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国控、华润、上药?这家地方流通巨头正在聚势

若这一系列计划成功,中国医药流通领域的“3+1”格局将很有可能被改写,行业前四都将变成国资。

若这一系列计划成功,中国医药流通领域的“3+1”格局将很有可能被改写,行业前四都将变成国资。

撰文| 石若萧

编辑| 顿河

5月23日,重药控股公告与京东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消费品供应链、药品医疗、批发零售、仓储物流及供应链等开展合作,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

这是继今年2月,重药控股、中国医药同时公告,重庆化医控股正在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开展重庆医药的战略整合事宜,中国通用集团或变更为重药控股实控人之后,重药控股做出的又一个大动作。

多年以来,我国的医药流通行业龙头都呈现出“3+1”的格局: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海医药,和九州通。

三家国企,一家民企。四大千亿分销商,强者恒强,稳稳当当。后来者想挑战这个格局,殊为不易。

但只要野心不灭,办法总比困难多。按照商务部发布的《2022年药品流通行业统计分析报告》,排在第五位的企业正是重药控股。这家企业不甘心偏居西南一隅,近年来连出大招,试图挤进前四。

简单来总结,重药控股的逻辑很清晰,一是整合,二是升级。若这一系列计划成功,中国医药流通领域的“3+1”格局将很有可能被改写,行业前四都将变成国资。

大大的野心

重药控股成立于1950年,前身是中国医药公司西南区分公司。目前是一家地方国企,隶属于重庆市国资委。

不过,这家国有地方医药商业龙头一直不甘心偏居一隅,总想着辐射全国。这份野心,在2015年重药集团提出的“十三五”战略目标中一览无余——“以重庆为核心,夯实西部、挺进中原、走向全国”。

更难得的是,和很多光喊口号不做事的企业不一样,目标提出后,重药控股就一直在扎扎实实地在将工作往前推进。

2016年,重庆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渝新欧”铁路,完成了重庆市从欧洲进口药品第一单。

开通这一流程之前,全国虽然有18个进出口口岸,但大多集中于北上广三地,走空运或海运,重庆作为二级代理商,进口的药必须先到北上广分销。“渝新欧”铁路开通后,重庆不仅可以作为进口药品一级代理商,未来还有望辐射整个西部片区。

然后是在2017年完成资产重组,借壳重庆建峰成功上市,2018年公司重组,在深交所恢复上市。

2019年,完成了公司控股股东重大重组,将中国通用及其子公司中国医药引入,共同控股母公司重庆医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就此开始了与中国医药强强联合的新局面。今年2月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官宣的战略整合,其实是2019年双方合作的进一步延伸。

2020年,公司制定了“一千两双三百城,三化四能五路军”的“十四五”规划,其中“一千”指在2025年营收要超千亿元;“三百城”指实现全国商业网络的覆盖,布局300余个区域。同年,又先后完成了对天津天士力医药营销集团和四川人福医药有限公司的收购。

医药流通行业先天模式很重,有着净利润低、负债高、市值低的特点,想要扩大规模,基本离不开外延并购。近几年,国药和华润都在通过收并购不断扩大版图。

而重药控股的历史“势力范围”主要在重庆、四川、青海、陕西、宁夏等西南、西北部地区,中国医药过去则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南部,双方之间正好能够形成互补,辐射全国。

此外,由于历史原因,华东医药、天士力、人福医药等大型企业都有一部分医药商业板块布局。重药控股收购天士力医药营销集团和四川人福医药有限公司,于对手方而言可以进一步聚焦主业,对自身则是进一步扩张了触角。

据重药控股2023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新设或对外收并购方式完成近 20个股权投资项目,带来增量销售近25亿元,填补了在黑龙江、河北、广西等多个空白市场布局,现已实现在全国 32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布局,覆盖 137 个地级市,逐步实现在全国三百余个地级市布局的目标。

具体经营层面上,通过数字化经营提高效率亦是发展趋势。这方面,“3+1”中九州通做得最好,其“数字物流技术与供应链解决方案业务”2023年该板块营收8.49亿元,业务增长达到28.45%。目前九州通该板块的业务已经覆盖贵州茅台、阿里健康、叮当智慧药房、山东颐养健康及河南亚都等。

2023年,九州通的营收为1501亿元,处于千亿级别,行业前四名中规模最小。梳理重药控股近年来的一系列谋划和动作,无论是定下“一千”的营收目标,还是与京东开启战略合作,几乎都是奔着取代九州通去的。

大大的压力

进行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除了野心之外,还有着压力。近两年,重药控股的业绩都出现了明显的增收不增利现象。

2022年,重药控股实现营业收入678.29亿元,同比增长8.4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9.52亿元,同比减少5.29%。

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801.19亿元,同比增加18.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55亿元,同比减少31.22%。

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96.24亿元,同比增长0.02%;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同比下降37.99%。

从数字中就可以直观看出,企业通过不断并购,业务和营收规模持续在扩大,面临的经营压力也是一年比一年大。

净利下降,主要还是受到现金流回款速度的影响。对于医药流通企业而言,厂家在考察合作的医药商业企业时,会着重考察后者的准入服务能力和资金实力,导致其一边要忍受医疗机构越来越长的回款账期,一边要给厂家垫资。时间一长,行业的现状就成了:谁能忍受更长的应收账款回款时间,谁就拥有“核心竞争力”。

可由于行业本就利润微博——2022年,医药流通企业的行业净利率仅1.5%。如此一来,规模越大,压力越大,光是增长的利息就有可能吞噬掉企业的利润。

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的尴尬局面,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上世纪90年代,医药购销由计划调拨转变为市场竞争,公立医疗机构基于其绝对强势的地位,对上游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回款条件,导致了回款周期一再延长。

2017年,经过两年的试点工作后,“药品零加成”政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该政策的实施令一部分公立医院利润减少,压力传导到上游,推迟回款的现象变得愈发严重。

而随着近几年国家集采、省级集采、联盟集采全面铺开,进一步促使药品价格调整,医药流通企业毛利率下行趋势愈发明显。

可以看到,重药控股的上市及扩张工作,正是踩着“药品零加成”的政策节拍走的。其中一个深层动机或许是,公司的历史布局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西部,医疗机构的平均业务及营收水平都较东部省份偏低。倘若不主动出击,整合全国资源,随着形势日益严峻,与第一梯队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理想状态下,医药配送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在专业能力层面,譬如医药供应链创新、数字化转型等。但在严峻的现实中,企业们为了活下去,打的都是资金的消耗战,拼的是谁家底子厚。创新固然好,但那必须是活下来之后再做的事。即便是成绩优秀的九州通,其“数字物流技术与供应链解决方案业务”占据总营收规模亦无非九牛一毛。

拼消耗,就必须快速抢占地盘,把底子做厚,才能不被挤下牌桌。重药控股的选择,除了野心的驱动,更是面对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应对措施。

合并之后

除了庞大的医药商业和作为支撑的仓储物流业务之外,医药工业和研发也是重药控股的业务范围之一。

不过在医药工业方面,重药控股并未过大投入,其采取的战略是轻资产运营,主要以参股方式进入医药工业,再获取具有相对优势的经销权。

据重药控股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主要参股工业子公司为重庆药友,持股比例约38.67%,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 54.98 亿元,归母净利润 7.35亿元。重庆药友搭建了仿创结合的研发体系,形成了微通道连续反应、杂质分离及合成、高难度注射剂与缓控释给药系统等四大创新平台,主要制剂产品已成功在欧美市场上市。

除此之外,重药控股也有一些自研项目。报告期内,公司拥有在研项目10余个,涉及心脑血管、精神神经、消化代谢、自身免疫等多个研发管线,其中首个 MAH 品种奥美沙坦酯片获批并完成商业化销售,1个项目完成 CDE 注册审评。

与重药控股相比,中国医药的工业板块基本都是自己在做。据中国医药2023年年报显示,其医药工业板块产品涵盖化学制剂、化学原料药、中成药、中药饮片等,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3.35亿元,实现营业利润 5.87 亿元,剔除非经营土地处置收益因素后,实现营业利润1.53 亿元。

由此可见,在医药工业方面,两家公司无论规模还是竞争力都较为有限,同主营业务相比稍嫌冗余。不少行业人士认为,倘若将来中国通用全面控股重药控股,很有可能将两家公司的医药工业独立划分出来,形成一个医药商业上市公司外加一个医药工业上市公司的局面。届时,新版图的商业业务将辐射全国,工业业务将更加聚焦。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