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洋:产业资本疯狂涌入,焦虑的教育企业

教育和住房,无疑是压在今天中产阶级头上的两座大山。深层看,这两个问题其实有一个共通性:大量人被限制的狭小空间内,极度有限的资源,引发了无益于社会总效用提升的过度竞争。政府控制和垄断土地市场,带来了土地价格的畸高。

作者:君临团队

来源:君临

教育和住房,无疑是压在今天中产阶级头上的两座大山。

深层看,这两个问题其实有一个共通性:

大量人被限制的狭小空间内,极度有限的资源,引发了无益于社会总效用提升的过度竞争。

政府控制和垄断土地市场,带来了土地价格的畸高。

半吊子的教育产业化既削弱了过去强调公平的公立教育体系,又无法给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

如果说住房问题上还有去往三四线的退路,那么教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各阶层的焦虑之源,退无可退。

在这片历来重视教育的土地上,优质教育资源反而极其稀缺。

强推减负和公立教育体系师资流失,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已成一股洪流,将所有家庭都卷入这样一场困境博弈中。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校外教育培训行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远有美股上市公司:新东方、好未来,走势长牛。

家门口,有我们今天的主角:新南洋(600661)。

1

在分析新南洋所处的行业之前,先需要了解一个现象:

“垫脚尖效应”。

大家站着看演出时,最前排的人占据地利,可以很轻松的看到表演,后排有的人被前排的高个子挡住看不见,便纷纷踮起脚尖,于是乎站在更后面的人也只能效仿。

结果是全场的人都踮起了脚尖,但大家整体看演出的效果并没有得到改善。

在优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所有人都希望自己通过踮起脚尖获利,最终总效用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却一步步加剧了竞争。

这个现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体系。

其实不止是中国,整个东亚的氛围都是如此。

日本有四十万所“私塾”,专门给学生提供大学入学考试的应试教育。

韩国的高考也是堪称地狱级试炼场,高考当天,就连八竿子打不着的韩国股市开盘和收盘也要顺延一小时。

(韩国学弟学妹下跪祈求学长考高分)

这样的社会环境虽然让一代代人过的很辛苦,但也着实养活了一个行业——学校体系外的教育培训行业。

据测算,2017年K12课外培训行业的规模在4000亿元左右,叠加2016年二胎政策的小生育高峰,在可见的未来几年里,k12教培的市场还将扩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K12是幼儿园到12年级的缩写,在国内语境下代指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

其实关于教育行业的投资,从来都不是什么新话题,在过去的几年里,无论是好未来(NYSE:TAL),还是新东方(NYSE:EDU),都是美股市场上的宠儿,市盈率都被给到了100上下。

前段时间上市的后起之秀精锐教育(NYSE:EDU),市值也在150亿人民币左右。

至于为什么教育是门好生意,奥威尔在《1984》里说的很清楚:

“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上等人交换地位。”

2

但在A股里,优秀的教培行业标的凤毛麟角,多的是蹭热点或搞外延并购强行闯入教育行业的公司。

这一点一直是一大遗憾,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政策的局限性。

发审层面长久以来存在着关于教育类资产的公益性和盈利性之争,使得优秀的民营教培机构只能谋求海外上市。

直到最近,中公教育的IPO之路还是选择了与亚夏汽车进行资产重组的借壳路线。

新南洋(600661)则是四年前第一个获准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登录A股市场的教育培训机构。

新南洋这个母公司名字可能不为人所熟知,但是这个上市公司外壳下装的教育资产:昂立教育,是华东地区知名的老牌教育机构。

其实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起它的同门兄弟——生物制品领域的上市公司交大昂立,因为这两者早年间都是上海交大的校办企业。

早在1998年,上海市昂立进修学院就成立,这就是昂立教育的前身。

可以看出,昂立可谓是教育培训行业的先行者,在这一领域的资格相当老。

而他当下最大的竞争对手,却是同样起家于上海,成立于2008年的后起之秀——精锐教育。

精锐深耕高端教培领域的一对一课程,不但在资本市场上完成了市值超越,也不断蚕食着昂立在上海地区的市场份额。

面对新人咄咄逼人的围剿,昂立是否已被拍死在沙滩上,他还值得投资吗?

要解答这个疑问,先要理解昂立的两大关键特性:

1、K12教育细分区域龙头;

2、依托品牌轻资产扩张。

下面,我们拆开逐一分析:

3

K12教育细分区域龙头

首先需要知道,昂立是老上海,多年深耕上海地区。

目前各省市课程标准、考试命题、教材、教师存在巨大差异。熟悉教材考情,是有效抗衡外来机构的利器。

教育行业虽然已经出现了新东方、好未来等全国性教育集团,但地方割据现象仍然存在。

“阿拉上海有昂立的独家预测卷!你们外地人有伐?罗老师的清口相声?”

也是因为此,目前行业整体集中度不高,2016年,教育行业CR3占市场份额仅为5%

外来者对本地教育体系和考试政策不甚了解,标准化扩张很容易被“本土特色”的机构击退。

非标行业,强龙一般压不过地头蛇。

因此虽然新南洋昂立的市场份额在行业内、全国范围内排行仅为第11名,但在上海地区却可以和精锐教育共同垄断绝大多数的K12教育市场份额。

其次要看教学模式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昂立的竞争策略简单来说,主要是巩固优势项目“小班制”,对标本地“一对一”。

教育培训行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授课方式上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模式:大班制、小班制、一对一、在线课程。

其中,10~40人的小班制还是最主要的授课形式。

相较于专注一对一个性化教育的精锐,昂立教育由于成立时间较长,专供小班制授课的校区众多,也积累了许多教学能力可以胜任小班制教学的师资力量。

虽说昂立在2009年也开始涉足一对一培训模式,成立了昂立智立方(一对一、一对三模式)部门,

但在一对一领域,昂立智立方的市场份额还是大幅低于精锐教育。

如果在上海地区的家长群里咨询有关昂立的问题,多数会提及主打培养小学生英语基础昂立英语®和致力于中学生提优补差的昂立中学生®,而这两个子品牌都是小班制授课。    

虽然近年的市场上,一对一模式占足了风头,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班制授课会逐渐被取代。

其实这两者各有优势,相互补充。

一对一和小班制成本、盈利对比

两者最核心的比较维度,自然是性价比。

先看价格。

在1对1模式下,老师每周保持20课时的工作量,可以在同一教学周期内带8~12个学生,这已经是超负荷运转,再加上不同学生进度不同带来的管理成本,价格也可想而知,课时费在200~400/小时。

一个初三学生如果选择一年的中考一对一培优,根据个人学习能力,每门学科每年的报价在2~3万。

一个重视教育的中产家庭,每年在这上面花费六位数只是正常开销。

但能随意花得起六位数的家庭,数量并不多。

与之相对的,是更为大众化的小班制补课,通常每节课人数在8~20人,教师的人力成本有更多的学生来平摊,价格自然会便宜,课时费为60~150/小时。

昂立教育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小班制课程发展的比较完善,在这一领域依靠价格优势,稳定抓住了大众市场的客户群体。

各类教学模式效果的对比

再看效果。

直觉上,人们会认为一对一教学模式效果更好,因为老师精力更专注于单一学生,课堂互动也更多。

但人们往往又忽略了一个问题:优质教师资源很有限。

业内普遍认为,一对一模式下,教学能力再弱的老师,也可以找到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与之匹配。

结果便是一对一教培机构扩张过快,副作用则是师资队伍良莠不齐。

一方面,培养一名优秀的老师很难速成,行业特性也决定了机构势必会吸纳大量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成为老师。

另一方面,最近出台的课外补课市场新规,明令禁止了在校老师参与兼职有偿补课,带来了有教学经验师资成本的提高。

而小班制对教师的基本素养和教学能力要求都更高,培训筛选机制也更严格,一般教师都会经历备课、旁听、试课、考评这一过程才有机会成为小班制的正式老师。

昂立由于运营时间久,沉淀了许多学校体制外的优秀教师资源,尤其在上海市区的校区很少招聘非英语科目老师。

总体而言,小班制更适合中游水平的学生,教师也有能力把控教学过程。

一对一模式更适合尖子生针对性突破和成绩薄弱学生的重点提高。

昂立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优先巩固传统强势业务小班制授课的基本盘,同时兼顾一对一模式的建设,在小班制打下良好口碑基础的前提下再推广个性化教育品牌昂立智立方®。

虽然个性化教育目前仍然无法与精锐抗衡,但是精锐教育的一对一模式占了95%以上的营收,小班制课程目前仍在起步建设阶段。

这一点上,新南洋昂立避开了与精锐的正面交锋,吸纳了大部分偏好小班制的客户群体。

本质上,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企业在经营策略上的选择不同而已。

4

依托品牌轻资产扩张。

教育行业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经济,智力资本及其管理运营才是教育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正因为此,如何最优化的实现轻资产运营,是每个教育企业找到圣地麦加的关键。

轻资产运营可以降低资本投入,特别是大量固定资产投入,以此提高资本回报率。

但轻资产运营的基础,依赖核心能力,比如行业经验、品牌优势等。

新南洋既有十多年的教培机构运营经验,其自带名校背景和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形成了区域性品牌效应。

轻资产运营,自然是新南洋最优的选择。

换言之,我们找到了观察新南洋未来成长的关键逻辑:

用轻资产运营模式去扩展业务,实现低成本扩张。

如此操作,新南洋将获得如同软件行业类似的增长效果:成本不会与营收同步增长,利润会快于营收增长。

新南洋按照轻资产模式涉足了国际教育、职业教育、stem教育(素质教育)、幼儿教育。

接下来,君临就新南洋较为重要的国际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方面的布局进行简述:

1、国际教育——托管运营

海外留学低龄化大潮,带来传统体制内K12生源的分流。

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的国际学校为121所,并以每年6~8所的速度迅速发展。

由于国际课程全英文教材对于初高中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这部分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的比例很高,该领域目前还没有出现占据统治地位的大机构,大多是小型创业团队。

国际学校方面,新南洋选择了托管运营的模式,提供国际教育园区解决方案。

既有利用现有校区资源开办的昆山学校开设的国际班,也有独立品牌的上海帕丁顿双语国际学校、湖州帕丁顿国际学校。

新南洋主要负责向这些学校输送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收取管理服务费。

同时精于教培行业的新南洋,自然也瞄准了国际教育兴起带来的大量课外培训需求,在上海交大本部创办了自己的剑桥A-level中心,提供教学辅导和代理考点等服务。

不仅有集团内部国际学校提供稳定生源,而且市面上大部分国际学校目前还没有申请国际考试中心的资质,这部分生源也是潜在用户群体。 

2、职业教育——合资共建

职业教育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成功与山东锦泽集团联合投资设立山东深泉学院。

整个学院总投资5亿,新南洋出资仅5000万,校区建设等固定资产投入由锦泽集团承担。

新南洋主要负责向深泉学院输出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和管理模式,而深泉学院则向交大系其它产业输送专业人才储备,从而形成良性合作模式。

2017年报显示,职业教育板块全年实现营收2.37亿元,同比增长5.33%,收入占比13.8%,是轻资产运营模式的成功案例。

3、幼儿教育——输出品牌

幼儿教育方面,主要依靠向外输出品牌。

成立于2016年的幼儿教育事业部,目前在上海主城区完成了4家世纪昂立幼儿园托管运营协议的签署。

不过目前昂立系旗下的幼教资产竞争力还不强,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虽然K12依然是新南洋的主力,但在轻资产运营模式下,任意版块的爆发,势必将给新南洋带来可观的收益。

5

2017年,新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

君临认为这将是现代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大法,《促进法》中最核心的内容,即明确了:

民办学校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作出了允许自主选择非营利性办学或者营利性办学这样的一个决定,从根本上厘清和解决了长期困扰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过去的民办教育,既强调非营利性,又承认是商业行为,允许合理回报,这样就把营利办学和非营利办学相混淆了。

政策上的含糊和遮遮掩掩,既让政府不敢放开手脚对民办学校进行扶持和投入,更让办学者办学也不踏实,生怕政府任意制定红头文件,侵害办学者利益。

新法,是尊重市场常识的回归,可以让商人们合法办学,学校办得好,理直气壮的赚大钱。

君临将其形容为“民办教育界的股权分置改革”,丝毫不过分。

新版《民促法》实施以来,可以明显观察到:教育资产证券化速度明显加快。

一是新三板教育企业挂牌打破历年记录;

二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天立教育、华图教育、科培教育等一大批民营教育集团,密集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请。

作为教育界老鸟,新南洋明显感受到整个行业的春潮涌动。

在缺乏龙头的民办教育界,并购无疑是又好又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手段。

2018年6月以来,新南洋先后参与发起设立了:

嘉兴竑洋文化教育产业基金(拟出资4900万)主投国内教育培训、教育科技等相关行业;

上海金南洋教育产业投资中心(拟出资9500万),主投国内教育培训、教育科技等相关行业。

鲲翎新南洋教育产业投资基金(拟出资1.2亿),主投教育培训,幼儿园,国际学校,及其它教育相关领域的方向,促进与山东省威海市教育产业资源的投资与合作;

队形已展开,新南洋要大干一场。

6

被誉为中国资本市场“教育第一股”的新南洋,作为老资格的教育品牌,背靠上海交大这个金字招牌,标的稀缺。

但由于其股权结构分散,受到各路产业资本觊觎。

17年年末开始,中金资本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并达到举牌线,并声称只是财务投资,并不谋求控股权。

不过中金资本买入新南洋的过程,倒是耐人寻味。

去年12月11日,中金资本系通过二级市场已持有新南洋5%股权,触及举牌,同时中金称未来一年内不增持。

仅隔一日,中金资本悍然撕毁承诺,宣布其将继续增持不低于1%,不超过10%。

羞羞答答,半推半就之间,中金系目前已持有15%的新南洋。

“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悄悄进村的中金系,没想到半路还是杀出程咬金。

搞地产起家的长甲投资系掺和进来了,截至目前,长甲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13.51%股份。

更过分的,是在近期资本市场动荡的背景下,长甲“义正言辞”的宣布:未来3个月内继续增持不超过总股本的5%。

而新南洋的高管在接受蓝鲸教育采访时表示:

“交大态度不明确,是增持还是减持,没有定论。”

截至日前,新南洋前三大股东为:交大产业集团和交大企管中心持有24.65%、中金系持有15.00%、长甲系持有13.51%。

中金系在深度布局教育资产,长甲系急需从地产中抽身转型。

两大资本派系的买买买,对外宣称是“财务投资”,明显是哄鬼的。

虽然二级市场可能会因为股权争夺产生大幅波动,但君临更关心股权争夺是否会给新南洋带来经营层面的影响。

新东方、好未来依靠资本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新南洋是否能在财大气粗的新东家的庇护下,复制同样的路?

还需要我们对新南洋进行长期跟踪观察。

不过可以明确,以中金和长甲目前持有的股份,一旦双方联起手来,这可是要掀桌子,重新洗牌的。

在熊市漆黑夜幕的掩护下,产业资本们收集的,是带血的筹码。

而目前的实控人,仿佛还在睡大觉。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