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 | 国际油价大跌,国内油价为什么不降?

截至3月31日收盘,WTI原油期货价格已跌至20.09美元/桶,创下了18年以来的最低点。

“地板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保护油企,而是保护民族石油产业。

来源:正解局

截至3月31日收盘,WTI原油期货价格已跌至20.09美元/桶,创下了18年以来的最低点。

国际油价大跌,国内油价又迎来调价的窗口期。然而,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本次汽、柴油价格不作调整。

国际油价大跌,国内油价为什么不降?

什么是“天花板价”“地板价”?

“地板价”在保护谁?

1. 中国油价机制

先来了解下,中国成品油是如何定价的。

1998年以来,中国成品油价格机制几经改革。

一个大方向,便是市场化。

目前看,影响中国油价的“市场”在外,而不在内。

这是因为,从2017年开始,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

2019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更是超过了70%。

近几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

某种意义上,国际油价决定了国内油价。

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基点,就是与国际原油接轨。

具体而言,主要挂靠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个国际油种。以此为基准,计算进口到国内的价格,再加上中间费用、税费,留下适当的利润,就能得出最终的价格。

布伦特原油指数

成品油的调价周期为十个工作日,即14天调整一次。

如果调价幅度少于每吨50元(每升5分钱),零售价格暂不作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

截至日前,2020年国内成品油共调价五次,汽油累计跌幅为1850元/吨,柴油跌幅1780元/吨。

2. “天花板价”与“地板价”

最近一次调价是3月17日24时,汽油每吨下调1015元,柴油每吨下调975元,降至近7年最低,国内油价重回5元时代。

历次价格调整 来源:隆众资讯

按照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3月31日24时正是新一轮的调价窗口,为什么不下调呢?

这是因为,国内成品油价格是有“下限的。

2016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设定成品油价格调控上限与下限。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天花板价”“地板价”:

“天花板价”为130美元,当国际油价高于每桶130美元时,国内汽、柴油最高零售价不提或少提。

“地板价”为40美元,当国际油价低于每桶40美元时,国内汽、柴油最高零售价不降低。

“天花板价”与“地板价”

3月17日调价时,国际油价已在40美元以下,已经是“地板价”了。

所以,3月31日油价不可能再下降。

换言之,下一次国内油价调价,只会往上调。

3. 保护了谁?

问题来了,中国为什么要设立“天花板价”“地板价”呢?

这是因为,油价过高过低都不是好事。

过高就不说了,下面重点来解释一下油价过低的坏处。

《派84艘巨轮抄底石油,中国成为“石油大战”最大赢家?》一文中,我在分析中国购买石油时写道,必须照顾自家的石油企业。

“地板价”也是这个道理。

与天赋异禀的海湾国家相比,中国本土的石油生产成本较高。国际油价暴跌,如果不限价,进口石油将极大冲击甚至摧毁本土石油。

“铁人”王进喜与中国石油产业

届时,国内油田关停,产业链崩溃,自产能力下降,国家能源安全将受制于人。

“地板价”与环保也有关系。

从产业的角度看,如果油价过低,像天然气氢能、风能这样的可替代能源或新能源产业就失去了价格优势,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从个人的角度看,高油价比低油价更能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频率,促进人们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

需要强调的是,国际油价低于调控下限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未调金额不是直接留给企业成为收入,而是作为风险准备金,全额上缴中央国库。

这笔收入,将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用于节能减排、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等。

4. “地板价”的争议

石油不仅是可以燃烧的能源,还是塑料、化纤、沥青、涂料等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原材料。

对中国这样一个贫油国来说,石油的地位已不亚于粮食。

大家都知道“谷贱伤农”。为了鼓励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国家推出了粮食托市收购制度。国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避免粮价暴跌损害农民利益。

设立“地板价”,也是同样的道理。

同样是国家托底,为什么“地板价”争议这么大?

原因是,粮价的背后,是无数个生产粮食的农民;油价的背后,却是三个石油寡头。

农民种粮,赚钱不易。如果不保障价格,农民更不愿意种粮了。

再看油企,2019年,中石油净利润为456.82亿元,中石化净利润为575.91亿元,中海油净利润为610.45亿元。

“三桶油”2019年财务数据(来源:中新经纬)

“三桶油”还在赚大钱,40美元的“地板价”是否合理,应不应该再低点?

更为重要的是,“地板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保护油企,而是保护民族石油产业。

民族石油产业的强大,要靠保护之盾,更要靠竞争之矛。

目前看,“三桶油”垄断了国内市场,显然缺乏竞争。

民族石油产业当然要保护,问题是,“地板价”能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吗?

这才是“地板价”争议的关键所在。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