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如何驾驭“杀人”杠杆

杠杆就像一把菜刀,既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看你怎么用,用对了,确实能增加收益,用错了地方,悔之晚矣。

杠杆不会杀人 关键是正确的上杠杆 | 证券网
杠杆不会杀人 关键是正确的上杠杆 | 证券网
作者:葛成恩


杠杆就像一把菜刀,既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看你怎么用,用对了,确实能增加收益,用错了地方,悔之晚矣。


对于长沙股民跳楼的消息笔者发自内心的震惊和伤怀,如果股市迅速由牛转熊,我不敢想象后果,要知道中国股市一向是牛短熊长,我们又怎么能指望这次和上次不一样呢?

跳楼事件背后就是杠杆问题,杠杆成了万恶之源,从监管部门的角度看,也是在善意地劝说大家不要上过高的杠杆,这当然没错,对于没有风险识别能力的小散户,上杠杆甚至高杠杆是一件可怕的事。但是,对于有风险识别能力的人而言,有效的上杠杆可以迅速地扩大收益。

我以私募基金发行的结构化打新基金为例分析,假设某私募基金2014年底发行一款结构化打新产品,总共募集1亿元,然后银行理财向其提供5亿元,年化利率7%,该私募共计以6亿元打新,或者根本不需要去打新,而是申购打新基金国泰民益(160220),国泰民益2015年以来的收益率是10.88%,考虑到通过淘宝申购费可以打3折(0.45%),赎回费是0.1%,如果我们年初发行了杠杆打新基金然后申购国泰民益,目前赎回,那么实际收益率是45%,年化收益率高到90%以上。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利用杠杆扩大收益的实例,当然,这里面有几个假设前提:

1.2015年以来打新的收益率较历史平均水平为高,2014年打新的年化收益率约为12%,而2015年前6个月不到国泰民益的收益率已经达到10.88%;

2.要利用银行低成本的资金,结构化杠杆打新基金本质上是一种套利,也就是用银行低成本的资金去套打新的高收益,实际是在吃息差;

3.二级市场水涨船高,证监会对新股限定了23倍的最高发行市盈率,而很多新股在发行时同行业股票的市盈率已高达100倍以上,这也是一种无风险的套利,假设未来注册制实行,23倍市盈率的上限取消,上市公司完全市场化定价发行,这个结构化打新基金的逻辑也很难站住脚了。实际上,过去几年发行的新股,已经就有很多破发的现象。

但是,这种结构化打新基金目前的逻辑是成立的,这个基金本质上是一种套利基金,只要前面的条件继续符合,继续再上更高一些的杠杆(比如10倍),只会获得更高的收益。这种上杠杆的方法和长沙股民上杠杆的方法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1.前者是低风险甚至无风险套利,后者是高风险炒作二级市场;

2.前者的资金成本较低(7%),后者资金成本高(15%以上);

3.前者无平仓风险,后者则。

实际上,现在风行市场的绕标打新与我们本文中所讲的结构化打新基金本质上是一样,都是一种套利。只不过利率是年化8.35%加买卖ETF或股票的冲击成本及佣金和印花税。

打新股有年化12%以上的收益,那为什么还有人买7%收益的银行理财?要知道银行理财产品也是上万亿元的市场,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形态,即使在信息传播如此快速广泛的今天。利用银行理财资金上杠杆打新股,实际让杠杆打新基金获得5%以上的低风险补偿收益。如果打新收益持续下滑至无法覆盖7%的利息成本,杠杆打新基金也可能会产生亏损。

实际上,自从4月份打新收益持续高涨以来,公募和私募基金发行的打新产品不断增长,目前仅公募发行的打新基金就已经超过250只。在央行持续降息的大环境下,打新还能获得年化12%以上的收益,自然引来越来越多的机构和散户进入打新市场,按照机构预测,最新一轮打新预计将冻结8万亿元资金。可以预测的是,打新的无风险收益率将会持续下滑,狼多肉少,这很符合资本的规律,可以这么说,打新的资金市场产能过剩了。

有人说,巴菲特从来不用杠杆,但是你别忘了,巴菲特的保险公司为其源源不断地提供免费的浮存金,我经常想一个问题,假设巴菲特拿这些保险浮存金到中国来打新股,这收益率估计巴老笑得晚上都睡不着了。总之,杠杆就像一把菜刀,既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看你怎么用,用对了,确实能增加收益,用错了地方,悔之晚矣。

(来源:证券网)

格隆汇声明: 本文为格隆汇转载文章,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16亿中国人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