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不同公司,提供的是相类似的业务,并且风险差别很大,为什么风险更高的行业,其估值反而更高?其中关键的因素,是增长率。先买后付公司的营收增长率,是爆炸性的,远远高于信用卡和支付公司的增长率。举例来说,基于最近公布的财报,Klarna, Affirm和Afterpay最近一年的营收增长率,分别达到了40%、71%和78%,而同期维萨卡和万事达的增长率,分别为下降1%和上升2.5%。两相比较,你就可以看到,资本市场对于增长率有多重视,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多高的溢价。

问题在于,公司的股票价值,最终是要落实到盈利的。营收增长快,有时候未必是好事,更不代表公司赚钱更多。最近一个财年,Klarna, Affirm和Afterpay的税前亏损分别为4亿、3.79亿和1.23亿美元,没有一家是盈利的。先买后付公司营收增长快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他们找到了一个被信用卡公司忽略的群体。这些人以前没有分期支付的选项,或者需要支付极高的利息费用。但是现在,他们能够分期几个月甚至几年购买自己以前不敢买的商品,并且不用支付任何利息。同时,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数以亿计的人群被锁在家中,造成网购需求井喷。而依附于网购的先买后付,恰好搭上了这趟顺风车潇洒地飙了一把。这两个因素相结合,支撑了先付后买公司最近两年的高速增长。

但是表面上的营收增长,并不反映出这种增长的质量,以及公司承担的风险。到最后,年轻人提前透支自己未来的消费能力,总是有一个限度的。那么一旦这种消费能力被过度透支,年轻人债台高筑而无力偿还时,谁来出手相助?是年轻人的父母们,还是国家和政府呢?如果没有人出手兜底,先买后付公司有能力消化这些坏账么?

我们这里说得消化能力,主要取决于先买后付公司的毛利率。假设该金融服务有足够高的毛利率,那么公司就有能力应付未来可能更高的坏账。问题在于,目前先买后付公司的毛利并不高。研究(Redburn, 2021)显示,一家先买后付公司平均可以向商家收取4%左右的手续费。然后,我们需要扣除信用卡网络费(0.6%)、平均资金成本(0.5%)、支付通道费(1.3%)、虚拟卡发卡费(0.1%)和平均的坏账率(1.2%)。把这些费用扣除以后,先买后付公司的毛利仅剩0.3%左右,并没有很大的腾挪空间来应付可能发生的更高的坏账。无怪乎即使是像Klarna这样的行业龙头,也在积极开拓先买后付以外的其他附加值服务,以提高营收来源的多元性和营收本身的质量,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

综上所述,先买后付作为一个增长快速的细分行业,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资,产生了一些独角兽。然而,该行业也有相当大的经营风险,其中的公司股价消化了对未来非常高的期望。一旦该期望得不到落实,那么股价就有下跌的可能。先买后付,为年轻的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项,可以在自己现金不够的情况下透支未来,提前消费。然而,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消费欲望有所控制,适当提醒自己不要被消费冲动冲昏头脑,特别要避免自己背上无法承担的高额债务,做一个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理性消费者。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