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了趟菜场,问了几个卖菜大妈是怎么买房的

一个人买房没啥,你见过整个菜市场组团买房么。

作者:卢俊

来源:真叫卢俊

买房这条路上,无论你走到哪个阶段,都会听到各种大咖的解读,也会接触到不同角度的买房观。

你会佩服有些行家深谙经济逻辑,你会发现有些专家说的不过是无稽之谈,你会听到实操投资客沉淀出来的方法论。

而今天,我其实想和你聊聊,我们身边一群普通人的买房观。

如果用一个新潮的说法,就是无名之辈。他们是卖菜大妈、海鲜大叔、商铺老板……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小人物。

01

一个人买房没啥,你见过整个菜市场组团买房么

说来也很有意思,这是我一个房产销售朋友曾经误打误撞的奇招

那时候还是2014年,他刚入行还是个新人,业绩一直不好很是苦恼,后来就想各个场合和群体都试试吧,这当中,就包括菜市场和它的大妈们

他去菜场发单子,去跟卖菜大妈们聊天……可是半个多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咨询来电。

正当他想要放弃的时候,却慢慢发现了这些摊主的共同痛点

摊主们距离家乡太远,一年才能回家一次,孩子基本都成了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和教育。

于是他尝试着这么说:

“阿姨啊,把房子买在这里,就可以把孩子接过来读书,这样你每周都能见到孩子。”

这句话,也成了他后来的杀手锏

当第一个大妈成功认购之后,一个月以内,陆陆续续这个菜场的其他卖菜大妈也过来买。

幸福来得太突然,朋友当时都懵了。

用销售行话说就是“老带新”,有些大妈甚至都没怎么看房就交钱了。

最夸张的一次,售楼处同时站了7-8个人组团买房每人一套。

你知道什么叫做“人在家中坐,单从天上来”吗?差不多就这个感觉。

这一招在当时可以说是屡试不爽,他从业绩垫底飙到季度销冠,离不开身后大妈们的助力。

朋友说,卖菜大妈们的买房观很简单

什么政策利好啊,升值潜力啊,区位户型啊这些不大听的。

他们就认一条,隔壁摊主买了,他们谁谁谁都买了,那我跟着买总不会错。

而且还有一点很有趣,卖菜大妈不要贷款的,甚至说有点讨厌贷款。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会说,因为他们不懂贷款啊,可能不知道借用杠杆这回事吧,其实不是的:

第一,没有工作证明、社保证明……这一系列手续证明,拉不出稳定的银行流水单,这样的情况,贷款很难办下来;

第二,大叔大妈们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在买房过程中,对于贷款的认知一定是具备的,但是即便知道有贷款这回事,他们也会选择拒绝。

因为他们不能接受--如果贷款30年的话,利息的钱是剩余房款的一倍甚至更多,傻子才会把大钱都花在利息上吧。

所以会选择尽量全款,如果借亲戚朋友的钱之后,依旧还不够,才会选择贷款,但是基本也就贷3-5年,这期间还会提前还款。

另外,卖菜大妈们,对房价涨跌并不敏感。

首先他们喜欢买环沪的房子,不受房票限制且标的比较低。

2014年、2015年买下嘉兴或者南通的房子,当时也就4000-8000不等,到了2017年的时候,已经翻了3倍有余了。

按说他们会很高兴,其实并没有。

大部分以后用来自住的;个别人不卖菜了,就卖掉房子得到一笔钱回老家养老。

02

趁着能干的时候多赚点,然后回家养老,买房不考虑

当然,也有坚定的不买房的。

我采访的这一对中年夫妻,来自浙江宁波,在上海静安区某菜市场卖海鲜,来到上海刚一年。

在帮我挑鱼的时候,我留意到:

海鲜大叔的红肿的十指上,已经长满了严重的冻疮,上海深冬阴雨连绵,冷风灌进门店,掀起他斑白的头发,摇晃昏黄灯光下,这双手显得格外刺目痛心。

这是生存,在大叔身上刻下的痕迹。

这样的冻疮伤口,一定是长期累积下来的,日复一日在水中浸泡,到了冬天,新旧冻疮一齐复发。

我问,你们考虑有一天在上海或者周边买房吗?

大叔噗嗤一声就笑了,眼神坚定又平和。

“不考虑不考虑,买不起呀,家里有房子就好了,就算万一有机会买房,也是为了给孩子。”

那你们有没有兄弟(指菜场邻居)买房啊?

“有啊,就我隔壁这家,但是我们没有隔壁人家能干,人家比我们早两年来,现在偶尔出摊,主要给附近的餐馆、大饭店固定送海鲜,脑子灵,在上海买了房子呀。”

大叔孩子就在老家念高中,倒也没有挂念,只是抱怨着,现在市中心拆迁到郊区,买菜客源人流冷清了很多,生意大不如前。

后来聊开了,大叔补充说,自己家海鲜生意还算好的,每年能挣10万的样子。

而前面几家卖菜、卖鸡蛋的,有什么浙江温岭人、江苏南通人、山东淄博人……可能还不如我们,每年能有7-8万都不错了。

真正赚钱的,是上一级渠道,也就是海鲜批发这些小老板们,他们能买得起房,但只有一点:

空降的房产中介很难在这个群体中突围,海鲜批发小老板们买房,必须是经过自己圈子里的人介绍,才会放心去买。

比方说,一家买了这个小区的房子,那么很有可能整个海鲜批发市场都会买,恨不得整栋楼都是他们的。

至于海鲜大叔自己呢,其实他看的很淡。

“我们么,就这样了呀,在上海干几年,等做不动了么,就回宁波呀。”

03

当年错过商铺,失误买了住宅,没想到意外翻了8倍

老王以前,绝对不知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毕竟这是穷酸文化人才爱琢磨的东西。

他就一门心思做好自己的轻纺生意,守好自己的门店。

2005年的时候,他已经在上海立足,津津有味经营自己的生意。

和他的生意邻居们一样,大家都全年无休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就算有收工的闲暇时间,也是跟其他几个小老板一起,喝喝酒打打牌撸撸串。

生意好的时候,忙活了一天,晚上累的一句话都不想多说。就这样辛苦且忙碌,一年可以赚二三十万,小日子是相当滋润的。

可故事的脚本一定不会让你风平浪静对不对,这时候,圈子里有小老板说,闲钱可以投资商铺,甚至一度到了一窝蜂去抢购的程度。

这个轻纺圈子,看似热闹红火,其实整个圈层是非常闭合的,消息也很闭塞。

当有人说,可以钱生钱的时候,很多生意同伴会不假思索追随他。

正是因为消息闭塞,他们不清楚商铺交易的高额税费,潜意识里作为生意人觉得商铺就是门面,买下来也不亏。

当然了,老王就是举双手赞成的一员。

可是,戏剧的转折点就在这里。

老王原本跟邻居约好早晨去抢商铺,却因为起床晚了,到售楼处时候,商铺已经抢空了。

你知道的,老实人有一个优良传统叫做:来都来了

所以,老王就顺手买了商铺旁边的住宅。

后来的剧情,你一定比我清楚呀,商铺后来冷的跟鬼一样,而老王的住宅呢?

异常生猛翻了整整8倍

我经常在想,当年的邻居再见到老王的时候,会不会哑然失笑,本以为错失商铺,将就着买了住宅,却豪赚一笔。

后来这个老轻纺市场拆迁,购买气候就散了,聚集不起来那么多人气,租金上涨的厉害,很多小老板就回老家了。

老王后来自己交了社保,加上当时“失误”买的住宅,就把孩子接到上海念书,在上海扎根了下来。

04

行情是不确定的,但买房跟着大多数买总不会错

卖菜大妈,海鲜大叔,商铺小老板……他们都是非常朴实勤劳的普通人,一年到头挣得血汗钱,都是起早贪黑在忙碌辛苦中,一毛一块熬出来的。

前几年入行的,其实还能赚到一些钱,但是现在这两年再进到这个圈子(菜市场、海鲜城、装饰城)首先进入就有壁垒,哪怕细分市场也趋于饱和,不像前几年进来那么容易。

进来了以后,日子也不好过,比如一个大型菜市场,每位摊主平均年收入是10万左右,而且现在租金越来越高,到手的毛利就更少。

而八九十年代就红火起来的市场,比如铜川路海鲜市场,后来搬迁到了嘉定;或者某某家具城,挪到了青浦……

明明以前人人耳熟能详,在专业市场是佼佼者,迁到郊区后,就做不起来了,当年的消费气候被打散后,便不复存在了。

加上互联网+电商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力度很大,这让众多小老板们无力,又无奈。

购买力一直有,但是新的消费习惯却很难再培养。

行情是不确定的,但可以确定的是

对于卖菜大妈们,买房,一定是群体行为,一旦有了领头羊的行动,后面的团购行为,就神奇而自然的发生了。

而你却不要小看这个团购,它可以迅速拉进小团体更亲密的社交关系和距离。

05

你会看到卖菜大妈这类群体,其实是一个闭环的生态圈,他们彼此之间关系很微妙:

有竞争有协作,需要日常社交,更需要强有力的粘合剂,让彼此的小生意在这个圈子里共息共生。

而这种集体投资的购买行为非常有利于他们这个圈子里的关系融合,可以迅速让关系紧密,因为从此就是利益共同体。

说通俗点,就是一根线上的蚂蚱。

团购房子的趋同行为,本质上就是封闭圈层的群体心理,他们要在这之中找到自己的群体归属感,维护自己作为利益共同体的标签。

他们不太懂经济趋势,不太听国家政策,不太看市场动态,春夏秋冬都踏踏实实守着自己并不大的摊位,也不去想太多。

对于卖菜大妈们而言,买房,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神秘的逻辑,更没有那么多玄乎的道理,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账簿,算算不亏,然后跟着上一个人买就好

最是人间烟火气,日子平淡人知足。

最后,走出菜场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大妈的一句话:

“房子么,跟隔壁来一套一样的就行。”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