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路在何方?

国企改革可以说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最难的环节,几乎伴随了中国改革的全过程。

作者:西泽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李平正

来源:西泽研究院

本文主要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文章中的国企主要指竞争性领域的国企,这也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1、国有企业搞不搞的好?

2、国企改革为什么不能取得突破?

3、如何管资本,打造中国的淡马锡? 

国企改革可以说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最难的环节,几乎伴随了中国改革的全过程。历时最长,推出的改革方案最多。从早期的“扩大企业自主权”到“承包制”到后面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说什么药方都试过了,就是不见效。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就表示:“由于国企改革长期没有取得突破,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中国改革的大关还没有过。”国企改革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出路何在?

 

一、竞争性领域的国企到底能不能搞好?

这个问题在中国经济学界一直有争议。有人说,搞不好。比如张维迎教授就明确表示:国有企业是搞不好的,国有资产管理是没用的,市场竞争将使国企民营化。同时为了论证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中国经济学界又流行着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理论:“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效果,又不讲节约。”国有企业就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怎么能够搞好呢? 

但这些理论能不能说明国有企业是搞不好的,显然是不能。因为反对者随时可以拿出列证,国有企业在很多国家都存在,像法国雷诺、德国大众都是国有企业,但它们经营的很好,完全是市场化的,效率并不比私企差。我国也有一些经营的很好的国企,比如茅台、格力。并且现代大型的上市公司很多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也就是你说的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但它们成功了。说国有企业是搞不好的,显然与现实不符。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有的搞得好,有的搞不好。国企如此,私企也如此。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大即投资100家,1000家企业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概率问题,即企业倒闭率。投资100家,1000家企业,肯定有些企业成功,有些企业倒闭,有些成为龙头企业。但哪些企业会成功,哪些企业会倒闭,哪些会成为龙头企业,在投资初期的时候是没有人能够知道的。 

早期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人形容是,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暗亏,三分之一赢利。这种情况被认为出现了严重问题,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于是有了前总理朱镕基的三年扭亏为盈,抓大放小改革。但在我看来,这种情况根本就没有问题,是完全正常的。即使没有政策性负担,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国企也会大量倒闭,只是概率低一点。企业本来就有盈利有亏损。难道政府投资1000家企业,每家都盈利,每家都做大做强,这样就没有问题了?这样国企改革就成功了?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在自由竞争的情况下,投资1000家企业1000家都盈利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人为强制性的扭曲市场,人为制造不公平才能实现。这样显然与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规则相距甚远,既违背了公平,又损害了效率,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国企改革的目标不应该是所有国企都盈利,都做大做强,而应该是顺应市场机制有生有死,去弱留强。

 

企业的实质——风险投资

回到我上面举的那个例子(这有助于我们看到问题的实质):假如政府现在拿出1000亿,投资成立1000家新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全部可以投资在符合比较优势的行业。这些新国企没有政策性负担,没有历史遗留问题,政企政资也是分开的,跟私企平等竞争了吧。试问有多少个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 

现在可以谈国企改革,谈公司治理了。可无论你怎么改革,怎么治理,部分企业的倒闭破产都是不可避免的,能成为龙头企业的更是寥寥无几,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让这1000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都盈利。并且在我看来这种情况根本就无法改革,因为每家企业所处的行业,所面对的竞争对手,企业管理层都不一样,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没有统一的模式,改革就无从下手。 

首先,作为所有者的国家是无法自己经营企业的,必须委托厂长经理来经营,也就是说政府扮演的是企业出资人,投资者的角色。既然是投资,那么就有成功也有失败。也即我说的有的国企搞得好,有的搞不好的原因。这跟市场上的风险投资商,天使投资人性质是一样的,二者都面临企业的竞争倒闭风险。成功了赚钱,失败了赔钱。私人投资主要考虑的是资本回报率,我们政府投资国企的目的是什么呢?掌控国民经济命脉,关于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说简单一点就是掌控关键行业的龙头企业。问题是像这样的龙头企业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企业。也就是说政府投资100家企业按市场化运作才有1家能成为政府理想中的龙头企业。也就是说完全市场化的国企运作方式成本太高,意味着大量国企的倒闭。这就是国企的现实,也是国企不能实现市场化运营的原因。

 

、如何管资本,打造中国的“淡马锡”?

前面我已经论证了,企业的实质是风险投资,有成功,也有失败。那么怎么提高国有资本投资的成功率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如何管资本,推进混合所有制,打造中国的“淡马锡”?

首先,管资本的前提是资本与企业分离,国有资本能够正常流动,国有资本能够不断优化投资组合。国有资本能够从低效率的亏损企业流向高效率的盈利企业,而不是保护,补贴现有的国企。 

下面我以著名手机制造商“诺基亚”为例来详细说明管资本与管企业之间的区别。诺基亚曾经是手机业的霸主,全世界最优秀的手机制造商之一。但在短短几年,却迅速衰弱,从手机市场的巨无霸轮为手机市场的小玩家。最大的原因在于苹果,谷歌的崛起。这两个手机市场门外汉的突然杀入,改变了游戏规则,使“诺基亚”迅速轮为一家三流企业。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在市场竞争下一个企业是成功还是失败,不仅取决于企业本身,还取决于它的竞争对手。而竞争对手是你无法左右的,你甚至都不知道竞争对手会从那里冒出来。正如诺基亚前CEO奥利拉说的:“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从这个角度看对企业而言改革是没用的,改革只是改变企业本身,却不能改变它的竞争对手。如果企业可以通过改革搞好,就没有企业会倒闭了。事实也正是如此,这些年来国企之所以能做大做强,很大程度靠的是行政垄断────也就是限制,消灭竞争对手。我不能把自己变好,但我能把你变差,这也是一种取胜之道。

    

管资本VS管企业

如果管资本的话就是看到诺基亚走下坡路了,就把诺基亚的股票卖出,去投资另一家手机制造商比如苹果、华为,这样就可以了。很简单也很有效。但如果管企业的话,则意味着要把“诺基亚”搞好(这里对好的定义是:能不能成为龙头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这个问题就难了,这意味着打败苹果。手机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目前竞争尤其惨烈。诺基亚没有把自己搞好,微软也没有把诺基亚搞好。由此可见,对政府而言管企业是行不通的。不要说搞好所有的国企,有时候搞好一家国企都是非常困难的。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国有资本最好的管理运营模式就是锦上添花,投资在市场竞争中成功的龙头企业。当然政府投资的龙头企业也有亏损,倒闭的可能,但只要再对新崛起的龙头企业在参股、控股就行了。政府派人进入董事会参与企业决策,企业分红纳入财政预算。这样就对关键的行业有了一定的控制力,并且最大程度的维护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则,如此一来企业的效率、竞争力,垄断问题,政企、政资分开都迎刃而解,水到渠成。只有这样才能让政府成为干干净净的出资人。这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佳实现形式,此时政府依然是大企业的大股东。

 

三、这些年的国企改革为什么不能取得突破?

原因很简单,市场经济下没有永远的企业生存之道。这些年的国企改革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于是有了早期的“一股就灵”,“一包就灵”,“一信托就灵”。实际上没有一样是“灵”的,也不可能“灵”,这些方案全部以失败而告终。在市场竞争下,一个企业是成功还是失败,不仅取决于企业本身,还取决于它的竞争对手。从这个角度看,什么承包制,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信托责任,强化管理监督,通通都是没用的。这些方案没有一个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盈利。由于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除了行政垄断,没有任何办法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盈利。

 

产权学派VS竞争学派

产权不是国有企业的关键,市场竞争才是国有企业的关键。但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这是无论怎样改革都改变不了的。 

剥离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推进政企政资分开,只是让国企公平的参与市场竞争,并不能保证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这一点林毅夫教授也是承认的。所以林毅夫教授的观点就是:剥离国企的政策性负担,聘用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然后让国企和私企在市场上公平竞争,通过竞争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根据企业经营的好坏,对职业经理人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职业经理人不行就换,换后还是不行,那国企该倒闭就让它倒闭,因为没有政策性负担的私企也会倒闭。林毅夫教授这种观点完全就是用纳税人的钱进行风险投资的思路。 

综上所述,我认为国企改革最好的方式就是管资本,就是把现有的没有竞争力的国企卖出,去投资那些在市场竞争中成功的龙头企业。国有资本一退一进的过程,将是国有资本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过程。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